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心愿。随着未成年人触网率不断增加,保护未成年人数据安全,守护未成年人健康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推进未成年人数据保护工作的研究与探索,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人民数据研究院统筹完成《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蓝皮书(2023)》初稿(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针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隐私数据内容安全等网络生态治理问题,对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机制完善提出建议,对未成年人数据保护的挑战、举措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对未成年人数据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蓝皮书》认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尚存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未成年人数据保护的相关监管细则尚未清晰,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监护人同意机制等隐私数据保护难题仍未完全解决,未成年人内容安全保护的分级标准不够明晰等。
为进一步深化报告内容,人民数据研究院围绕“未成年人数据保护”征求了各方专家的意见与建议。
工信部信息中心原总工程师、现专家委主任童晓民表示,建议通过设立未成年人网络数据研究机构、开展教育普及、机制建立、成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和数据保护援助法律中心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隐私数据保护工作。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姜伟认为,未成年人数据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校、企业等各主体协同。一是细化管理规定和实施规则,加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二是强化企业平台的社会责任,优化未成年人信息保护机制,通过技术+管理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三是推动家庭和学校联动,撑起未成年人数据安全“保护伞”。四是深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信息辨别能力、时间管控能力、隐私保护能力以及网络安全自我防护能力。
《蓝皮书》以小天才电话手表作为案例,从未成年人隐私数据保护、产品内容安全保护、手表使用防沉迷设计三方面,介绍了儿童电子产品在未成年人数据保护中的实际探索。比如,在内容安全保护方面,从沟通对象及沟通内容两个纬度为孩子的内容沟通环境提供保障。“碰一碰”的交好友的设计,鼓励孩子进行面对面熟人社交、孩子的交友信息家长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管理权,有效的杜绝陌生人信息打扰、减少社交风险。此外,家长还可通过整体使用时长管控、连续使用提醒、夜间管控等功能防止孩子沉迷。
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名誉主任、北京市教育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齐大辉强调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家长教育、家校协同、家国同构的 “三家”公约协同机制问题很重要,此外建议中小“德育学分”加上孩子的“自律公约”指标,在网络隐私问题上建立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未成年自我保护、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协同机制。
当前,未成年人内容安全保护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如何加强网络内容安全监管?网络信息内容的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如何解读?在海量信息的环境下,平台方如何帮助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娱乐,尽可能避免不良信息的侵扰?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四新表示,通过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公益诉讼、建立网络内容妈妈评审团等方式,发动社会有识之士来参与到网络内容建设中,参与到对青少年网络使用过程中形成不良使用习惯、不良消费习惯的纠正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政府、企业、家庭等各方协调集中、统一整合。
舆情数据中心首席舆情危机管理专家、人民在线原培训部主任、智库咨询部主任刘星星认为,有效保护互联网“小原住民”,不仅要细化和延伸法律监督触角,还要强调未成年人敏感数据保护的特殊性,让未成年人隐私数据保护不断深入人心 ,从法律、技术、宣传多角度重视和推进,将构建未成年人隐私数据保护网的工作落到实处。
未来网副总裁管真真指出,要关注校园网络安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目前,未来网正联合互联网协会、人民调解中心、地方法院等在校园里普及网络安全辅导员工作,通过普及维权知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风险防范。
人民德育数据中心主任袁成提到,目前有大量未成年人数据是在孩子平时使用手机时泄露的,建议加强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尤其是区县教育局对未成年人数据保护的意识,对未成年人数据安全的重视应提升到人身安全的高度。
(来源:看头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