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于登云院士:从“航天少帅”到“登云步月”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于登云院士:从“航天少帅”到“登云步月”
2023年03月16日 18:42

  他是我国和世界航天的杰出代表

  深空探测和高轨道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公认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之一

  “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的主要奠基者和缔造者之一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规划者、决策者、推动者之一

  他使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世界航天奖”获得者于登云

  于登云院士

  1988年,26岁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培养的第一代研究生中的佼佼者

  被推荐进入航天部核心总体单位工作

  面对当时我国航天落后发达国家至少十年的局面

  1989年,27岁独立开发了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软件系统

  打破了国际封锁

  使我国掌握了国际先进的的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仿真技术

  成为我国航天器总体设计和控制的核心基础设计工具

  应用于百颗以上卫星、飞船

  至今仍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2年,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

  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

  他承担了载人航天器空间对接动力学理论模型与方法研究

  为载人飞船方案论证提供了重要依据

  得到了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的高度评价

  本世纪初,于登云院士(一排右一)与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一排左一)指导研制工作

  出色的工作使荣誉接踵而来

  1993年,31岁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33岁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成为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996年,34岁获得“航天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并被授予“国家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上世纪90年代末,于登云院士(右一)与范本尧院士(左一)在科研生产一线指导工作

  1998年,36岁出任神舟飞船总体指挥,被誉为“航天少帅”

  作为神舟飞船总体设计、热控、结构与机构、测控、仪表照明等分系统的负责人

  面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上万人的队伍

  他运用系统工程思想

  强调分层管理、逐级负责、责权挂钩

  要求每一项工作都要达到“做前有策划、做时有依据、做后有记录”

  通过周到、细致、系统的管理

  确保了举世瞩目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万无一失

  获得了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本世纪初,于登云院士(一排左三)与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将军(一排左二)、航天员聂海胜将军(一排左四)

  2001年,39岁兼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组长

  他敏锐地注意到数字化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趋势

  主持完成了“数字化航天器设计与仿真柔性系统”

  “空间实验室综合演示验证系统”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制

  并撰写了《数字化航天器系统工程设计》

  中国导弹、运载火箭的开拓者余梦伦院士认为

  “这是中国首次系统论述数字化航天器设计技术的专著”

  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幅度实现了我国卫星、飞船设计制造的降本增效

  也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末,于登云院士(右四)向闵桂荣院士(左一)、姜景山院士(右二)、五院徐福祥院长(左四)等汇报空间站研制情况

  作为国际首个高轨道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

  他解决了高质量成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卫星视频图像从百米级到十米级的跨越

  不仅使我国具备了对海陆空动态目标持续监视的能力

  也使我国应对大范围自然灾害时效性由天级提升至小时级

  世界气象组织蒂尔曼·莫尔主席认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由于美国的霸权压制

  中国航天长期遭受海外的技术封锁和不公正对待

  201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第65届国际宇航大会上

  在不利的国际形势下

  他凭借极强的国际航天界影响力

  通过差额选举当选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成为第9位当选此重要职务的中国人

  确保了我国在该国际航天最高组织管理层的话语权

  极大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交流与合作

  2002年1月于登云院士(右二)在莫斯科与俄方洽谈合作

  2004年,党中央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决策实施中国探月工程

  2008年,他出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

  主持卫星、探测器和运载火箭的研制

  中国探月工程随后接连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

  让他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他解决了人类首次月背着陆探测复杂约束下的轨道设计与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并撰写了《月球软着陆探测器技术》

  中国科学院吴宏鑫、叶培建院士认为

  “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月球着陆器系统设计技术的专著”

  使嫦娥四号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取得的成就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

  中国航天首次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此提出了“探月精神”

  时任美国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发来贺电,称:

  “这开创了人类的一个先河,是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

  国际宇航联合会也认为:

  “对世界航天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他也因此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最高奖——“世界航天奖”

  这是该世界航天界最富盛名的国际组织成立70年来第一次将此奖颁给中国人

  他也成为第5位入选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的中国人

  中国航天元勋张履谦院士为此向他赠字“登云步月”

  2013年12月于登云院士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讲话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中国航天开启探月新征程

  “要推动实施好探月工程四期,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2022年8月,他被任命为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

  开展深空探测一直是发达国家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

  我国进一步开展月球及其以远的深空探测

  是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

  今年,探月工程四期全面启动

  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维护国家安全

  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全人类最崇高的事业

  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科学家

  于登云院士任重道远

  于登云院士简历

  于登云,男,汉族,1961年11月生,湖南绥宁人,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4月参加工作,工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专家,深空探测和高轨道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领域领军者之一,国家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首批),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至今),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成员。

  现任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天基金会高级顾问,国际宇航联合会卫星商业应用专门委员会主席,兼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等。

  1988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航天部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501部)工作,1994年起历任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正处级)、部副主任(副厅级),1995年破格晋升研究员,1998年起历任部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正厅级)、主任(部长)兼党委副书记,神舟飞船总体指挥,国家863计划专家组组长。2001年起历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院长助理、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副院长,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2008年9月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2014年9月当选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2022年8月任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

  长期从事航天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及总体管理工作,为中国探月工程、载人航天、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英国皇家航空学会金奖,美国航天基金会金奖,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国际宇航联合会最高奖“世界航天奖”等。发明专利26项,著作5部,撰写技术报告4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宇航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