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南京传媒学院胡楠接受网易教育专访谈智媒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

南京传媒学院胡楠接受网易教育专访谈智媒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
2022年10月17日 10:18

  智媒,或智能媒体,是指人工智能参与的媒体活动。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正进入智能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一切皆为媒体,人类和机器融为一体并自我进化"。智能媒体时代新场景、新视角、新方法、新工具的出现,改变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这意味着跨界、融合、创新成为其标志。传统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正在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及时深化和拓展国际传播人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网易教育针对“智媒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这一话题对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传播领域项目《“转文化”传播视角下我国纪录片“走出去”研究》的主持人胡楠老师开展了深入的访谈。胡楠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强音,促进基于相互理解的对话和交流,是所有国际传播学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她分析了南京传媒学院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南京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作为国内最早开办的、目前江苏省唯一开设此类特色专业的新型涉外学院,是江苏省跨文化研究协会副会长单位。南京传媒学院面向“互联网+”背景下国际传播、国际中文教育与汉文化推广、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等多渠道、立体式、多元化的国际传播新需求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学校重视培养未来的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各专业紧跟传媒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具有艺术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复合知识结构,掌握影视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影视节目制作的专业技能,具备国际传播素养、全媒体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胡楠指出当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痛点,即国际传播领域的人才培养应以问题为导向。目前,国际传播仍在以传统媒体运作模式为主导,但在新的信息传播时代,必须打破旧的信息路线,构建"多主体、立体化"的对外宣传模式。在智能媒体时代,信息与传受双方的关系存在两个维度:线上是智能媒体的空间关系,线下是场景化的社会网络关系,通过情感连结形成强关系,通过传递信息和资源形成弱关系。因此,智能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必须包括关系建设和情感建设,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本土化和区域化。

  结合在研课题,胡楠老师介绍,该项目的宗旨是以纪实影像为载体,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另一个研究目标是传媒专业大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和传播中国故事。具体研究路线方面,胡楠表示可以从两方面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进行探索,一是推动中国官方声音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传播,二是建立在现代传媒技术基础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民间传播格局。首先,利用南京传媒学院的多语种播音课为基础的媒体教育实现区域和国家的精准传播和相关研究。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行业和地方资源,组建教师、行业领袖和学生团队,实现多渠道、多元化的国际传播实践。例如,在新闻写作教学中融入汉-英-多语种新闻编辑与制作实践模式,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

  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王更新为学院能够在国际传播领域获得立项而感到自豪和振奋,同时表示,胡楠老师的项目具有较高的教学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学校十分重视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希望胡楠老师及其团队在高质量地研究纪实影像的国际传播策略建设方面的同时反哺学校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