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来伊份用户运营系统总裁姜振多:以用户为导向提高数字化运营能力

来伊份用户运营系统总裁姜振多:以用户为导向提高数字化运营能力
2023年02月27日 16:28

  “真正触达用户需求,不断形成新的解决方案以反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建设的各项能力,这是零售企业一个良性发展过程。”来伊份用户运营系统总裁姜振多在2023 K50-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春季峰会上提到。

  2月19日,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K50智库)、《21 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主办的“2023 K50-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春季峰会”在上海隆重召开。

  会上,围绕“数实融合下的消费模式创新”主题,来伊份用户运营系统总裁姜振多分享了基于数字化能力优势带来的机遇与经验,以及未来数实融合发展的战略性思考,着重强调企业应以用户为导向提高其数字化运营能力。

  以数字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过去三年,各企业面临的形势都是严峻的,但从休闲食品品牌来伊份发布业绩预告来看,预计2022年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050万元左右(数据来源于公司预披露年报),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6949.90万元左右,同比增长224.18%左右。

  在姜振多看来,抓住机遇,在机遇中保持各项指标的持续性增长,核心原因是企业能够针对用户的需求变化,快速作出反应。基于用户需求变化的整个趋势,尤其是个性化、移动化、参与化等需求特征,来伊份通过加强“门店+小程序+APP”为核心,来适时调整企业大的运营方向。

  疫情初期,最难的是物流履约受到限制,尤其是对第三方线上平台的物流交易过程影响之大,发不出去的订单对用户造成各种各样不好的体验。而这对于线下拥有超3600家门店的来伊份来说,发挥店仓一体以及产地直发的优势,可以快速解决一些履约方面的困境。此外,来伊份平台工具也发挥出一定的作用,面对封控的情况,快速调用“到家业务”能力,通过外卖、社区团、来订单等工具的触达用户,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需要通过到店才能解决的消费路径。

  “疫情期间的3-6月份,我们门店达到了30%以上的业绩占比是通过线上工具来实现的。这背后是基于整个数字化能力以及系统化能力的建设。”姜振多给出自己的见解。

  作为第一个提出构建平台化企业的休闲食品品牌,来伊份的信息化建设似乎确实比“别人”更快一步。据姜振多介绍,在2009年—2018年这十年间,来伊份核心构建的是SAP系统架构,而从2019年开始,便开始了第二轮自我革命,建成了自有的中台系统架构,基于中台的能力,来伊份实现了线上线下数据全面打通、实现了整个价盘货盘全网管控、实现了整个供应链层面效率的大幅提升。

  数字化建设本质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

  消费互联网在经历高速发展进程后已逐渐回归商业本质,即真正链接用户需求以实现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包括产品需求以及提升用户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完美结合的精神需求。这亟待企业真正去构建数字化能力,落实在企业产品、营销、物流、运营等方方面面。

  就产品来说,作为紧密链接着百姓日常的食品企业,面对已经到来的精细化运营时代,能够基于人群的细化来进一步优化产品品质以缩小与人群需求之间的差距,这对其长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标运动场景,需要研究运动员的需求调配产品及配方;儿童及银发一族,又应该匹配什么样的标准……。

  “通过数字化赋能,我们内部建立了MPD的体系(Marketing Product Development, 简称MPD, 是一套以消费者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模式、理念与方法),以客户为导向,从客户的生意一层一层到研发、品控,最终落实到生产环节。”姜振多介绍了来伊份内部体系工具。

  在讨论关于未来数实融合的机会时,他表示,包含正在构建的全域用户运营平台,来伊份目前正在做强以门店+小程序+APP+外生态的消费型平台,未来,来伊份要以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双轮驱动,这也是其企业根据行业中洞察到的机会作出的战略发展方向。

  在他看来,平台化是未来零售大趋势,这将倒逼企业做强核心品类以及创新品类拓展,在基于核心品类的大单品或者冠军品持续做大之后,企业一定会走向以产业互联网驱动全产业链条高速发展的运行模式。而在兼具实体基因和数字技术能力之下,来伊份将会实现一端连着消费互联网,一端连着产业互联网,这将帮助其更准确地洞察和触达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个环节。

  “企业要以用户为导向提高数字化运营能力,要切记,数字化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借此导向更有温度的生活。”姜振多在最后阐述道。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来伊份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