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卢洪洲教授入选第五届人民名医盛典“人民名医·卓越建树”。
从参与SARS患者的救治,发现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出征西非援助抗击埃博拉,到破译新冠病毒……在抗击人类传染病的茫茫大海中,他总在最危险的地方寻找希望,拥抱创新,探索前沿,突破边际。
慎终如始担使命,胸怀全球守国门。在坚守与奔走间,卢洪洲始终选择寻找他心中真正的医之大道。
以下为《共享》与卢洪洲教授的对话:
《共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医生这个职业,对感染病专业产生兴趣,作为前辈,您觉得好的感染病医生应具备什么特质?
卢洪洲: 我觉得一个好的感染病医生,应该是一个在专业上勇于创新,学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且谦虚而不张扬的人。而且要把这个职业当成事业来做,才能做得更好。2021年8月来到深圳后,我在办公室里专门配了一张床方便休息,因为我24小时都待在医院里。除了热爱这份事业,自律也很重要。我有意识去做时间管理,每天都安排得很充实。无论刮风下雨,我每天6:20准时起床,无论工作多忙,我都要跑步、健身、阅读。
《共享》: 您是如何走向医学道路的?能分享学生时代有趣的故事吗?
卢洪洲: 我的父亲曾希望我当医生或者老师。小时候对教师职业不了解,觉得工作过于重复,所以报考了医学。大学毕业前还考了复旦大学国际经济法双学位。考研复试时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印象很深,看着外滩人来人往特别新奇。后来,因为法律专业没过,于是在淮北市人民医院做了医生。工作5年后,我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
念书时,英文一直是我的特长,口语也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为了说好口语,我积极参加英文角,还花钱请外教一起去爬山,全程讲英文,不允许说中文。《新英格兰》4册,我全部能背下来,所以很容易就能在脑海里组织语言。包括现在,我也在做一些书籍的翻译,例如《默克手册》。目前已经出到20版了,有30万字,每一版有更新的内容,我就及时修改,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能供学界做一些交流。
《共享》: 感染病专业有哪些吸引您的地方?
卢洪洲: 感染科常让我有很强烈的成就感。病原微生物搞清楚了,使用抗感染药物,患者就康复了。不像有些慢性病,需要很长的治疗时间,感染科的治疗相对较快。而且现在新发的传染病都很有挑战性,所以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传染性疾病对于医生来说非常危险,但我们就是专门干这个活的,要知道怎么防止被感染,这是传染病专家最基本的素质。
《共享》: 您印象中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卢洪洲: 2014年,我前往西非援助抗击埃博拉疫情,那是我觉得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每天都有几十人新发、去世,当时我太太在我的衣服上绣了我名字的拼音,意思就是,如果我在当地牺牲了,还能找得到尸体。
埃博拉感染人群中有一部分是医生护士,包括当地的,后来还有美国、德国、英国的。当时卫健委给我们买了人身保险,我开玩笑说,要是不小心“中招”,这份人身保险就给我女儿做嫁妆了。现在说起很轻松、随意,但当时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我是自愿申请前往第一线的,当时我担任上海埃博拉病毒临床专家组组长,其实不太适合离开上海。但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如果不去一线,我可能这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接触这个疾病,所以我一定要到非洲现场,我要亲自去体验,去积累自己的经验。
《共享》: 在感染病研究领域,您目前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卢洪洲: 我2002年3月从美国回来,重点目标是要攻克艾滋病功能性治愈,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包括临床研究、中医中药、细胞治疗等,目前还没有成功,但我不会放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艾滋病是可以攻克的。艾滋病的治疗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国际水平持平,目前,也有一定的成果了。
《共享》: 您常与国际上的医学专家交流、合作,他们身上有没有值得借鉴与学习的?
卢洪洲: 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非常多的临床医生做研究,他们的创新意识、改写指南的意识、发明创造的意识、转化的意识,在当时的国内较为少见,也深深影响着我。
还有2003年SARS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成立了联合检查组,我当时在天津督导,担任临床组组长。那是我第一次跟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一起工作,他们来自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不同国家。我学习到了很多他们在传染病防控、院感等方面的经验、最新理念,这极大地扩展我的国际视野,对我而言是个很好的经验积累的过程。而且,那时也是我第一次用上N95口罩,当时中国还没有推广N95,自那之后开始在国内进行推广。
《共享》: 依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深圳唯一进入百强的医院,在科研、转化方面您是如何要求的?
卢洪洲: 深圳三院的综合实力一直不断提升。来这边后,我定制了“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按照医疗水平国际化、环境设施现代化、医疗服务精细化、诊疗流程规范化、运营管理智慧化的标准,构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以及预警预测为一体的国家区域综合性医疗中心和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我们有科研启动经费,鼓励大家开展科研。我逐个科室进行走访,与他们共同探讨本学科应该怎么发展,干部应该怎么带队伍,每一个临床医生应该制定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年轻医生要有自己的亚专业、特长,不仅要做临床,还要成为临床医学科学家。并且努力保证有充足的项目启动经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此外,我还带着医务人员走访各家医疗相关企业,互相了解彼此的特长与需求,共同进行试剂、诊断、器械、药品等研发,推进产学研用的合作,进行专利申报,促进成果转化。
《共享》: 您觉得目前在医疗健康领域,还有哪些惠利于民的方向?
卢洪洲: 在生物细胞治疗领域,有非常多可以发挥创造力的地方。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每年将有1000万人死于超级耐药菌感染,我们在医院里经常看到,病人肺炎染上耐药菌后,无药可用呼吸衰竭而死。肿瘤放疗后,局部性感染,或者外科手术做得很成功最后结果不如人愿,都是因为耐药菌感染。我的一项新技术——噬菌体治疗最开始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行,我来到三院后,引进深圳,并成功为患者开展治疗。如果噬菌体治疗能顺利纳入医保,并在全国推广使用,是能大大造福百姓的一件事。
此外,细胞治疗也可以用于医美。医美是大健康的一部分。因为,科技、医学进步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人活得更长、更健康、更快乐。
采访结束时已是晚上9点,卢洪洲教授匆匆赶往下一个会议。他的身上,被赋予了很多期望,院长、学科带头人、防疫专家组组长、感染病学专家……三十年的医学生涯,他最喜欢的还是穿着白大褂的自己,被病人亲切喊一声:“卢医生”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