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绿维文旅:暑期研学火热, 如何抓机遇求发展?

绿维文旅:暑期研学火热, 如何抓机遇求发展?
2023年08月14日 09:44

  绿维导语:暑期研学火爆,除了国内旅游,这个假期到欧美、澳大利亚、东南亚乃至到非洲研学的项目,在市场上层出不穷,报名火爆。现在,研学赛道已经全力出击,各地的研学活动层出不穷,看着穿着校服的孩子穿梭在博物馆、林间、景区,从业者应该如何把握研学旅游的发展机遇。

  01 政策助力,研学赛道备受关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学古今有之,

  2013年2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2014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提出:“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016年11月

  教育部、原文化部、原国家旅游局等11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指出:主要任务就是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2017 年1月

  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服务项目、安全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其中明确将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科技馆等资源作为知识科普型研学旅行产品

  2017 年 8 月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强调,中小学可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

  2017年9月

  教育部于2017年9月正式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并将研学旅行纳入到了考察探究的活动方式(内容)中

  2018年8月

  国家文物局发文《社会机构组织博物馆研学旅行应规范管理提升质量》文章表示:“对于部分社会机构、个人以‘博物馆游学’之名,开展粗放的、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名不副实的‘研学旅行’活动,损害中小学生利益的行为,表示坚决反对。

  2020年9月

  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在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意见。

  2021年4月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开展国家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推出一批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2021年6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等8部委:《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发挥工业文化研学教育功能,鼓励各地利用工业遗产、老旧厂房等设施培育一批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营地)。”

  2022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到:推动研学实践活动发展,创建一批研学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健全、活动特色鲜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为中小学生有组织研学实践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及支持。

  2022年2月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博物馆、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红色旅游景区等设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综合运用专题讲座、文艺演出、解说导览、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推动青少年在感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02 研学旅行产品问题不断

  在当下关于研学的各类负面新闻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要把孩子一个人送进研学团度过几天乃至数周时间,而且花费不菲,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也让人充满了担忧。

  一忧“货不对板”。当下,研学的名目众多,或是野外探险徒步、军营生活体验,或是探访名校校园、感悟中外文化……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家长感兴趣的,市场上就会有相应产品。

  然而,有些研学团的“里子”却与华丽的外表包装相去甚远。有的“只游不学”,变成了带着孩子观光、打卡、拍照的“走马观花”式旅行团;有的“只学不游”,挂着研学的帽子却干着补课刷题的“老行当”;有的更是“不游不学”,孩子们只是换了个地方打起了手游刷起了短视频。对家长来说,原本希望让孩子通过研学有所获、有所得,到头来却可能“赔了时间又烧钱”。

  二忧“安全漏洞”。许多研学项目都要求孩子“单飞”,也就是不允许家长陪同。一旦把孩子送进研学团,就意味着要把孩子的安全整个交到带队老师的手中。

  现实中,不同研学机构的带队老师资质和素养良莠不齐,有的机构在寒暑假等研学高峰期招聘大量的兼职、临时工,有的甚至直接将项目外包给当地的旅行社或是其他机构,还有的研学项目则在合同中直接注明,参加研学的学生需要为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全责。如此“甩手掌柜”般的机构,怎能让家长放心安心地将孩子托付?

  三忧“价格虚高”。有网友戏称,游学的利润就在于“花头精”特别多。比如,博士教师带队、中英双语教学、名校课程体验等,都是显眼的“加钱项”。简单一对比就不难发现,目的地、行程、时长都类似的项目,只要加上“研学”字样,价格便会高出不少。

  不仅如此,作为疫情后的第一个暑假,国外研学团已然呈井喷状。但是据参加过国外研学团的孩子反馈,有人来回坐的是廉价航班、住的是便宜旅舍、吃的是简单快餐,费用却是从万元起步。如此性价比,也难怪许多家长直言“报不起”。

  四忧“助长攀比”。“暑假我去国外研学,你去哪里?”炫目的行程、不菲的价格,使得研学成为有些家庭和孩子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

  在挑选研学项目时,一些家长和孩子比路线名气、比报价档次、比交通工具、比出国次数,盲目陷入“烧钱大战”“家境比拼”,却忽视了真正应该从研学中获取的东西。家长无节制地高投入、高预期,反倒可能助长孩子的虚荣心、膨胀感,不利于价值观塑造。

  研学,到底是“圆梦”还是“砸钱”?当它成为一种盲目的攀比,就变了味、失了色,更谈不上发挥出本应有的作用。

  03 研学旅行产品缺乏标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目前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主要与服务标准不统一、课程缺乏教育理论、团队建设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储朝晖强调,规范研学旅行,相关部门要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机制。

  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管,提高行业准入、资质、产品、运维等门槛标准,规范机构从业行为,用高标准、严要求倒逼研学旅行行业走上长远、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研学旅行全过程是一个跨教育、旅游等多行业的综合服务体系,从研学基地的选择、研学线路的制定,到研学教师的培养、研学课程的开发,以及研学安全的保障,方方面面无不包含其中。所以,推进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合力共为。

  有专家表示一个优质的研学项目,应该具备三个“度”:有细度,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点、不同目标值的孩子设计更为个性化的产品;有深度,从帮助孩子树立理想、净化心灵、感悟人文、磨炼意志等目标入手,打造充裕的研学人才队伍,让项目真正有意义;有温度,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保障好研学学生的行程。

  研学游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主题、内容、成果。

  活动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产品,其开发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规范,产品质量是否优秀,从根本上决定着研学旅行的实际体验和效果。因此,相关研学服务机构应本着为教育的初心,着力于活动课程的研发和设计,结合特有的资源禀赋以及目标受众群体,追求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因地制宜推出有竞争力的课程产品。

  对承接研学活动的校外主体机构,要明确资质,并加强对研学旅行的过程性监管,避免“只游不学”、乱收费等现象。

  作为需求方,家长的反应也影响着研学旅行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家长切不可被“标配思维”等相关营销所裹挟,要根据自己孩子成长的具体情况,坚定守住教育的初心。

  当然,社会最好也为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提供更多公益性场所,这样就可以减少家长对学校、校外机构研学活动的依赖,开展自主性研学旅行活动。

  同时,为了保证研学旅行有效开展,可从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不同方面收集信息,以形成全面客观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对研学旅行摘记、心得进行价值判定,对研学旅行结果进行检测,以便进一步优化研学旅行。

  文章综合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21世纪经济报道、山东宣传等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孙青扬

国务院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