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十里芳菲创始人张蓓:乡村农文旅综合体打造的实践与思考

十里芳菲创始人张蓓:乡村农文旅综合体打造的实践与思考
2023年06月28日 17:46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变得愈发强烈,如何有效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度激发乡村振兴全新动能、促成一二三产业共生共赢,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北纬23.5°北回归线附近,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宜居土壤和气候条件,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繁衍生息的黄金地带。而也正是在这片由光、温、水灌溉出来的完美生灵乐土之上,有一位自称“花将”的传奇女子,带领着一群不断探寻中国式幸福生活真谛的人们,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间,为世人匠心构建起一座又一座中国乡村生活美学能量场,使其成为了一个又一个超级链接器,直抵中国人灵魂深处无限向往的美好与渴望。

  她,就是张蓓,「十里芳菲」的创始人。

  在「十里芳菲」的世界里,村落不再仅仅是人们魂牵梦萦的故乡,更成为了“生命力修复的道场”,给予世人以身体的休整和心灵上的刷新。

  在张蓓的眼中,以村落为核心的文旅产业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对传统农业要素的再利用,更应致力于为村落引入新农人、新业态、新平台、新资金、新技术、新机制、新认知等全新生产要素,助力其成长为可承载社会发展、生命力导向的全要素平台。

  “城镇”与“村落”的有机关系到底应当如何定义?“村落”本身又有何更高层次的价值与意义可待挖掘?怎样才能有效重塑村落之美,锻造出地球上最幸福的村落肌体?

  以下是“2023TRUE文旅生产力峰会”演讲嘉宾张蓓的主题演讲《乡村农文旅综合体打造的实践与思考》。

  演讲嘉宾 | 张蓓 十里芳菲创始人

  *本文根据 2023TRUE文旅生产力峰会 内容整理

  0 1. 振兴 传统村落,并不局限于生活体验和文化交付

  十里芳菲是一个乡村文旅品牌,这几年一直以村落为载体,打造集生态农业种养殖、在地文创、村落生活体验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我们定义它为中国生活美学村落,一个超级链接器,链接更多乡村生活美学的内容和场景,也希望有朝一日它能成为地球上最幸福的村落之一。

  自打我做十里芳菲以来,特别是这两年,越来越高频的被周围的朋友提到帮大家找一个地方,约上一群朋友,每家半亩山田,好抱团养老。我一方面看到的是生活在城市的人,渴望一个离土地近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我在乡村看到的是农民从村庄的迁出和大量村落的凋敝。

  这到底只是「围城」效应——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还是除了由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说的「村庄是人类被小麦驯化定居的产物」之外,村庄在当代对人类生活状态还具备着没有被清晰思考过的价值和意义呢?

  不同视角下,提取的村落资源要素不同,村落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同。 换句话说,我们用来与外界达成交换的主体的价值决定了整体价值。

  农耕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是以农业生产者为主的定居场所,村落与外界是以农产品为主的交换,交换的主体是粮食、蔬菜、瓜果,因此村落的价值是物化的。就会是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就会是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欠收愁,丰收也愁;再随着工业化引发的城市型聚落的高速发展,乡村型聚落逐渐失去优势,成为低层级的组成部分,就会产生空心村和留守儿童这样的社会现象。

  因此乡村的衰落,是有着它时代性和功能性理由的,而我们今天探讨乡村的复兴,同样的,也要找到乡村与当代社会、当代人之间的新意义与新价值,并使这个意义与价值被兑现,才能谈真正的复兴。

  文旅视角下的村落,村落与外来游客是以在地的风土和生活方式为主的体验的交换,因此村落的价值是文化的,是文的外化形成的价值。当地文脉幻化成可被感知和体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而这种体验被做为商品,也就是游客能参与到村民的生活、生产、创造的过程当中去,就完成了体慰乡愁、领略新奇、感受自然的价值交付。

  这是国内大部分文旅项目都已经在做的事情,村落生活的体验和文化的交付,再叠加在地文旅资源与流量,毫无疑问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但这不是一个新答案。

  0 2. 引入全新生产方式 , 打造可承载社会发展的全要素平台

  那么乡村还有没有更深层或者更高层的价值与意义呢?中国是世界上乡村社会发展历史最悠久、成熟度最高、传承最完整的国家,中国人对于乡村更是有着深层的情感链接。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认为的,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乡土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深厚魅力。中国人对于乡村的眷恋,更是从对自然生活的崇尚上升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

  蕴含着丰富审美理想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乡土精神”已内化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而现代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痕迹,大概可以由两种形态来概括:一种是,建筑堆叠,人口稠密的聚落方式,我们称它为「城市」; 在城市,之所以人们不得不叠在一起生活,是因为城市本身是以物的生产和物的交换为目的的人类聚合,城市是生产力导向的,在这里人类的生活是要服从于生产的。

  英国诗人库柏说:人类创造了城市,而上帝创造了乡村;当我们看到风吹麦浪的景象时,总会情不自禁的喊出:大地啊母亲;也在这一声的呼喊中找到精神的回归和心灵的安定感。能承载这种精神回归与心灵安定感的载体,正是居舍融于自然,阡陌纵横、散漫链接的,被我们称为「村落」的聚落方式,所谓回不去的故乡和挥之不去的乡愁,都是被我们精神化和美好化了的村落记忆。

  在这样的村落里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来的,是为满足人的再生产为目标的,这样的村落是生命力导向的,生产也是服务于生活的;在这样的村落中,人们更加关注身体的休整和精神的成长,在这样的村落里,人们能找回生命的饱满感和丰盈感。

  因此,从生命的视角来看,村落的新意义是「生命力修复的能量场」,村落的新价值是为生命提供美好和动能,因此我们说,生命因乡村而丰盈。

  要构建能丰盈生命的能量场,乡村就不能只是那个被工业化碾压,被城市化切割的就农而农的乡村,乡村必须跳出自身对传统农业要素的依赖,乡村要成为可承载社会发展全要素的平台,乡村需要引入新的非传统农业要素,包括新农人、新业态、新平台、新资金、新技术、新机制、新认知等等;这些新要素的引入,不是对传统农业要素的排斥,而是相互加持、激活和升维,从而促进乡村资源禀赋与外界的接触,使新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和美的社区,升维乡村的价值。

  疫情这两年,我们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做了一个钓源古村项目,钓源是一座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始建于唐朝,欧阳修宗亲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村里的人家大都复姓欧阳,村中至今保留着190栋赣派建筑,18000株古樟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十几二十年间,村民们陆续迁到附近的新村安家,而失去了居住功能的古村就成了单纯的“祖业”,房屋也就随之靠保护而勉强存在。这是中国众多村庄的一个缩影。

  曾经承载着人口繁衍、物质生产的功能的村庄,在现代化转型加速的40多年里,却迅速退守成为城市的“大后方”,逐渐“空心化”。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有自然村落363万个,2022年,则下降到261万个,减少近30%。

  还有一个明显问题是,钓源村甚至吉安市都不在公众心智中的旅行目的地名单上,周边也没有可以依托的天然流量,也没有普遍意义上认为的构成强烈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禀赋。这也是众多乡村想要发展文旅时所遇到的普遍难题。单纯的要把这样的地方打造成一个文旅目的地,“说动”人们坐飞机到这里来住上几天,可能性是小的。

  而钓源古村吸引我的是,除了古建村庄以外,周边还有几百亩的农田和林地,有着保存良好的生产、生活系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村落,更给我信心的是当地政府有强烈的想要做好这个村子的意识和决心。

  村落之美源于人与居地的关系。人在居地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的生产和创造,形成了在地特有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这里的美,不是生活之外的表演,不是设计师和泥瓦匠堆砌出来的建筑,而是人类在这里长期生活,活出来的。我想带着一群人生活在这里,使这里成为中国乡村生活美学的道场,使这里成为一个超级链接器,链接100个生活美学内容和场景,从而把这里活成地球上最幸福的村落之一。

  0 3.振兴钓源古村, 让生命因乡村而美好丰盈

  「芳菲新农业」体系有三大引擎,一是智慧生态的养殖系统。我们在钓源引入浙江华腾的养猪技术建了一个小型环保无菌数字化的养猪场,超过8个月的慢养时间,产出的猪肉味道鲜美并且无重金属、无抗生素,是孕妇和宝宝可以放心食用的。这样的养殖产出,除了可以提升村落的幸福指数,还可以保障充足的有机肥原料。

  二是微生物降解系统,在村落中我们推行垃圾分类,所有的厨余垃圾、树枝落叶纸张、猪场的粪便等等有机物,都通过微生物降解生成有机肥还田,实现土壤改良。

  三是由引入的新农人与本地村民组成的新农人部,他们专注自然农法,找寻原种水稻、糯米、蔬菜瓜果的种子,鱼稻共生、小龙虾共生,初步使整个村落实现了四季瓜果时令蔬菜的田间直采和小龙虾自由。

  这是一条村落的食物链,站在这条食物链的顶端上的是十里芳菲的行政总厨,由他负责开出全年的村落菜单,还原成所需的原材料和数量,下单给新农人部自主生产或再下单给周围村民,并在保障村落自给自足的前提下,以田间大礼包的方式透过芳菲市集分享有余。

  村落里有个叫美物制造局的组织,这里汇聚了一些有创意、身负各种技艺的新文化人,平面设计、陶艺、金缮、酿酒、做豆腐乳、做精油,他们把村子里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所有的一切都重新生产一遍。

  木头马尾是村里的原创服装品牌店,设计师陈子致力于用纯天然面料和传统缝制工艺为村民们制作服装,我们说,如果你喜欢十里芳菲,就把它穿在身上。

  台湾汉声文化进入村子成立了非遗研究小组,研究挖掘庐陵区域内现存的非遗和传统手工艺,做全国首家以村落为载体的博物馆,同时对其中的部分项目由美物制造局牵头做文创转化或落地为在地的生产工坊,为周边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个叫喜乐多的姑娘主理花信风自然学堂,专注挖掘当地村民与乡土植物、农业作物之间的鲜活故事,通过各种体验课程、文创与出版物来为村落风土文化讲好在地故事。

  未来我们也将携手「国家地理杂志」为村落引入农业研学和生态研学项目。

  钓源古村属于封闭型水体,我们引入【水生态自洁系统】通过「底泥清淤」、「底质消毒」、「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水生动物群落构建」以及「水生态优化调整」,最终实现了清澈见底青荇招摇的自洁体质。

  夏秋的晚上能在户外纳凉自由而不被蚊虫打扰,这是我们很多年都不曾有过的体验了吧?钓源古村的全自动驱蚊喷雾系统,采用无毒每3小时可降解的防蚊植物提取液,为村落制造蚊虫结界,实现首个无蚊虫村落。这个系统我们也在推广和诚招代理。

  钓源古村古时的规划中就有九美院之说,至于哪九美还无从考证,但我们因此而布局了九个主题客栈,分别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主题的九美院,同时引入40多个多元业态。这里的四季由十二月花事构成,这里的日子叫宠爱自己的24小时练习,在芳菲的十二个时辰里,由芳菲学园提供关于生活美学与心灵成长的课程,旨在透过体验感知和课程习得,让来到这里的人在村落中收获生命的丰盈。

  城市人口的移动越来越倾向于小周期、快节奏、多点位的现代文明生活新方式,“身着白衣,心有锦绣,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图景,以及“进则天下,退则田园”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希望到乡村或长租或短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村的宜居就变成非常重要的乡村发展战略,其重要性不亚于城市化,未来,在城市和乡村都有房,会成为生活质量高下的标志。

  中国的乡村经过好的设计,就可以满足城市人口对小周期居住条件改善的新生活方式的追求。

  在钓源村还设立了乡建人自己的团聚大会——钓源客厅,聚集一系列关于「乡村复兴」的专业论坛及系列体验活动,一年间多次不定期举行,以「生命因乡村而丰盈 文明因乡村而复兴」为愿景,以“乡村、智慧、文明、志愿”为关键词,主张全球广大乡村爱好者自愿参与及发起论坛主题,共创共建探讨一系列关于美好乡村的高质量话题。

  需要做的、能够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总之,乡村要有意识的成为可承载社会发展全要素的平台,使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的直采平台移动到乡村来,使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和美的新社区。

  而这是一场由内而外的村落生活系统的重新构建,是一套不断趋向美好的有机生产系统,有机生活系统,有机治理系统的构建,村民在这里宜居宜业和美的生命状态是村落复兴的具体表达,同时也吸引着无数人前来一探究竟、参与体验甚至加入其中。

  这样的村落的意义也不止于独美其美,一个钓源古村可以实现一个区域内十里八乡的高品质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农产品的采购、手工艺品的加工销售、文化景点的串联体验,系统构建大钓源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圈。而闻名世界的达沃斯、圣塔菲、冷泉港,也是因了一个古村的载体,一个永久性论坛,一个产业链聚集、一个智库、一个专项基金、一个传播系统,而成为了一个区域的整合竞争力。

  总而言之,广阔乡村大有可为,各取其意。

  (来源:看头条网)

责任编辑:孙青扬

张蓓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