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由新华通讯社指导的“2023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浙江德清召开。围绕中医药在防慢病、治未病方面的优势等话题,新华社记者对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抗衰老专委会副会长魏聪进行了专访。
新华社记者专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抗衰老专委会副会长魏聪
防上游病变、治当前病变,控下游传变
“治未病理念最早源于中医,我们在治未病方面也积极进行了探索。”魏聪介绍道,第一个层面是未病先防,当没有发生疾病的时候,如何防止疾病的发生;第二个层面是既病防变,已经患病要防止它向下一个环节发展;第三个层面就是预防疾病的复发,即病情稳定以后,如何防止它再复发。
“在既往,我们开展了两项国家973项目。”魏聪说,以岭药业团队依托两项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围绕微血管病变对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胶囊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系列成果。其中“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通络三宝”发挥微血管保护作用、阻抑心血管事件链提供了扎实的实验与循证证据。
之后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从三高危险因素到糖尿病前期再到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心梗,还有心梗后心律失常、心衰这样一个事件链条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这一系列的研究过程当中,通过国际标准的循证研究,还有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很多通络药物的证据。
魏聪指出,围绕重点研发计划,科研团队开展了五项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型循证研究,同时开展了基础实验研究的工作。通过这些研究也获得了很多在中医药防治慢性疾病方面的确凿证据,并提出了“防上游病变、治当前病变、控下游传变”的系统干预新观点,对慢性疾病在不同的环节进行早期的干预和处理,防止其向下一个病变发展,从而有效防止慢性疾病的进展。
“通络、养精、动形、静神”养生八字经助力健康管理
“中医药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在健康以及抗衰老方面。在2000多年的中医药发展历史中积累的大量宝藏经验和方剂以及用药特点基础上,由吴以岭院士牵头的抗衰老领域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抗衰老研究也是国际生物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魏聪表示,我国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数量的红利在逐渐减退,但是年龄化的医疗保障需求在逐渐增长。“在关注年龄延长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高质量的长寿”,因此抗衰老的理念,就应运而生。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像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医家四大流派都各有各自的养生理念。比如道家养生强调精气神三宝,佛家讲究修身养性,儒家叫平和,以和为贵,医家就强调络以通为用、气血的调和。吴以岭院士通过多年对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深入研究,融汇“儒、释、道、医”四大养生流派的养生智慧提炼出“通络、养精、动形、静神”中华通络养生八字经,与现代生命科学高度契合,对亚健康人群重回健康、患病人群做好慢病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络,重点是围绕络病理论,开展了通络治久病、治新病以及治未病的研究。络病研究是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吴以岭院士系统构建了络病理论体系,建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荣获六项国家科技大奖。系列研究发现,通络可以治久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通络可以治新病,如流感等;通络可治未病,调整亚健康状态,并可防止疾病传变,防止病愈后复发。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围绕“通络治久病、治新病、治未病”开发了系列专利新药,覆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发病率高的几大类疾病,并获得了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
养精,就是从肾藏精(精包括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以及滋补肾精、协调阴阳的概念和点出发,研发出了八子补肾胶囊,围绕整体抗衰老、系统抗衰老以及防治衰老相关疾病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动形,如传统的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包括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开发出的中华通络操,都是动形的体现。中华通络操曾荣获中华老年体育舞蹈(香港)国际艺术节金奖二等奖,对人体能够起到综合调理、养生抗衰的作用,平时大家不妨练一练。
静神,养生一方面要动,另一方面还要静,要在动与静之间形成一个平衡。很多人现在出现失眠、焦虑、抑郁,其实更多的可以通过动形和静神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神,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实现整体的大健康。
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生活的基础,在气络学说指导下研发的静神类产品,如益肾养心安神片可发挥系统调控改善睡眠的作用,具有镇静、催眠的药效作用,同时可增进记忆、抗疲劳,可明显增加患者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效率,而且可改善神疲乏力、健忘、头晕、心悸腰膝酸软等症状。还有解郁除烦胶囊能够解郁化痰、清热除烦,可改善伴发的躯体异常,相比西药更具有综合干预的优势。
魏聪还告诉大家,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有着大量的优势,有整合调节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中医药防治慢性病临床科研体系的建设。未来,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以及慢性疾病防治方面的疗效,让中医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来源:看头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