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平台联合浙江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共同主办了“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之路”研讨峰会,政、产、学、研近40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全天的热烈讨论,畅谈金融科技热点问题,提出金融同科技应深入探索融合发展的合作模式,共同发力稳经济。
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在推动生活便利、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复杂多样的伦理问题和潜在风险。金融同科技,究竟应该携手同行还是清晰界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金融同科技要相向而行,金融需要拥抱科技,不断吸收科技最新成果来改造传统金融,科技也要明确金融服务规范,从而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
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也认为,金融同科技要合作,但如何合作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譬如科技公司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金融机构是否也能补足科技公司的短板。
如何更好地让金融科技助力稳经济,是当下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在当前要稳住经济大盘的背景下,讨论金融科技问题具备重要意义。他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数字化程度,将带来更为平等地获取金融资源的机会,这不仅是对行业的影响,更是对社会的影响。他提出,金融科技有助于金融风险防控:一是提升金融体系效率,有利于防控金融体系运行风险;二是提升智能风控水平,有利于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三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遏制金融风险。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科技的本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理事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党委书记胡滨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都提出了这一观点。胡滨认为,金融科技的创新,能为服务实体经济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胡滨特别强调在数字经济时代,必须从根本上找到适合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和治理的理论基础,营造既能鼓励创新又能防范风险的平衡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科技稳经济的作用。
陈道富则认为,金融科技推动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实现金融体系观念转变和服务升级,进而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金融科技或者平台经济,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发展平台经济、支持金融科技,让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就是稳经济。
但要切实发挥好金融科技对稳经济的催化作用,也有许多方面亟需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吴卫星就提出,信用管理的技术能力、金融服务的公平性都需要不断增强,才能为中小微企业、居民家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以及建立公平定价的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则从经济的底盘——消费需求的变化出发,分析了金融科技如何助力消费金融发展。她认为,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空间巨大,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金融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以消费变革为核心,重塑消费金融的供给体系;以品牌化为核心,提升服务能力与质量;以数字化转型为导向,加快生态体系的重构;以法制化为手段,加快构建相关法规和监管体系;提升国际化水平,参与全球消费金融市场竞争。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从稳农村消费市场的角度提出,在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乡村振兴投资型消费和数码产品、文旅、健康领域消费方面,不仅需要通过消费券等形式进行财政投入,也需要大科技平台公司的介入,发挥场景优势,提升财政投入的效果。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宋铮指出,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发放支票或者纸质消费券的效果并不好,我国结合数字金融技术的电子消费券效果比较好,因为人在处理这部分额外资源时采取了不一样的决策,有限理性的决策和数字金融的结合值得深入研究。
如何建设负责任的金融科技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指出,伦理强调内心自觉和内部治理,是自律的范畴。达成负责任的金融科技,要围绕“促进金融科技向善行善”这一目标,把握“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公开、伦理自觉先行、伦理风险可控、敏捷治理”五项原则、及“成立组织、制定规则、数据治理、技术应用、审查评估、创新试点、人才培养”七条路径。
除自律之外,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金融证券所所长韩复龄指出,金融科技企业应切实承担金融普惠教育责任。结合调研实际,他介绍,目前普惠金融教育虽已取得长足进步, 但在体系建设教育、弱势群体覆盖等方面上还远远不够到位。数字技术同普惠金融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抹平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等方面的差距,降低教育成本,有利于金融市场长期稳健发展。为此,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手段,针对不同人群的金融素养特点开展体系化课程教育,并实现精准覆盖人群,推动国民金融素养体系的建立,这将是普惠金融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企业代表,蚂蚁集团副总裁、安全和隐私技术委员会主席韦韬认为,金融科技伦理对于企业而言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当前技术同伦理、治理、法律强交叉的背景下,蚂蚁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公平等领域扎实践行,如何进一步向前发展还需行业继续探索共识、获得监管指引。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段伟文也提出,科技伦理治理要走向正轨,和科技创新一样有从0到1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当下对数字化数据的运用已到了新的阶段,需要带着新的认知方式来看待问题。
本次峰会的主办方“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平台”于2019年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蚂蚁集团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共同发起和支持设立,旨在提高中国数字金融学术研究水平,增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金融治理的话语权,加强学术界和业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数字金融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
据“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平台”2021-2022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张春介绍,截至目前,已有150所高校超过2500名师生参与到开放研究平台,有112个研究团队通过云实验室获得数据支持,开展学术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作为“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平台”2022-2023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提出了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方向,一是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二是金融健康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三是数字金融国际前沿与动态。
在此次峰会上,还举行了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平台第三届“尖峰奖”“先锋奖”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共10篇论文获奖。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