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历史教授于赓哲:从《百家讲坛》到抖音,流量不是唯一的目的

历史教授于赓哲:从《百家讲坛》到抖音,流量不是唯一的目的
2023年08月18日 15:34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教授于赓哲在网络上有个关于胡旋舞的热梗。胡旋舞本是唐代最盛行的民间舞之一,“安史之乱”始作俑者安禄山便是此中高手。《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于赓哲体型较胖,他的导师、历史教授黄永年便打趣让他学“胡旋舞”,后来这个建议流传至网络,“胡旋舞”便成了于赓哲的代称。他“不堪其扰”,只好在抖音主页的简介中写道:“用心讲好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尽可能满足大家的历史教授,除了(胡旋舞)。”

  这虽是玩笑,但安禄山和胡旋舞的确是于赓哲的专业。他研究隋唐史26年了,写过不少专著,也上央视《百家讲坛》讲过狄仁杰和上官婉儿。2020年11月,他入驻抖音,既打捞隋朝独孤皇后、丝绸之路粟特人这样的历史钩沉,也从史学角度解读《长安三万里》《罗刹海市》这样的娱乐热点。他风趣、谦逊,说专业学者不过是在某个领域花更多时间的人,而对于普通人要如何进入历史这个领域,他则说“可以不拘一格”。

  “从开卷有益,到开抖音有益”

  于赓哲很早就是抖音用户。虽是历史教授,但他从来不是“老古董”。坐高铁、坐公交他会刷搞笑视频,因为“这能带来快乐”。近三四年,他也开始关注一些讲传统书画和西方油画的艺术博主,而当他发现“以前开卷有益,现在开抖音有益”时,他便知道,是时候到抖音做历史知识传播了。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于赓哲就决定走出书斋了。“如果学者都秉持清高的士大夫心态,非要和大众保持距离,那么流传的不正确的东西就会像膨胀剂一样越来越发酵。与其让劣币驱逐良币,还不如我们自己站出来做正本清源的工作。”

  于赓哲1989年入学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途一度去研究清史,直到1997年才确定将隋唐史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对于这个选择,生长于咸阳的于赓哲视之为必然:“当你听说了一些历史人物,又发现他们的墓地、他们生活过的地方离你如此之近,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我对隋唐史的兴趣,可能就是因为身处这样的环境,然后被塑造、被培养起来的。”

  2012年,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的台词“元芳,你怎么看”成为网络流行语,已经深耕隋唐史25年的于赓哲终于正式出山,接受央视《百家讲坛》邀请,从“唐代福尔摩斯”狄仁杰一路讲到了“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他发现,不同受众对于节目的偏好完全不同,“男性喜欢听政治人物,女性更关注女性,且对文学人物的关注大于政治人物”。

  这些年大众娱乐从电视端逐渐转移至手机端,于赓哲也留意到了年轻人对历史知识需求的变化。“拿90后做分界线,除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外,他们还很留意日常生活细节,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不只将目光聚焦在帝王将相身上了。”

  “要天马行空,还要言之有据”

  基于这样的变化,于赓哲的抖音账号也尽量做得朴实、轻盈、有生活气息。

  “李白为什么当不了官?”“独孤皇后为何不准大臣纳妾?”“大熊猫是蚩尤的坐骑吗?”抛出问题、回答问题,视频简明扼要,两年多,于赓哲已经积累了十万粉丝。

  《长安三万里》热映时,于赓哲出了好几期李白、杜甫、高适的视频,汉文帝霸陵殉葬坑发现大熊猫骨骼时,他又讲了好几期大熊猫与古代历史的关系。时事勾连史料,于赓哲的账号里随处可见流行文化的元素。

  “你必须要承认,中国几千年来老百姓的历史观主要不来自于严肃的历史学著作,古代主要来自于戏剧小说,现在则是来自于影视剧。”在于赓哲看来,历史知识的普及不能坐而论道,不能排斥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而要学会在严肃和娱乐之间找到平衡。“就像影视剧,剧情可以天马行空,但基本框架和细节,还是要做到言之有据,真诚严谨。”于赓哲说,学者走向更大众的知识普及,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自己的心理障碍。“既然是拍东西给别人看,那首先就得让人家看下去,对吧?”

  于赓哲将抖音科普分为“广种”和“深耕”两个方向,前者指挖掘相对冷门的历史事件,后者则是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换一种方式再解读一遍。于赓哲现在做的更偏“深耕”,武则天、李白、太平公主,老生常谈又要谈出新意,于赓哲说,这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根本做不到。“以武则天与无字碑为例,‘为什么无字’众说纷纭,但我会从唐朝制度去解读,碑有字无字,问题不在武则天,而在唐中宗身上,他与母亲的关系多错综复杂啊,对不对?”

  “流量不是唯一目的”

  唐朝已是中国古代史上女性地位最高的时代,但即便如此,做研究的年头越长,身为男性的于赓哲就越反思出传统史观的局限性。“中国古代史是男性史学,史官是男性,价值观是男性,那女性呢?”

  于赓哲计划在抖音做一个女性历史人物的系列视频,而相比于讲述武则天、慈禧太后这样的著名女性,他更想将目光放在那些有文字记载但又被遗忘的女性身上。“她们没有那么耳熟能详,但也是中国历史的另一半。作为专业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在历史的夹缝中去发掘她们的喜怒哀乐与光辉。”做这个系列之前,于赓哲已经知道她们或许无法“自带流量”,但他也知道,这或许才是做历史科普的真正意义。

  “流量不是唯一目的,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只关心流量,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坚持学术的独立性,意味着会昧着良心去说一些迎合的话。这个系列也许知音不会太多,但每增加一个,我内心都会非常高兴。”

  做科普十多年,于赓哲早就明白了耐心的重要性,要拔高社会整体的认知水平并非一日之功,他能做的也仅仅是做好眼下的事。

  年岁渐长,他也越来越意识到历史学的重要性,它虽然不像理工科那样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成果,但它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对一个国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不会劝人一定要学历史,但假使有人看了他的书或者视频,愿意投身研究,他一定会非常欣慰。“如果未来他们中能出一两个杰出的历史学家,那将会是我做科普最大的硕果。”于赓哲说。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孙青扬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