新浪新闻客户端

屡获重大意义的原创学术贡献,孙宝玲推动中国心血管及重症医学发展

屡获重大意义的原创学术贡献,孙宝玲推动中国心血管及重症医学发展
2022年07月14日 15:10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上海浦南医院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孙宝玲(SUN Baoling)是中国权威的心内科、NICU、GICU杰出专家,三十多年的从业过程中,以心血管及危重症专业为主导,从事过普内科、心血管内科、医政管理、院前急救、心功能、CCU、NICU及GICU工作,在心血管内科及其与脑科、重症医学专业交叉领域有权威造诣,擅长于诊治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每年门诊达2500例左右(近15年)及每年门诊5000例左右(前15年),每年管理住院病人400至600例,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病人的生命。

  孙宝玲(SUN Baoling)从事心血管内科21年,从事危重病医学13年,临床经验丰富,熟悉诊治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擅长危重症的监护、抢救和处理,综合解决各种复杂合并症。孙宝玲现任上海浦南医院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心血管内科学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on)成员、中国医师协会(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委员、长三角心血管急重症联盟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CROSS-STRAITS MEDICINE EXCHANGE ASSOCIATION)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脏重症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心血管和肺部康复协会成员(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AACVPR),曾任国家执业医师考官。

  孙宝玲(SUN Baoling)
  孙宝玲(SUN Baoling)

  孙宝玲在学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专业权威期刊发表核心论文超过37篇,主导参与国家及上海市卫计委、科委课题13项。在担任浦南医院危重病医学科主任期间,孙宝玲全面开展包括神经介入和显微、内镜、导航技术支撑的开颅手术;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出血、脑肿瘤及功能神经外科的综合治疗,多次受邀参与日本大阪医科大学(Osaka Medical College)、日本三大急救中心之一“三岛救命救急中心”、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定期学术交流和开展学术培训工作。2010年到2020年先后多次在日本大阪医科大学附属病院、三岛急救中心、新百合丘医院、豊橋心血管病中心进行学术交流、访问考察。

  -2005年于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三甲)心内科工作,2000年至2002年于蚌埠市卫生局担任医疗质量管理组成员、伤残鉴定专家及执业医师考试考官;2005年5月至今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工作,其中2005年至2009年担任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兼心功能室主任,2009年至今担任危重病医学科主任医师及科室行政主任。孙宝玲曾因“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临床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孙宝玲擅长的领域

  孙宝玲主要在心血管和重症医学方面取得行业领先的卓越成就与重大贡献。

  孙宝玲擅长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塞非介入性早期治疗及介入性治疗, 严重心律失常快速精准的判断及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高血压脑病及高血压危象的救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孙宝玲对心电监护系统、除颤仪、体外起搏、动态血压监测、动态心电监测、多导生理仪、呼吸机等诸多医疗设备运用熟练,具有心彩超图像和放射影像学的分析诊断能力,精通心肺复苏的操作,能够主导或参与安置临时、永久起搏器、射频消融、冠状动脉造影、PCI等检查治疗工作,且熟练掌握CCU工作程序。

  孙宝玲能够使用床旁超声、彩色多普勒、MR、CTA、DSA等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脑部疾病,并进行治疗及围手术期监护及管理,昏迷病人合并重症肺炎、ARDS、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监护治疗,昏迷病人的气道管理、体位管理、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ARDS的病人及时给予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孙宝玲能够开展了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穿刺技术,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特殊模式下的机械通气技术,床旁快速检测技术,镇痛镇静技术,PICC技术。做出重症老年病人综合而又个性化的处理方案。对重症监护过程中的心电数据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具备了一定的心血管内科和脑外科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孙宝玲还擅长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救治,外科围手术期的监护与治疗,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治疗,老年危重病的监护与治疗,脓毒症休克的综合救治,危重症患者肠内外营养支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及呼吸衰竭的救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MDT)。目前MTD模式在国内刚起步,是目前领先的治疗模式。

  同时,孙宝玲具有国家抗感染师资资格,还是抗感染专家和新冠肺炎防控专家,具有国际医疗经验,并能与国际医疗体系接轨。

  孙宝玲的学术成就、科研成果

  孙宝玲主导参与国家及上海市卫计委课题13项,发表论文37篇,主持及参与浦东卫计委、科委课题多项;孙宝玲已完成的重点课题包括《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临床研究》、《血压变异性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研究》、《降钙素原在颅脑疾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作用》、《“人工胰脏”调控重型颅脑疾病伴应激性高血糖的机制和作用》、《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社区老年人贫血状况评估》、《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比索洛尔对中国心功能不全患者耐受剂量范围和安全性研究》、《中国第二项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研究》等等。

  孙宝玲已完成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创学术贡献

  《血压变异性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研究》。血栓前状态,既往称血液高凝状态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血栓前状态,易发生卒中及其它血栓栓塞事件,其中卒中发生率约为1.3%~3.5%/年,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甚至有报道高达6.0%/年。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称为血压变异性,近年来的研究显示24小时动态血压均值的标准差,即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有关,并且血压变异性可能是心血管病发生率有价值的预测指标。有关血压变异性与血栓前状态关系的研究国外报道甚少,国内尚未见报道。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观察血压变异性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关系,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 本课题以慢性心功能衰竭的患者为对象,选择对血栓前状态有较高诊断特异性的观测指标,对比心衰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心功能亚组之间,血压变异性及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差异,并分别对心衰组和对照组血压变异性及血栓前状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心衰患者的血压波动明显增大,其中主要是收缩压的波动,而且心功能越差血压波动越大;同时随着血压波动的增大慢性心衰患者内皮功能的损害和血小板的激活也更明显。此研究为血压变异性增大时,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增高的机理阐述提供研究依据。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血压变异性与各种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药物干预血压变异性后血栓前状态改变的研究。通过日后的系列研究可能为心衰患者血栓性并发症的防治提供确凿的临床依据,对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已开始对血压变异性较高的慢性心衰患者予以关注,并在心衰的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造成血压的大幅波动,并在抗凝治疗的时机、方案选择方面以及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方面采取更为积极的防治措施。

  《降钙素原在颅脑疾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与重症颅脑疾病所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关系,以及PCT对VAP早期诊断的意义;评价血清PCT及PCT结合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早期诊断VAP的特异性、敏感性。方法:2014年8月1日~2016年12月31日NICU收治的60例需有创机械通气的重型颅脑疾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VAP组(40例)和肺部正常组(20例)。动态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及体温、呼吸道分泌物和CPIS评分,检测血白细胞数和C反应蛋白(CRP)。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并将VAP组患者按预后分为好转组和进展组,分析比较其PCT及CPIS分值。结果VAP组第1~7 d血清PC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P组的血清PCT水平峰值于第6 d出现。治疗7 d后,VAP组患者中病情好转24例,进展16例。VAP进展组患者第1~6 d血清PCT水平高于好转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进展组与好转组患者第1 3="" d="" p="">0.05),第5 d、第7 d进展组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CT用于诊断重症颅脑疾病VAP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85.0%;PCT联合CPIS评分诊断重症颅脑疾病VAP的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90.0%。结论 PCT检测可提高重症颅脑疾病VAP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动态监测PCT,并结合CPIS评分对重症颅脑疾病患者的VAP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孙宝玲结合近年来的科研成果,提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微循环障碍,是形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加重因素。微血管是决定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器官,既承担着血液的运输功能,是将血液真正运送到各组织器官的最重要环节,又是血液与组织器官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正常对维持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孙宝玲多次取得重大意义的原创学术贡献,有力地推动中国心血管及神经重症医疗水平水平走向国际尖端。(作者:廖锋 通讯员:陈泽亮)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于安绪

心血管中国医师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