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马上消费: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侵害,《反有组织犯罪法》落实各方责任

马上消费: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侵害,《反有组织犯罪法》落实各方责任
2022年10月18日 15:21

  近年来,黑恶势力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严重危及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侵害,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下称“反有组织犯罪法”),针对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侵害,落实了各方责任,加强对涉未成年人的有组织犯罪的惩治。

  反有组织犯罪法的出台,为依法严惩利用未成年人的黑恶势力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明确的规范指引,有效阻断黑恶势力向未成年人渗透,有助于从源头上防止未成年人被黑恶势力利用。

  今天马上消费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反有组织犯罪法针对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侵害做出哪些具体规定……一起来看下吧!

  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该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1、《反有组织犯罪法》参考口号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2.反有组织犯罪,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3.反有组织犯罪,保护公民和组织合法权益

  4.协助、配合反有组织犯罪工作是单位和个人义务

  5.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举报有组织犯罪

  6.反有组织犯罪,人人有责

  2、主要亮点:

  1)明确什么是“有组织犯罪“

  有组织犯罪,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的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以及黑社会性质组织、恶势力组织实施的犯罪。

  2)将恶势力犯罪上升到法律概念

  恶势力组织,是指经常纠集在一起,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领域内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群众,扰乱社会秩序、经济秩序,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但尚未形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组织。

  境外的黑社会组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展组织成员、实施犯罪,以及在境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的,适用本法。

  3)认定“软暴力“为有组织犯罪手段

  “软暴力”是指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或者非法影响,有组织地进行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对他人形成心理强制,足以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的,可以认定为有组织犯罪的犯罪手段。

  4)依法从严惩治黑恶犯罪

  反有组织犯罪法明确对于有组织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和骨干成员应当严格掌握取保候审、不起诉、缓刑等的适用条件,充分适用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罚金等刑罚;规定公安机关在线索核查阶段,对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的涉案财产可以依法采取紧急止付、临时冻结、临时扣押的紧急措施;对有组织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异地羁押、分别羁押或者单独羁押等措施;对特定有组织犯罪罪犯异地执行刑罚、严格减刑假释。

  对于涉案财产认定和处置,反有组织犯罪法规定,办案机关可以全面调查涉嫌有组织犯罪的组织及其成员的财产状况;被告人实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定罪量刑事实已经查清,有证据证明其在犯罪期间获得的财产高度可能属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孳息、收益,并且被告人不能说明财产合法来源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没收。为预防再犯罪,法律规定了因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被判处刑罚人员刑满释放后的个人财产及日常活动报告制度,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有关人员开办企业等加强监管。

  5)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

  国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应当全面调查,依法作出处理:

  组织、领导、参加有组织犯罪活动的;

  为有组织犯罪组织及其犯罪活动提供帮助的;

  包庇有组织犯罪组织、纵容有组织犯罪活动的;

  在查办有组织犯罪案件工作中失职渎职的;

  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干预反有组织犯罪工作的;

  其他涉有组织犯罪的违法犯罪行为。

  国家工作人员组织、领导、参加有组织犯罪的,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6)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侵害

  近年来,黑恶势力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严重危及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侵害,反有组织犯罪法落实各方责任,加强对涉未成年人的有组织犯罪的惩治。

  反有组织犯罪法规定,发展未成年人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境外的黑社会组织,教唆、诱骗未成年人实施有组织犯罪,或者实施有组织犯罪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

  教唆、诱骗未成年人参加有组织犯罪组织或者阻止未成年人退出有组织犯罪组织,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7) 保障涉案单位个人权益

  因举报、控告和制止有组织犯罪活动,在有组织犯罪案件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

  (三)禁止特定的人接触被保护人员;

  (四)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五)变更被保护人员的身份,重新安排住所和工作单位;

  (六)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