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收藏!奥司他韦在儿童中的用法用量

收藏!奥司他韦在儿童中的用法用量
2022年11月01日 11:59

  转发摘要:防治儿童流感,奥司他韦该怎么用?

  今天(11月1日)是第五个世界流感日,你准备好了吗?

  今年7月南方多个省份就出现了流感流行高峰,甚至创近年来同期流感活动水平新高,这不禁让大家对接下来的秋冬流感季有了更多警惕。

  9月17~18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亚太流感控制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22世界流感大会在线上举办,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新冠未去,流感重来:准备好了吗?」,与会专家共同呼吁各国需加强流感大流行的应对准备,提高流感整体防治水平。

  「新冠+流感」需要综合管理

  2021年5月份由中国、美国、德国、丹麦、泰国等多国学者共同撰文发表了《Influenza and COVID-19: What does co-existence mean?》一文。文章中提及「流感」和「新冠」将会共同流行,这两种呼吸道传染病共存的情况需要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监测机构、卫生保健部门来实施有效的综合管理措施,来减轻这两个疾病带来并发流感疫情和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综合风险[1]。

  专家们提倡应判断性地使用流感疫苗以及抗流感病毒药物,尤其对于流感并发症高危人群以及医务人员,防治措施应该更加积极[1]。

  专家们提倡的综合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诊断——提倡「新冠+流感」的联合检测和快速检测,在流感快速检测不能实施的时候,应考虑早期抗病毒治疗;

  ▪监测——加强对流感样症状、不明病因肺炎、新冠的全球监测,保持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诊断信息的共享;

  ▪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增加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和卫生保健工作者的季节性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接种覆盖率,同时要做好流感流行期间预防或早期流感抗病毒治疗的准备。

  预防流感,接种疫苗与抗病毒药物双管齐下

  1、接种疫苗是最佳选择,但目前接种率不容乐观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佳选择,尤其是流感重症高危人群(图 1)应每年流感季之前接种流感疫苗[2]。

图 1 流感重症高危人群[2,3]
图 1 流感重症高危人群[2,3]

  但由于我国人民对流感及流感疫苗的认知不足、接种服务可及性以及相关费用等种种原因,导致我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较低,年平均接种率仅为2~3%[4]。即使60岁以上老年人和5岁以下儿童是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但接种率仍然非常不乐观[4]。

  2、预防流感,抗病毒药物是有效补充

  在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的情况下,抗流感病毒药物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版)就已提出:建议对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且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建议不要迟于暴露后48小时用药。所以,在预防流感方面抗流感病毒药物是疫苗的有效补充[2]。

  目前国内外推荐的一线抗流感病毒药物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2,5],这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之一,是多个权威抗流感医学指南所推荐的经典治疗药物: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版)[2];

  ▪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5];

  ▪成人急性呼吸道毒感染急诊诊疗专家共识[6];

  ▪美国 CDC 推荐[7];

  ▪欧洲 CDC 推荐[8]。

  关于奥司他韦的儿童用量如下表 1:

备注:具体用法应遵循产品说明书,由医生判断备注:具体用法应遵循产品说明书,由医生判断

  此外,虽然中国目前可供选择的奥司他韦既有进口、也有国产的,但进口原研奥司他韦目前在国内仅有胶囊剂型,对于不能吞咽胶囊的成人、青少年或儿童可通过胶囊剂配制急用口服混悬剂,可根据说明书进行口服混悬剂(糖浆)的配制[9],配制方法详见下图 2:

数据来源:达菲®药品说明书[9]
数据来源:达菲®药品说明书[9]

  图 2 口服混悬剂的配制步骤

  小结

  虽然新冠、流感都是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呼吸道传染病[1],但可幸的是目前我们有各种应对的手段,所以对于新冠和流感我们要谨慎但不需要恐慌,尤其是对流感重症的高危人群要积极关注身体的反应,如在流行季发现有流感样症状(1、发热,体温≥38℃;2、咳嗽和/或咽痛),怀疑与流感患者或疑似流感患者接触过,或者是所在班级、养老院等集体已经出现流感患者,建议在症状出现的48小时内就开始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奥司他韦进行治疗/预防,尽早治疗可以有效防止流感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症状、缩短病程[2,5]。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流感疫苗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