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微众银行微业贷发挥数字科技之长,助力建立服务小微企业“敢愿能会”长效机制

微众银行微业贷发挥数字科技之长,助力建立服务小微企业“敢愿能会”长效机制
2022年09月22日 15:09

  日前,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2年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要稳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就要重点做好扩增量、稳存量、提质效、健全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工作。金融机构要着眼于提高服务动力和能力,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发展。作为以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银行为愿景的国内首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在发挥数字科技特长助力小微普惠金融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等领域展开了积极探索,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痛点创新小微服务模式,为几百万户小微市场主体提供了小额高频的流动资金支持,也在建立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方面做出了独具特色的有益探索。

  扩量提质增效,走出商业可持续的“微业贷”小微模式道路

  日前工信部提到,截至2021年末,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4800万户,10年增长2.7倍,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79.4%,既提供了大量物质产品和服务,又是吸纳和调节就业的“蓄水池”。然而因传统的金融模式在服务小微企业时仍面临客观存在的风险成本高、运营成本高、服务成本高的“三高”问题,较难解决长期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微众银行在践行普惠金融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发展可持续、风险可承担、成本可负担”的小微模式道路——微业贷模式,在近五年时间内已吸引超30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申请微业贷,累计授信客户超100万家,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超1.3万亿元。借助数字化大数据风控手段,让金融服务实现“敢下沉”,增强小微企业“获得感”。依托数字化精准营销则实现“能下沉”,在扩面基础上进一步降成本。而依托数字化精细运营则能服务好小微企业的多层次需求,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验感”。

  发挥数字科技之长,助力服务小微企业“敢愿能会”长效机制建立

  微众银行始终践行“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不缺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也不乏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发挥好数字科技能力之长,加速助力服务小微企业“敢愿能会”长效机制的建立。

  筑牢数字风控基石,增强“敢贷”信心。 风控是银行业务开展的基石。微众银行微业贷数字化大数据风控体系有别于传统的风控模式,在贷前授信评估体系里面,将基于企业主个人的信用评估和银税互动、银商互动、司法等企业信用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多套风控规则与量化评估模型,全面评估企业资质表现并实行统一授信,贷中及贷后环节还设有严格的监控模型及行为评分、预警处置模型等。依托数字化大数据风控体系,微业贷能够更精准地为企业进行授信评估,即使在面对征信白户时也更“敢贷”。截至2022年6月末,微业贷约50%的授信企业客户系企业征信白户,2021年年内新增首贷户超9.5万户。

  灵敏调控精细管理,激发“愿贷”动力 。灵敏性也是数字化风控体系最大的特点。该风控体系可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通过企业的税收、财务数据、社保数据等一系列先行指标,从行业、区域、客群等维度进行资产组合管理,通过风险收益的综合分析,确定信贷管理政策并指导应用于业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控制业务风险,还能用于优化信贷结构,并优化提升贷款精细化定价水 ,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也能对受环境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及时起到帮扶作用,从而更加“愿贷”。

  用好货政策工具,夯实“能贷”基础。 微众银行用好用足再贷款再贴现、转贷款,普惠小微增量奖励等各项政策工具,与小微金融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向广大小微企业进行精准、快速而直接的滴灌,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4月末,微众银行运用再贷款资金撬动信贷投放超250亿元,运用转贷款资金撬动信贷投放超350亿元。

  创新特色产品服务,提升“会贷”水 微众银行持续以数字科技创新推动产品及服务创新,以微业贷为圆心,围绕信贷服务继续延伸数字金融服务半径,以充满特色的科创金融及供应链金融,实现对重点产业及科创类型企业的精准滴灌,同时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助力数实融合发展。而围绕“会贷”能力,微众银行还与各地方政府及金融管理部门共同“搭台子”,如接入地方征信平台、打通地方科创局数据通路等方式,对小微企业进行更精准地画像,并持续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

  中小微企业好,经济才会好。建立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非一日之功,是时代赋予金融业的考题。微众银行将继续发挥数字科技优势,在发展小微普惠金融的过程中更加“敢愿能会”,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及水平,助力推动“敢愿能会”长效机制发挥实效。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