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聚焦分子生物与干细胞,共话生命健康 第三届生命·健康论坛在深圳顺利召开

聚焦分子生物与干细胞,共话生命健康 第三届生命·健康论坛在深圳顺利召开
2023年04月25日 10:33

  4月21日,第三届生命·健康论坛在深圳理工大学(筹,以下简称深理工)西丽校区举行。本届论坛以“生命健康:分子生物与干细胞”为主题,由深圳理工大学(筹) 生命健康学院,携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主办,邀请了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顶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生命科学、生命健康技术发展与趋势。会议由生命健康学院生物学系主任叶克强和精神健康与公共卫生系主任韩明虎主持。

  论坛上,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赵伟,致辞表示,一直以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在前沿领域实现突破,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创新研究走在前列。“5年前我们开始筹备深圳理工大学,深理工可以说是两个‘没有’一个‘有’,即没有理学院、没有工学院,有的都是跨学科学院。”赵伟说。据悉,深理工首批建设的六大学院包括:生命健康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药学院、合成生物学院,形成涵盖理、工、医、管等门类的学科体系。

  赵伟还在致辞中谈到了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大家都知道最近很火的ChatGPT,我认为它的出现会促进和增强生命科学的发展。”赵伟进一步解释,人的大脑有超过1000亿个神经元,而一个超级计算机的晶体管可以有10的12次方个,但它的信息处理能力只是人的10的69次方之一,且耗能比人脑要大得多。“如果想造一个和人脑一样的计算机,世界上所有的电站都来供电可能都不够。因此要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信息是如何处理的,才能把人对信息的处理提高到新的台阶。”赵伟表示。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深理工生命健康学院院长王玉田介绍,生命健康学院是深理工首批建设的六大学院之一。根据学科定位及专业特色,生命健康学院设置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系、智能交叉科学中心、精神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等4个系,学科方向包括“分子生物学与信号通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神经生物与精神健康”“微生物学与代谢稳态”“肿瘤学与免疫治疗”“生物智能交叉”等,致力于成为创新思想的重要发源地、科技创新的关键引擎、人才汇聚和培养的高地、科研成果转化的中心,促进新医科发展,服务人类健康。

  本次论坛邀请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高天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原副校长罗建红,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武汉脑科学中心主任鲁友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陈宙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时松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发育中心主任许执恒,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与骨病专科主任尹峰,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陈永昌等专家作特邀报告。

  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王立平致辞表示,希望本届论坛在学术交流的同时,汇聚国内外专家资源,共同研讨生命科学与生命健康发展,为生命健康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开展和人才培养凝聚更多智慧。“未来希望论坛越办越成功,影响力越来越大,为深圳理工大学的筹建以及生命健康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王立平说。

  据悉,系列生命健康论坛分别于2020年9月、2021年10月在深圳举办,得到了广泛关注。本届论坛旨在与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分享学术科研及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着力推进生命科学、生命健康技术等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的发展与布局。

  精彩观点: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发表了《Cell Death, RIPK1 and Neurodegeneration》的主题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如何发现RIPK1在细胞死亡和炎症中重要作用,找到治疗“渐冻症”药物靶点的开创性工作。同时也用自身经验鼓励青年学者用批判性的眼光读好文献,抽丝剥茧获取有效信息。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时松海发表了《Neocortex Assembly and Operation》的主题报告,详细讲解了大脑皮层的早期结构与功能发育的关键调控因素,及相关最新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原副校长罗建红发表了《Impaired Frontostriatal Circuits Lead to Cognitive Inflexibility in Neuroligin-3 R451C Knockin Mice》的主题报告,对孤独症这一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精神疾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通过对NL3 R451C 基因敲入小鼠模型的研究,揭示了前额叶功能受损导致孤独症社交障碍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发育中心主任许执恒发表了《纹状体单侧功能紊乱导致自闭症行为》的主题报告;揭示了Sh3rf2缺失小鼠表现出社交缺陷和重复的刻板行为的自闭症特状,以及Sh3rf2通过与PP1/CaMKII相互作用调控自闭症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高天明发表了《抗抑郁新药靶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星形胶质细胞分泌ATP和⼩胶质细胞来源的ATP⽔解酶通过mPFC-LHb环路调控抑郁样⾏为的最新研究成果,据此提出通过调控ATP水平治疗重度抑郁症的新思路。

  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武汉脑科学中心主任鲁友明发表了《记忆的分子和环路机制》的主题报告;阐明了在记忆过程中被激活的两类神经元细胞特质,为我们解开记忆的密码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和方法。

  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陈永昌发表了《遗传性发育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细致讲述灵⻓类动物模型构建、遗传及表型鉴定、初步机制研究,以及疾病治疗策略的开发等最新研究进展,探索疾病早期诊断预警指标、解析病理变化的分⼦机制奠定了重要动物模型基础。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与骨病专科主任尹峰发表《自体脂肪来源血管基质成分(SVF)应用于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的主题报告;向大家展示了通过⼲细胞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试验的阶段性成果,并对科学规范地开展世界首例人体干细胞示踪技术表示了强大的信心。

  深理工生命健康学院生物学系讲席教授孙毅,发表《自体年轻化细胞治疗ALS》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应用⾃主研发的⾃体年轻化体细胞治疗渐冻症,初步取得临床卓越疗效的可喜成果,及干细胞在疾病治疗和抗衰老领域的广阔产业转化前景。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陈宙峰发表了《Wired to Love: Molecular and Neural Basis of Pleasant Touch Sensation》的主题报告;报告中提到“Emotional touch”相关的多个有趣现象,并解释了如何发现痒觉特异神经元是触碰导致愉悦情绪的物质基础的研究历程,引发在场观众的热烈讨论。

  德国科学院院士、深理工(筹)生命健康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系主任、德国神经学会主席Helmut Kettenmann发表了《The Role of Microglia in Health and Disease》的主题报告;全面阐述了小胶质细胞在正常和病理大脑中的功能作用。

  (来源:看头条网)

责任编辑:孙青扬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