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十周年座谈会在桐庐举行

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十周年座谈会在桐庐举行
2022年09月13日 09:43

  “石墙黛瓦、又见炊烟”的古村落,既是传承千年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们“望山见水、记住乡愁”的心灵寄托。如何让更多村落重新鲜活起来,握住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浙江一直是走在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前沿的“探索者”。

  9月9日上午,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办,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文物局支持,浙江日报传媒有限公司、桐庐县农业农村局承办,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易康智库协办的“从古到今向未来 ‘浙’里古村再出发”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十周年座谈会在桐庐举行。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宗明发表讲话,桐庐县委副书记沈波致辞。本次座谈会旨在更好地回顾、总结、分享十年间全省各地取得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探讨、展望未来浙江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新方式。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王宗明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王宗明

  总结“浙”十年

  资深“三农”专家带来学术盛宴

  2012年,浙江率先在全国实施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到今年已经走过整整十年历程。

  十年间,浙江保护利用重点村已达432个、一般村2105个,挖掘保护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128项,探索出艺术赋能、产村融合、片区联动等活化利用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十年前的2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十年前的3.33倍,回乡创业人数是十年前的4.98倍,一批濒临衰落的历史文化村落重新换发生机和活力。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宗明在讲话中表示,历史文化村落已经成为浙江美丽乡村的金名片、乡风文明的主阵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十年来,浙江形成了调查建库、申报审核、规划编制、有序建设、评估督导、绩效评估的一整套全流程、规范化工作体系,实现了“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的良性循环,提升了村集体造血和村民增收致富能力。

  王宗明强调,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还要处理好“五种关系”,即保与用的关系、建与管的关系、形与神的关系、同与异的关系和统与分的关系。

  在现场,来自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浙江省文物局的有关代表,分别就本单位支持浙江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情况进行了报告分享。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贵庆,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农办原副主任顾益康等三位“三农”领域的资深专家,先后通过在线视频、现场讲解等形式就产业赋能乡村、实践保护利用的思考、未来乡村如何创新村落保护思路等主题发表演讲。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农办原副主任 顾益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贵庆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贵庆教授

  “历史文化村落里的生活方式,在未来应该是‘乡村生活优点+城市生活优点’的城乡融合新形式。”顾益康将保护利用工作概括为“古村振兴工程”,提出历史文化村落的未来定位应是文化故园、生态乐园、富丽家园、历史名园,不仅要打造现代生活、焕新生态面貌,还要改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精品化地标农产品,把历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代特色品牌,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多元赋能古村发展

  各领域专家头脑风暴现身说法

  历史文化(传统)村落非常脆弱和珍贵,对它们的保护与利用需要留住“形”、守住“魂”、吸引“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举措。

  在现场,省内文旅、美学、建筑等方面专家学者和县、镇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从古到今向未来 ‘浙’里古村再出发”主题举办了一场小型圆桌分享会,解析当前浙江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分享经验案例,为传承发展的锦囊妙计。

  留住乡愁,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核心是要“留人”与“引人”,那么如何让一座乡村更具有吸引力?分享会上,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徐云松提出不仅要关注村民对幸福生活的诉求,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动脑筋提高村民的品质生活,而且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文化传承中作为传承者和传播者的作用。因此,他建议可以尝试在历史文化村落中设立“文化管家”或“文化大使”,把文化概念通过平台或载体的形式传递下去,做好文化底蕴的活化延续。

  “充分挖掘的文化乡村能够彰显个性,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更好地明确市场定位,让游客体验到生活化、生态化、主题化和沉浸化的旅游体验。”徐云松说道。

  国家4A级景区桐庐县江南古村落景区由五个村组成,16万平米的古建筑群和独特的水系资源,让这里化身一座颇具特色的古村落综合体。

  在现场,桐庐县江南镇党委书记、江南古村落管委会主任潘其君提前“剧透”了这片历史文化村落集群在保护利用上的先进经验——“四个有机结合”:

  坚持整体规划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五个村庄步调一致整体开发,同时注重各自定位和个性化发展;坚持统筹推进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成立管委会,牵头项目规划、环境建设并抓好落实;坚持环境整治与保护相结合,做好做美生态环境;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相结合,修缮古建筑,植入新业态,让古屋真正焕发活力。

  “这两年,我们也在注重产业招引,让资源和匠人相结合,‘活化’应用效果更加明显。”潘其君表示,在历史文化村落集群开发过程辨证地处理好这四对关系,是江南古村落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十大模式发布

  浙江开启保护利用之路新征程

  作为锚定“两个先行”奋斗目标、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重要部署,十年来浙江遵循“保护优先、活态传承”的原则,探索出了一套科学成熟的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开发模式。

  座谈会上分享了浙江探索总结的十种模式。其中,既有像浦江县新光村通过修缮与整治建筑风貌,更新其功能,植入业态提升古建利用效益的古建活化模式,也有像柯城区余东村实施艺术人才与活动的内培外引,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艺术赋能模式(详见附件一)。这“十种模式”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浙江经验”,更是浙江在未来加快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桐庐县翙岗村书记吴小明作为全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优秀代表,宣读了《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倡议书》,倡议全省做好共建共享,活态保护;培育业态,精心利用;搭建平台,总结经验;走近乡村,留住乡愁等四方面工作。

  近年来,桐庐通过古建保护、文化挖掘、环境修复等综合措施,协同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村庄建设。在翙岗村,当地打造了集古建利用、休闲旅游、艺术赋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历史文化(传统)村落,2021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99万元,先后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现场还启动了“村落里的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研学之旅。未来一段时间 ,将有一批新闻媒体、高校专家、学生团体在全省各地探源历史文化村落,体验淳朴民风,感受万象更新。

  座谈会结束后,与会领导、嘉宾和各市县代表考察了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凤川街道翙岗村等当地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情况。

  【附一】

  (一)古建活化模式:发挥优雅的传统建筑资源,通过修缮与整治建筑风貌、改造更新建筑功能,植入多元业态,提升古建利用效益,形成“以用促保”的建设模式。

  代表村落:富阳区龙门村、浦江县新光村、武义县坛头村

  (二)山水养心模式:依托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通过保持与维护村落自然格局、改善与协调村落风貌肌理,提升自然环境品质,构建“山水村筑”融合的人居系统。

  代表村落:泰顺徐岙底村、上虞区东澄村、开化县下淤村、

  (三)民俗传承模式:挖掘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保护、传承及活化各类文化遗产要素,彰显村落民俗风情特色,创新“融陈拓新”的民俗传承路径。

  代表村落:平阳县鸣山村、桐乡市马鸣村、柯城区妙源村

  (四)红色寻根模式:依托丰富的红色革命遗迹,深挖、传承革命精神,发挥培根铸魂、红色赓续、特色引领,促进村落“四治融合”,探索“红绿结合”的示范模式。

  代表村落:余姚市横坎头村、长兴县仰峰村、遂昌县桥东村桥西村

  (五)艺术赋能模式:立足浓郁的文化艺术禀赋,实施艺术人才与活动的内培外引,激活艺术特质,解码文艺基因,培育、发展村落文化艺术产业,形成“艺术乡建”的有效模式。

  代表村落:柯城区余东村、嵊泗县花鸟村

  (六)文化深耕模式: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宗族、非遗等文化资源,结合古建修缮、旅游项目,开展多维多样的展示与宣传,营造“古今融合”的文化氛围。

  代表村落:文成县武阳村、诸暨市斯宅村、缙云县河阳村

  (七)品牌牵引模式:借助多元的社会资源力量,推进“内化外引”机制,打造精品民宿、主题研学、农旅体验等具有辨识度的新兴业态,突显品牌牵引作用,构建“浙里风韵”乡村品牌。

  代表村落:南浔区荻港村、莲都区下南山村

  (八)产村融合模式:发挥独特的在地产业优势,持续推进“两进两回”,盘活乡村资产,吸引社会资本,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代表村落:德清县燎原村、新昌县梅渚村、江山市清湖三村、玉环市上栈头村

  (九)校村共建模式:发挥学术资源与人才优势,建立村落保护利用战略合作机制,巧用科研院所智库智力支持,开展常态化在地指导,形成“校村协作”的共建模式。

  代表村落:宁海县葛家村、黄岩区乌岩头村

  (十)片区联动模式:发挥相邻村庄区位优势和差异化资源条件,优化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推进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促的村落集群发展,扩大“互利共赢”的联动机制。

  代表村落:桐庐县江南镇、温岭市石塘镇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