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古典音乐仿佛他的母语”——从中国走出的新晋钢琴世界冠军

“古典音乐仿佛他的母语”——从中国走出的新晋钢琴世界冠军
2022年09月14日 16:03

  从2014年的CCTV比赛,到2017年的德国欧米勒钢琴公开赛,2019年的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再到2022年的第八届仙台国际音乐比赛…… 回顾罗加卿目前为止的专业生涯,他参加的赛事并不多,但几乎都是有乐队配置、协奏曲要求的大赛。在其中他参加的这四个有乐队配置的高规格比赛中,他四次进入决赛,并获得了两次冠军、一次亚军和一次第四名。这也非常符合他“从小就很喜欢弹重奏、协奏,因为喜欢和别人一块玩,弹重奏、协奏就是和人玩!”的癖好……

  人物|欧米勒青年钢琴家

  第八届仙台国际音乐比赛钢琴冠军罗加卿

  6月7日,欧米勒青年钢琴家罗加卿登上了去日本的飞机,前方迎接他的将是第八届仙台国际音乐比赛的舞台。这是他期盼已久的一个比赛,该次赛事也在疫情阴影的笼罩之下迎来了史上最多的报名人数。在这里,只要他能从决赛的第一轮中突围,就能获得他最期盼的和乐队合奏的机会。

  始于2001年的仙台虽然略显“年轻”,但在短短的20年内,它已然成为文化部认证的国际B类艺术比赛。且凭借着很高的赛事标准与赛事规格--选手需要在半决赛与决赛中演奏3首指定范围的协奏曲,获得了古典钢琴圈的瞩目。这样的要求,几乎可与目前世界最顶级的几大赛事对协奏曲的要求相“媲美”。来自中国的钢琴家谭小棠、王羽佳,都曾在这个赛事中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钢琴的水平(分获第一名、第三名)。

  在仙台的那些日子

  落地东京之后,罗加卿辗转来到仙台。自从在欧柏林结束了本科阶段的学习来到新英格兰之后,因为疫情的原因,这一年在校内的舞台机会肉眼可见的少了。他的上一次的公众舞台回忆,大概要追溯到一年前,于严密的疫情防控之下辗转回国,在博兰斯勒音乐节上弹的独奏音乐会。这让骨子里从小向往舞台的“人来疯”罗加卿来说,内心有些忐忑。同时,这也是他跟随著名音乐家邓泰山教授学习的第一年。自从学生在肖赛上获得金奖之后,原本在古典音乐圈就极被尊崇的邓泰山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作为他的学生,罗加卿也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能和邓教授学琴是他所梦寐以求的。但也因为邓泰山本身是一个拥有非常造诣的天才型演奏家,因此他在音色方面对罗加卿有着非常极致的要求。可能对其他人来说,做到这样已经很足够了,但对他来说,总是还远远不够。

  决赛阶段的第一轮比赛是40分钟的独奏。一心只想着尽快在舞台上找回舞台感觉和舞台把控力的罗加卿觉得自己完成的还不错。

  第一轮完成演奏后,就有评委就问道,“这位选手是从小在中国生活的吗?他弹琴似乎和我们对中国选手的普遍印象不太一样?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身体里仿佛就流淌着西方音乐的血液,古典音乐仿佛就是他的母语……”在评委们的认可与赞许之下,罗加卿顺利地进入了半决赛。

  但又一次,教授觉得他应该做的更好。其中,甚至在一些罗加卿觉得自己处理得不错的地方,他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让原本经过一轮演奏后,逐渐找回了舞台感觉的罗加卿,又陷入了迷茫。

  “在半决赛前的好几天里,我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极度的人格分裂状态中。内心仿佛有两个人格在打架。一会陷入极度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一会又极度的自信。感觉是不是有点儿像舒曼的症状?哈哈!我甚至记录下我处于这两种状态时的演奏,试图对比处于哪一种状态时,我的发挥更为出色。”

  “坦白说,既然来了,我就渴望能走到最后。因为只有进到最后的决赛,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国际舞台演出机会。当时我的想法就是,疫情之后的机会本来就少了,如果这次止步于此,那又要重新陷入未知的等待了。”

  最终,经历了2个晚上心里挣扎的他,仿佛逆鳞被触及,决定带着“豁出去”的心态,拼了。他决定结合老师的意见,在半决赛与仙台交响乐合作演奏了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时,进行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尝试。

  一曲终了,他自我感觉完成的效果超乎意料。而指挥、乐团和观众们的超乎往日的热情反应,也似乎在告诉他,自己的尝试成功了。

  不出意外的,罗加卿出现在了总决赛名单!

  “如果说前面每一轮都带着很大的压力,那当得知自己进入决赛后,所有的压力就都卸下了,这时候就真的能感受到纯粹的热爱驱动的美好了。整个脑海里想的全是如何在莫扎特K.503这个作品上和乐团进行一场美丽的对话,怎么把一切做到极致。”

  “莫扎特这个作品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品,对我来说它非常的特别、非常美、甚至浪漫。坦白说我虽然有过一些和乐队合作的经验,但这个作品是我从来没合过的,甚至和钢琴都没有完整的合过一遍。是的!因为我觉得尤其是这个作品,你在钢琴上是完全找不到那种和乐队里不同乐器对话的效果的。我本科阶段的专业老师肖侬针对这个作品也和我说过,‘当你和乐队合完之后,你就会完全体会到它的魅力了!’更巧合的是,彩排的时候比赛的指挥告诉我,这也是他非常喜欢的作品!所以当时,我对与指挥、乐队合作这个作品实在充满了期待!”

  带着纯粹的热爱与满满的期待,罗加卿在决赛的第一个作品演奏中,完全投入了与乐队对话的享受。“指挥和乐队真的太棒了!那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就如同大家在进行一个非常难亲密无间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就如同被莫扎特给附身了一样。”

  “那一场弹完下来我彻底明白了,平时所谓读谱归读谱,学习归学习,但最终能让你爆发出所有能量的并且享受其中的,终究还是‘热爱’。”

  有了第一个作品近乎完美的演奏体验享受,罗加卿更加自信了。总决赛中他与乐队合奏的第二个作品是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也是罗加卿协奏曲库里的‘老作品’了。他的愿望就是在这个较有经验的作品中,能和仙台乐队对话、玩出一些特别的、新的东西。

  “如果说莫扎特K.503的时候是把我生命中‘白’的那面展现的淋漓尽致,那普罗就是把我内心的暗黑、所有的讽刺诉说的酣畅淋漓。”在最后一个作品的演绎中,没有任何思想包袱的罗加卿轻装上阵。

  “当他带着“玩”的心态的时候,我就知道基本没问题了。”附中阶段带领了罗加卿6年的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胡杨教授说道。上一次,当他带着“玩”的心态出现在欧米勒赛场,瓢泼落下的雨点与建筑撞击发出的激烈碰撞声都没有阻挡他,弹“疯”了的罗加卿势不可挡的将冠军卷入囊中。而这一次,带着“玩”的心态的罗加卿,再一次弹“疯”了。

  在最终的投票环节,评委们几乎毫无悬念的一致地将冠军投给了罗加卿。

  当得知评委们一致的投票结果之后,在现场见证了学生全部演奏的邓泰山教授热泪盈眶。因为疫情的关系,在接手罗加卿的这一年里,邓泰山教授基本只在琴房里听过他的演奏,这是第一次听到他在舞台上的演奏。罗加卿在半决赛和决赛的演奏完全惊艳了他。

  颁奖仪式上,觉得决赛6个人都有夺冠实力的罗加卿暗暗祈祷着自己能进入前4,这样就能拥有更大的几率获得更多的舞台机会了。

  当听到自己是第一名时,罗加卿的大脑一片空白,陷入了短暂的恍惚。很快,手中接过的证书,和前来祝贺的评委们就让他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评委们纷纷来和罗加卿表达祝贺,并表示属于他的未来刚刚开启,期待在之后,看到他在世界的舞台带来更多的精彩!

  2001年,王羽佳在首届仙台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钢琴组季军。

  2004年,谭小棠在第2届比赛中获得钢琴组冠军。

  2022年,时隔18年,罗加卿成为了第二位在仙台夺魁的中国人!

  比赛之后

  随后,罗加卿收拾行装,踏上了筹划已久的日本“动漫”之旅。他登上新干线,沿着京都、伊豆,最后抵达东京。在京都,他打卡了金阁寺、玉子市场、岚山、清水寺、银阁寺、宇治……这些都是在他喜欢的动漫里曾经出现过的地方。

  只有身边人才知道,在他状态最低谷的时候,是动漫的剧情,治愈了他。

  在罗加卿眼里,那个动漫十分贴近音乐生们的生活。当今音乐生们在现实生活所处的嘈杂甚至畸形的环境、会遇到的问题、身边会出现的不同的人、面临的不同境遇、会出现的各种情绪和想法……都在里面出现了。看着剧中的主角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各种彷徨,在纷扰浮躁的环境中跌跌撞撞挣扎着坚持自我,在并不理想的世界里积极的找寻方向,不认为只有自己特别,却依然始终努力去成为更特别的人……在罗加卿眼里,剧中的一切仿佛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主角始终带着积极的态度,最终让剧中的自己找到了方向,也同时治愈了剧外的他。

  外婆

  在仙台夺冠后,罗加卿收到了胡杨教授发来的几张照片。罗加卿点开后,逐渐泪目。那是罗加卿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处于癌症晚期的外婆给胡杨教授手写的一封信,一手娟秀的字体,足足写满了5页纸。

  外婆,是罗加卿心底里无可替代最钦佩的人,没有外婆,就没有今天舞台上的他。

  从罗加卿学琴起,外婆就是他的陪练。为了让宝贝外孙能更好的将精力集中在学琴上,在罗加卿附中期间,外婆坚持拖着自己并不好的身体,来到武汉照顾他的起居。同时为了更好的陪伴罗加卿一同成长,钢琴课、电脑课、英语课、拼音课……外婆挨个学习。在国外的时候,没有钢琴练习,她甚至会找一块小木板,画出琴键的样子,用来练习。在胡杨教授眼底,罗加卿的外婆甚至比许多在校生还努力,每次陪同罗加卿来上课,外婆总是带着笔记本,全神贯注的听课,笔记本写满了她密密麻麻的记录……

  在外婆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之后,手写了这封长信给胡杨教授。外婆在信里,回顾了自己陪同罗加卿在附中的这几年,回顾了胡杨教授从接手罗加卿、到将他送入大学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在外婆心里,胡杨教授是把罗加卿引上正轨的恩师,是带领罗加卿实现巨大飞跃的领路人,是一家人的大恩人。能带着外孙遇见胡杨教授,是心中也有个音乐梦的外婆心底里感到最幸运的事。外婆用最质朴的语言,书写着对外孙恩师的感激,更隐藏着对外孙的厚重的、难以割舍的爱。

  这封信,胡杨教授一直珍藏着,直到5年后罗加卿在仙台夺冠,才拿出来给他看。他知道,罗加卿一直在心里憋着一口气:要成为真正让外婆骄傲的样子。

  附中时光

  在仙台的颁奖仪式结束后,罗加卿第一时间,给武汉的胡杨教授和在美国的肖侬教授发了信息。在比赛期间,他几乎每天都会给他们发信息。用他的话说,自己和胡杨教授更像儿子和爸爸的关系,而肖侬教授对他来说则更像爷爷。

  “我和胡老师的聊天其实远不仅和音乐有关,有时候就是很日常的,比如我去吃饭、去练琴、去干了什么,这些也是通常我们对话框里信息的一部分。虽然这些年他不再给我上课,但就像父亲了解儿子一样,他真的太知道我了,我们之间始终有着一种说不出的默契。他总是能给到我最及时、最恰当的提醒。”

  或许,评委们那关于“古典音乐仿佛就是罗加卿的母语”的评价,就是对胡杨教授从小对罗加卿栽培的最好的回报吧。

  11年前,当胡杨教授接手罗加卿的时候,罗加卿刚上初中。初见罗加卿,这个有着疯狂的表演欲的小朋友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2岁的罗加卿,一上来就把李斯特超技练习曲、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匈牙利狂想曲这些作品“炸”了一遍,想着好好地向眼前的这位新老师一展威风。没想弹完后,眼前这个戴着眼镜略显斯文的老师默默的没说话,随后给他布置了740练习曲、斯卡拉蒂奏鸣曲,让他回去练。“有没有搞错?我给他弹的可都是那么高难度的曲子,怎么现在反倒回去让我弹那么简单、还不‘好听’的东西?”带着对新老师敢怒却不敢言的心情,罗加卿心中有苦说不出,只能铩羽而归。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切还仅是开始。在往后的整整一学期,胡杨都在重新训练他的手指的功夫,给他重头开始打基础。

  3年后,在校内略有成就的罗加卿被学校选派代表武汉音乐学院参加当年的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由于是“国台”主办的钢琴大赛,且所有评委需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现场亮分,比赛的含金量与受关注程度可想而知。胡杨教授陪同罗加卿来到了北京。胡杨教授心想,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自己的学生能有机会代表学校出征这样一个汇集了全国各院校最高水平高手的赛事实属难得,必须珍惜这样宝贵的舞台,尽所能的帮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展现学校风采!至于结果就先不去多想了。

  而当罗加卿当得知这个比赛有和乐队演奏协奏曲的机会时,则兴奋不已。“从小我就非常向往和乐队弹协奏曲,因为我喜欢和人一起玩。对我来说,重奏、协奏就是和人一起玩。”终于有机会能找到“玩伴”的罗加卿,在多轮的现场竞赛中,完全的展现了自己的优点,甚至在半决赛中得了数个99.8-99.9的高分,化身一匹黑马,一路过关斩将冲进决赛,成为决赛三强中唯一一个地方院校的选手!在舞台上,罗加卿毫不掩饰内心的兴奋,激动的向自己的指导老师胡杨教授表白。最终,决赛中和乐队玩“疯”了的罗加卿获得了第二名,创造了武汉音乐学院的历史。

  回校后,罗加卿获得了许多演出的机会。兴奋的他巴不得乘胜追击,迎接更大的挑战。但胡杨教授知道,时候远远未到。爱徒还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需要更多的积累,也需要对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沉淀。但面对正在兴头上、积极好战的小罗,胡杨教授知道,单靠自己的几句话要想让他沉静下来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经过深思熟虑,胡杨教授决定把罗加卿“送”出去见见“世”面。这一次,胡杨教授把罗加卿送回了自己的母校之一,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曾经在这深造的他深谙俄罗斯的音乐水准——“那是从小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DNA,有些东西是无人可比的”。

  果不其然,在圣彼得堡,罗加卿大开眼界。“那时我才真正切身的体会到,把技术练好只是基础,弹琴得要有音乐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没那么容易的,这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回忆起当年的圣彼得堡之行罗加卿感慨道。回来之后,他原本窜的老高的心气终于沉了下来,胡杨教授的妙计开始见效了。

  罗加卿开始在胡杨教授的引导下,更多的去思考音乐的内涵。读谱、听音频、分析、琢磨其中的音乐性。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学内涵与知识面,为自己的思考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胡杨教授调用一切自己的资源来推进罗加卿的成长。总会适时地邀请一些在某些方面有突出造诣的同事、钢琴家们为爱徒加餐。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爱徒推向更大的世界、更大的舞台!

  “我觉得在‘师运’上,我真的太幸运了!从中学的胡杨教授,到大学的肖侬教授,他们不但是专业上能给到我每个阶段最需要的氧份的人,也是在生活上能和我建立起亲人般关系的人,同时也都是非常有格局、善于为我规划、把我‘推出去’的人。”

  在“欧村”的生活

  离开武汉音乐学院附中,罗加卿来到了欧柏林。欧柏林音乐学院位于俄亥俄州郊区,学生们常常称之为‘村’。如果说美国有着最前沿的音乐资源,非常繁华,那欧柏林音乐学院就处在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在学生们的眼里,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潜心修炼的地方。在这里,罗加卿度过了他的4年大学本科生活。在这里,他练就了一手号称对比欧村中国餐厅大厨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厨艺,也遇到了他亲爷爷般的本科恩师——肖侬(Robert Shannon)。

  如果说外国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多会有着清晰界限——仅仅是“课堂”关系,课堂外就没有什么交集。那么肖侬教授,或许是个特例。他会邀请学生们到家里做Study Party,对学生们的关心和照顾更是全方位的。“肖侬教授真是一个非常朴素、非常真诚、非常有耐心、非常亲切的人。他关心的不仅仅是我们的专业学习情况,更包括我们的生活,他都会主动关心、乐意聆听,并给我们很多诚恳的建议,就像亲爷爷一般。”

  “我举个例吧。就有时候我在学习过程遇到瓶颈,陷入低落情绪的时候,肖侬教授可能一句话就可以瞬间把我点醒,让我豁然开朗。以至于即便现在离开欧柏林了,当我在美国的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事我自己想不明白了,依然会和他发信息,向他倾诉,而他也总能一语点醒梦中人,能让我平静下来。他可真是一个频繁爆金句的老头儿!”

  作为著名钢琴大师阿什肯纳齐的学生,肖侬常常自嘲自己的天赋并不突出。但在学生们的眼里,肖侬教授就像一个哆啦A梦,对学生有着非常多的办法。他非常善于思考、喜欢动脑筋琢磨。总会告诉学生很多原来很容易被忽略的,却非常关键、可以受用终身的东西。比如,怎么以一个最科学的角度弹钢琴?如何最理性地做出最感性的音乐?他不单单和学生们分享他的理解,更带给了他们很多很好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是他们可以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

  同时,肖侬教授深知爱徒对舞台的向往,为罗加卿安排了更多协奏曲的学习。在他看来,积累足够多的协奏曲并能高质量的完成,一定有助于爱徒获得更多舞台机会。截止本科毕业,罗加卿手上已经积累了20多首可以和乐队合作的协奏曲。

  在师从肖侬教授的本科期间,罗加卿获得了北京肖邦钢琴比赛青年组的第四名,并在德克萨斯钢琴音乐节的协奏曲比赛中获奖,获得与沃斯堡交响乐团合作的机会。

  在本科学习中段,肖侬教授在帮罗加卿备赛的同时,也开始暗自为他谋划两年后的考研计划。在肖侬教授看来,罗加卿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演奏技术和舞台经验,也具备了较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研究生阶段,如果能有一个能推动他的音乐更加丰富丰满,同时本身具有丰富的演出行业阅历的老师带他,那将会是最适合不过的。于是乎,他的同事邓泰山,就成为了他眼中最佳的选择。

  最终,罗加卿遵照肖侬的计划,报考并顺利考入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跟随邓泰山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最幸运的事

  如果说胡杨教授给罗加卿打了坚实的地基和骨子里的血液,肖侬教授培养了他科学弹琴、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思路,那么邓泰山教授确实如肖侬教授所期望的,大大开拓了罗加卿对音色的想象,同时他会从一个演奏家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告诉罗加卿一个演奏家需要做什么。邓泰山是一个风格突出的音乐家,对于音乐有着鲜明且细腻的个人理念。但他并不强势,反而非常乐于与学生交流不同的理解,并根据客观情况,对学生进行风格的定位。用自己的丰富阅历,给予学生个人化的建议与指引。

  在罗加卿的研究生生涯的第一学年结束后,邓泰山教授也早早开始为罗加卿之后的学习规划做筹划。

  “我觉得除了自身的热爱与努力,我能走到今天,确实是专业生涯中的这三位老师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有师运。在这个圈子里,很难同时接连遇到像他们3位一样、如此有格局的老师了。”“透露一个小秘密吧,有人提到我这次仙台比赛的选曲挺特别的。其实这些作品是肖侬教授、邓泰山教授,一块和我选的。非常有意思的是,其中绝大部分他们俩的想法都是不谋而合的。当然,肖侬教授总会告诉我,邓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艺术家,听他的!”

  赛后,邓泰山教授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祝贺学生夺冠的帖子,并在其中特别提到,与肖侬教授一同分享该荣誉与喜悦!

  “如果说我为什么能在仙台夺冠,除了实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除了拥有一个大师级的老师能给予我画龙点睛般的指导,还同时拥有一双最了解我、如同家人般的老师——胡杨教授和肖侬教授始终在背后,24小时stand by的陪伴我,与我沟通、帮我分析问题、调节心态,给予我信心与力量,他们是我最强大的后援团!”

  关于未来

  关于未来,罗加卿通过这场比赛,对这条道路有了更客观、也更清醒的认识。

  人生将永远是错综复杂的。就像自己在第一轮时,在带有压力的紧张与带有期待的兴奋中去寻回阔别已久的舞台感觉,以及第二轮时,在充满未知的挣扎中百转千回,最终放手一搏…… 这些看上去并不那么“一帆风顺”的经历,恰恰是组成真实生活的重要部分、必经之路。这令他能更加清醒的看待一切。

  而决赛时:当所有的压力如积雪消融般退去,原来被覆盖的最原始、纯质的热爱开始露出“庐山真面目”,推动着自己饱含期待地与志同道合的同伴们一同去创造自己所热爱的作品的演绎。这让他看到,热爱,是让一个人能从所从事的事业中、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跌宕起伏之后,真正体会到无限喜悦的最本质缘由。

  当被问到对于未来有什么样的计划时,罗加卿说,“希望自己在社会的染缸与混乱的洪流中,继续做一个“不装”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不人云亦云的人,带着始终不变的热爱,活在当下,在挣扎与快乐中奔跑前行吧!”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钢琴中国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