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由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和知萌咨询机构研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在北京发布,报告得到了中国睡眠研究会、北京大学睡眠中心提供的学术支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衍,亚洲睡眠协会主席、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高雪梅,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一铖现场对报告进行了揭幕。
附图(从左到右: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高雪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亚洲睡眠协会主席、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一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衍)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是连续第二年发布的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的全面系统分析中国民众的睡眠状况、睡眠问题的学术著作,与《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相比,本研究报告的调查数据更加丰富,使用了更权威的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库数据,该调查项目严格采用全国随机抽样入户调查,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民众的睡眠状况。
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居民的睡眠指数得分为67.77分(百分制),较2021年增加了2.99分,且三个一级指标得分也较2021年均有所增加。其中,睡眠质量指标得分最高(74.22分),其次是睡眠环境指标(70.96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最低(56.55分)。相比2021年,按指标得分增长幅度排序依次是睡眠质量指标得分(增加了2.71分)、睡眠环境指标得分(增加了2.42分)、睡眠信念和行为指标得分(增加了1.82分),说明我国居民仍然持有较多的不良睡眠信念和行为,且改变居民的睡眠信念和行为相对而言最为困难。
2022年,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37,比2021年的7.06小时有明显增加。但是睡眠时长低于7个小时的人群仍占较大比例,25.9%的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个小时,低于2021年的28.2%。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在8个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47.5%,远高于2021年的35.3%,我国民众睡眠不足的情况减少,但最短与最长的睡眠时长的差距变大。
我国民众每天平均工作或学习时长为7.42小时,比2021年的8.16小时有明显减少,表明我国民众每天的平均工作或学习时间有所下降,但仍有3.3%的民众工作或学习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
2022年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价平均分为3.47分,高于2021年的3.29分,2022年我国民众的总体睡眠质量较2021年有所上升。18.7%的民众在睡眠后“不觉得休息过了”或“觉得一点儿也没休息”,高于2021年的16.3%,表明虽然人们认为自己的睡眠时长足够了,但并不觉得因此而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这可能反映了人们更加追求优质的睡眠质量,而不是更长的睡眠时间。24.4%的民众觉得自己没有睡眠不足,高于2021年的13.0%,也证明了更多的人认为自己的睡眠时间是充足的。
对失眠情况的调查发现,失眠总分为1.72分,低于2021年的1.74分。此外,对于失眠后的心情问题,47.2%的民众认为失眠后会心烦、急躁,43.8%的民众认为失眠后会乏力、没精神、做事效率低,但这两种表现的比例较2021年均有所下降;失眠后无不适(29.7%),觉得失眠后心慌、气短(20.7%),或对失眠持无所谓态度(14.5%)的民众比例较2021年均有所上升,失眠后无不适和对失眠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上升明显。
对于睡眠拖延的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一般睡眠拖延行为总分为2.96分,低于2021年的3.10分;2022年,手机拖延睡眠行为和上网拖延睡眠行为的题项得分均低于2021年的得分,这表明民众的一般睡眠拖延行为、手机/上网拖延睡眠行为均减少了。
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中国居民的睡眠状况略好于2021年,但中国居民仍然存在许多睡眠问题:早睡的人睡得更早了,而晚睡的人睡得更晚了,工作和睡眠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加剧了人与人之间在睡觉时间、睡眠时长以及睡眠质量上的差异,从而导致睡眠和健康不平等,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改善居民的睡眠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与睡眠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是未来需要思考和重视的议题。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