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医创人物志 | 北医三院余家阔:创新服务国家需要,引领膝关节外科发展

医创人物志 | 北医三院余家阔:创新服务国家需要,引领膝关节外科发展
2023年09月07日 09:25

  近年来,在国家创新成果转化政策的进一步落地及医疗机构实践的逐步推进下,以临床为导向的医学创新转化逐步成为共识,政产学研资医等创新要素正在形成合力,医学创新转化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处在创新转化浪潮中的医生以及其他医务科研人员,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健康界、康卫医创特策划“医创人物志”专访栏目,旨在传播医生中的典型创新人物,展示医学创新转化的波澜曲折,挖掘故事背后的创新转化逻辑,探索厘清医疗机构和医生创新与院内学科发展、院外产业生态之间的关系,以鲜活的故事推动医学成果转化理论体系和实践的不断完善。

  首期访谈嘉宾为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膝关节外科主任余家阔教授。

     采访当天,余家阔刚下手术,怕赶不上约定的时间,他提前打来微信电话解释。等在办公室见到他,时间恰好是约定的下午四点。余家阔一身笔挺的白大褂,胸前别着名牌和党徽,笑着招呼我们落座。

      两个小时的对话,从选择学医、出国深造进修、到因国家需要开始做创新,再到受国家创新转化政策和学科发展客观需要的影响,布局膝关节外科技术创新,产出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余家阔回顾了自己从1982年进入医学本科学习至今40多年来的从医、创新经历。听者能感受到他身上的一股韧劲和激情,可以说,余家阔将创新几乎做到了极致。

     1993年余家阔博士毕业留校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工作,结束了当学生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11年,开启了医者仁心的从医30年和桃李满天下的从教30年,他用“持续研发投入,夯实成果转化,迭代诊疗技术,攻克临床痛点,解决患者痛苦”总结这些年走过的路。采访最后在谈到膝关节外科技术如今已领先国际时,余家阔满满的自豪感。

余家阔从医30年获得的纪念章和荣誉证书
余家阔从医30年获得的纪念章和荣誉证书余家阔从医30年获得的纪念章和荣誉证书

  坚定学医,与运动医学结缘

     余家阔目标性极强,一旦有了目标,他自带一股全力以赴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冲破困境的拼劲,并计划性地将目标拆分为实施步骤,优化路径,提高效率。这一点贯穿了他选择学医到后来做创新的全过程。

     有次小时候在外玩,余家阔不小心弄破了嘴唇,一下被缝了三针。神奇的是,医生缝得特别好,“连看都看不出来”。余家阔由此产生一股对医生的钦佩感,并心生以后也要学医的想法。

     1982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余家阔没报其他任何一个专业。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徽人,他将5个志愿全填为安徽省的医学院校,且不接受调剂,“当时只有一个目标——学医”。如其所愿,余家阔最后被第一志愿的安徽医科大学录取。

     进入大学后,余家阔不满足于指定专业老师的课,而是有计划性地去听本校外请或外校外请专家们的讲座。久而久之,当别人都在按部就班地读书、考试,余家阔已成为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各所高校的常客。

     有一次,余家阔得知,中国运动医学创始人曲绵域教授将在安徽合肥讲课。曲绵域教授时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院长、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现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是中国运动医学的奠基人和领路人,在领域内声望极高。

     余家阔回忆,曲教授的课让他又震撼又有感触,“曲教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解剖图,各个部位都画得特别像,我听他的课做了十几页的笔记,也在笔记中模仿曲教授画图。”

     在曲教授的影响下,1983年还是大二学生,余家阔就做了两个决定,一是去运动队进行实践(下队服务),二是将运动医学作为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为了下队,他前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打听是否有教授去运动队。果然,康复运动医学科的吴毅文教授每周都会去。“当时我并不认识他,但因为大家都很崇拜曲教授,我就提了我听过曲教授的课,吴教授对我有了兴趣,并同意带我下队。”

          吴毅文教授因此也成为了余家阔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余家阔1983年第一次随吴毅文教授去的安徽女子手球队,2013第十二届全运会上获得女子手球冠军,队里主力队员的膝关节手术几乎都是余家阔主刀。在看这场比赛实况转播时,只有余家阔知道,队里10名主力队员的11次膝关节手术,都包含谁。每次余家阔回安徽讲学,都会和他们约好时间为术后队员复查

     1987年硕士就读期间,早耳闻于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的强大实力,余家阔将博士的目标瞄向了北医三院。为此,他特意做了一个关于颈椎病动物模型经手术植入应变片测量活体颈椎各个部位受力情况的硕士课题,并将课题设计得特别难。

余家阔(第二排右7)2022北京冬奥前在秦皇岛冬季运动训练中心余家阔(第二排右7)2022北京冬奥前在秦皇岛冬季运动训练中心

     难课题做起来不易,余家阔便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赵建华教授团队合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第一任系主任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也是从这时开始,他正式接触医工交叉,至今36年未间断医工交叉合作研究。

余家阔在国家体操队检查运动员伤病余家阔在国家体操队检查运动员伤病

      在硕士毕业的1990年,余家阔报考曲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并把当年听曲教授讲课记的笔记寄给了曲教授,上面有余家阔看来“很得意”的模仿解剖图。结果很顺利。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现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自被曲绵域教授创立以来,一直有着“体医融合”(体育+医学)的传统。考取北医三院后,早有下队经验,余家阔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一传统。

      下队服务积累的实践经验,早早接触的医工交叉,当诸如种种集中在余家阔身上,似乎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在后来随国家发展出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他有了更扎实、更稳妥的应对。

余家阔在给射击奥运冠军做手术后看望他余家阔在给射击奥运冠军做手术后看望他

  创新的起点:服务国家需要

     现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当时名称还是“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且唯一集医疗、教学、科研及下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1959年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就开始为国家队运动员做半月板手术,1960年开始为运动员做非常复杂的膝关节韧带断重建手术,1965年发表全球首篇职业运动员半月板手术治疗成果。那段时期,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治疗半月板损伤的学科实力在全球领先。

     1999年,为学习运动医学手术技术,余家阔前往德国海德堡进修。当年,余家阔在德国有两位指导教授,其中一位是时任欧联邦运动创伤和运动骨科协会主席、德国膝关节研究组组长、欧洲运动创伤联合会副主席、德语国家关节镜学会教学组组长、欧洲著名膝关节外科专家Hans. H. Paessler教授;另一位是时任德国单髁置换多中心研究组组长、德国汉诺威大学名誉教授Hajo. Thermann教授。

      到德国后,余家阔才发现,自己是两位指导教授团队里有史以来首个来自中国的学者。

余家阔(右1)和Paessler教授(右2)在德国海德堡ATOS临床中心手术室余家阔(右1)和Paessler教授(右2)在德国海德堡ATOS临床中心手术室

      让他更为惊讶的是,德国彼时的运动医学损伤治疗水平已远远领先国内。在亲自参加了用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重建切除的半月板、用人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重建毁损的膝关节关节软骨面等当时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的手术后,用他的话说,“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即使是我们那时擅长的关节镜手术,德国同行的关节镜手术入路的位置都和我们不一样,因为我们当时做关节镜是看书、看光盘自学琢磨出来的技术。”余家阔后来一查,德国Wirth教授团队1984年就开始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游离的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

     他回忆,当时德国采用的移植产品是美国组织库出售的正规产品。他说,想要追上国际水平,很简单的一个方法,是直接购买别人现成的产品,学会别人的手术。现实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多个国家都可购买该产品,美国却以“生物安全”为由拒绝售卖给中国。

      这件事就像一根刺扎在余家阔的身上,让他浑身不舒服。

      转眼余家阔进修已接近两年整。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在喜悦之余,余家阔有个担心,国内没有相关移植产品,即使学会了别人的手术方法,恐怕仍无法为奥运会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障。

      “如果国外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期间膝关节受伤,需要做半月板移植手术或异体肌腱移植重建韧带的手术,作为全国运动医学最高水平团队没有相应保障能力,不仅学科的声誉会受影响,国家运动医学水平的国际声誉也将因此遭受负面评价。”

      在与时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分管医教文卫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沟通汇报后,2001年8月,余家阔在德国进修两年回国,并开始人同种异体半月板和人同种异体肌腱产品的自主研发。

人同种异体半月板产品和国际首创的“微创类解剖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示意图人同种异体半月板产品和国际首创的“微创类解剖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示意图

      实际上,回国前,余家阔已经动笔写了课题标书,回国后就着手策划产品。基于在德国的进修,前期产品策划很快就完成。在产品设计定型中,余家阔结合了运动医学治疗半月板损伤的需求和多年积累的经验,对两款产品都进行了升级换代的创新。

      虽然前期产品设计和定型还算顺利,但余家阔及其团队还是遇到了诸多困难,包括因供研发的人体组织合法捐献者不多,等待时间太长,从而拉长了产品研发周期。产品的生产厂地通过体系考核、获取产品的生产许可证、编写产品标准、撰写申报注册证的所有文件等多个坎,都在等着余家阔一个个跨过。

     余家阔回忆,当时他亲自参与了生产车间的装修、准备几乎所有注册相关文件,后续又牵头做产品的临床研究验证,事情千头万绪。

     对于当时毫无转化经验的余家阔及其团队而言,跨过每一个坎都异常艰难。可喜的是,经过加班加点地赶工,2006年,余家阔及其团队研发的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物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促成微创类解剖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的创新。后来证实,使用该产品术后10年以上半月板生存率达到国际上最高的94%。

人同种异体骨-髌腱-骨产品和国际首创的前交叉韧带异体骨髌腱骨四股道双束重建示意图人同种异体骨-髌腱-骨产品和国际首创的前交叉韧带异体骨髌腱骨四股道双束重建示意图

     2007年,余家阔带领团队获批与半月板产品同期开展研发的人同种异体骨-髌腱-骨产品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完成2年临床验证上市。基于该产品,国际首发、由中国团队首创的人同种异体骨-髌腱-骨四股道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为中国队主力队员完成手术,使之在奥运前夕完全恢复竞技状态。

      数年研发花费了余家阔大量心血,他坦言,这期间他顶着巨大压力,丝毫不敢松懈,深怕奥运会开始了,产品注册证还拿不到。直到2007两款北京夏奥医疗保障产品注册证都获批的那天,他才彻底放松。他说:“当时我就想,我们的产品比欧美更新换代了,手术也比欧美先进一代了,反倒希望奥运会早点来。”

     随着半月板移植和部分移植难题的解决和和组织工程半月板研发工作顺利推进,余家阔团队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可以为半月板损伤患者提供全方位结构和功能重建治疗方案的团队。

为半月板损伤患者提供全方位结构和功能重建治疗方案为半月板损伤患者提供全方位结构和功能重建治疗方案

      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期间,余家阔团队建立的交叉韧带新术式验证体系验证效果更优的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术又保障了运动员的顺利参赛,并助力运动员获得了冠军。

      因为国家需要做创新,也因为创新服务了国家需要。如今回想起这些经历,余家阔表示丝毫不悔自己的付出,并认为一辈子能为国家默默无闻地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倍感荣幸。这也是他至今看来最为自豪的一个创新项目。

     这一路摸索下来,余家阔也积累了丰富的转化经验。因为这一任务,余家阔的创新路开始进入正轨。

余家阔团队建立的交叉韧带新术式验证体系余家阔团队建立的交叉韧带新术式验证体系

  正轨起跑:走通创新转化路径

     虽然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余家阔积累了不少创新经验,但他真正走通创新转化路径,是通过“半个性化和完全个性化全膝置换用人工关节及其微创精准手术工具”这一项目。

     该科研成果共21项专利在2019年成功转让,转让金额达5000万元人民币,是2015年以来国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措施颁发等客观影响下,当代医疗领域医生创新转化的典型代表和缩影。

“半个性化和完全个性化全膝置换用人工关节及其微创精准手术工具”项目转让签约“半个性化和完全个性化全膝置换用人工关节及其微创精准手术工具”项目转让签约

      采访当天,余家阔讲述起了这一项目的“巧合性”来源和曲折的转化过程。

      在德国深造进修的两年期间,余家阔跟着德国教授做了大量的关节置换手术,至少见识过10种品牌的关节置换产品。余家阔发现,每个关节都不一样,每一种关节都有自己的特点,器械操作中实现良好力线及假体位置的细节和要求都不一样,“特别有意思”。

     余家阔带着好奇,从回国后的第一例关节置换开始,测量了大量膝关节的影像学和术中数据。结果显示,不同关节果然不一样,且有一定规律,还不同于国外发表的数据。他逐渐还发现,不仅国人和他国人的关节有差异,男性、女性的关节同样有差异,且表现出股骨和胫骨的全面性别差异。

     从2001年回国开始积累数据,一直到2011年,手握十年的关节数据,余家阔并没有想好要做什么创新项目,直到后来他遇到一名80公斤级以上级别的柔道运动员。

      这名运动员要做关节置换手术,但因其关节过大,当时最大的关节产品都无法匹配。加上后来陆续出现一些女性患者因关节太小无法做手术,余家阔有了做个性化人工关节的想法。“不然那十年积累的数据也可惜了,什么都没做。”

     2011年余家阔开始据此申报课题,但也没有把握直接申请人工关节设计和制作的项目,而是首先申请国家科技部的中德合作项目,计划从最基本的做起,比较中国人和德国人的膝关节几何形态和尺寸的差异,为后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升级换代人工膝关节设计打基础。该项目的完成,明确了国人和德国人膝关节几何形态和尺寸的差异,同时基本阐明了男性和女性膝关节设计应有的差异性参数。

  国际上首款男性(上排)和女性(下排)股骨和胫骨均进行差异性设计的人工膝关节(股骨假体图),男性10个型号,女性10个型号

      虽然有了设计参数,但要把性别差异性半个性化人工膝关节设计出来,并用当时已经很热门的3D打印技术进行打印验证,还需要工科团队的参与,尤其需要能完成金属3D打印验证的团队。余家阔辗转找了北大、清华、北理工和北科大等多家高校,都未能成功找到可以实现3D打印的团队。

     巧合的是,当时余家阔刚刚完成华南理工大学王迎军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的科技部项目的研发。在余家阔说完他的难题后,王校长推荐了华南理工大学的杨永强教授团队。该团队那时已与乌克兰科学家合作研发金属3D打印技术多年。

      在该团队的助力下,余家阔终于在2012年完成了全球第一款人工膝关节金属3D打印验证件。两个团队也一直合作至今。

余家阔在工厂个性化人工膝关节3D打印生产车间与工程师讨论治疗质控方案余家阔在工厂个性化人工膝关节3D打印生产车间与工程师讨论治疗质控方案

      紧接着,2013年在北京市项目支持下,余家阔带领团队完成了国际上首款男性和女性的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均为性别差异性设计、男性10个型号、女性10个型号,为进一步实现个性化膝关节假体的设计铺平了道路。

      基于前期的积累,研发个性化定制3D打印人工膝关节的条件基本成熟。问题是,虽然当时的3D打印技术已非常成熟,但要将个性化设计的人工关节制作出来,并满足人工膝关节耐磨、抗疲劳、耐腐蚀和低离子析出的高要求,进口一台数百万元的3D打印设备,不仅满足不了打印质量,生产成本太高也会导致无法实现最终产品的应用推广。

     因此,2014年余家阔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支持,和华南理工团队合作研发人工膝关节专用金属3D打印设备,解决了个性化人工膝关节制作上的最大障碍。

余家阔和杨永强教授团队联合研发的专用人工膝关节打印的3D打印设备余家阔和杨永强教授团队联合研发的专用人工膝关节打印的3D打印设备

      前期医工合作障碍扫除后,在后续转化过程中,余家阔又遇到了曲折。“一开始特别难,我前后谈了两年,谈了20多家投资方。”也曾遇到过合作的企业因能力问题等多种原因,前后反复签了预转让协议,且协议2次上了院长办公会却都不能落地的尴尬局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余家阔的韧性、耐力和决心支撑他最终在2019年完成了人工膝关节研发成果的转化签约。

      2020年12月17日,该科研成果转化后的第一个产品——半个性化全面性别差异设计的人工膝关节获批首张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此后,余家阔团队与签约企业的注册证团队通力协作,开始主攻个性化设计3D打印定制人工膝关节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取证工作。后续该款个性化人工膝关节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资格,其配套手术导板获得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资质,个性化人工膝关节和专用金属3D打印设备也被纳入国家工信部首批增材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名单。

      国家工信部这一名单的意义在于,我国现在每年的全膝置换量已达到100万例,通过大规模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个性化定制创新和推广,将改变3D打印产品一般为小规模、特殊需求的现状,带动我国增材制造行业批量3D打印设备的需求、金属粉末等大量原材料的需求。也就是说,一个创新项目可以带火3D打印设备公司、金属粉末原材料企业、相关设计工程师的大量需求,以及相关服务的扩展,将带动整个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

     通过该项目,余家阔不仅自己走通了转化路径,还反向推动了院内科研转化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颠覆性创新引领学科飞跃发展

     从“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医企协作研发至今20余年,余家阔将创新之路走得越来越宽,并取得多个重大创新突破。

     回头看,余家阔的创新涵盖了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物、人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干细胞移植软骨损伤修复用外周血干细胞、膝关节全膝置换用性别差异性半个性化人工膝关节、个性化设计3D打印定制人工膝关节、人工膝关节增材制作专用金属3D打印设备、运动损伤的人工智能诊断和损伤后及术后个性化定制康复支具。

余家阔团队研发的个性化定制3D打印膝、肩和足踝损伤用个性化支具余家阔团队研发的个性化定制3D打印膝、肩和足踝损伤用个性化支具

      他的研发几乎囊括膝关节损伤的智能诊断、术中用多种医疗器械产品、术中机器人手术和术后个性化康复所有膝关节损伤相关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带来了新产品标准,也带来了新的手术方法和新的术式,极大推动了膝关节外科的飞跃发展。例如由于半月板产品生产理念——要带半月板胫骨韧带领先国际15年,整个半月板移植手术技术——“类解剖微创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成为国际首创,并使10年以上移植半月板的生存率显著提升到94%。

“类解剖微创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注重重建半月板周边正常结构“类解剖微创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注重重建半月板周边正常结构

      2021年,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后12年以上临床效果得到验证,从而建立了全新可靠的交叉韧带重建新术式验证体系。该体系不仅适合交叉韧带重建新术式验证,几乎适合所有外科手术新术式的验证。经过手术后12年以上的观察,单束重建患者超过12年后的软骨损伤加重是双束重建的2倍,单束重建患者超过12年后的膝关节旋转不稳定是双束重建的3.6倍。

      余家阔说:“现在给病人做一个好的手术,10年以后病人会有一个更健康的关节”。

前交叉韧带的单束重建方式(左)提升到职业运动员需要的接近天生结构的双束重建方式(右)前交叉韧带的单束重建方式(左)提升到职业运动员需要的接近天生结构的双束重建方式(右)

     再如,余家阔团队研发的,与个性化膝关节配套创新的手术导板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是全球首款采用骨和软骨影像多模态融合设计、可以将所有全膝置换骨组织手术操作都做完,因此将全膝置换手术的时间节省了一半。

     个性化定制全膝置换术手术简单,年轻医生也容易掌握;手术导板减少了繁杂操作,手术速度可以提升一倍;

      假体位置和下肢力线均为设计手术导板时就提前规划好,因此术后假体位置精准,下肢力线准确,避免了年轻医生手术经验不足带来的术后假体位置不佳和下肢力线不准确问题;

      个性化定制的假体要求假体和术中骨面的适配率高于98%,因此覆盖率高,术中出血和术后出血都大大减少,单个膝关节置换无需术后输血;

      由于手术损伤小、速度快,术后反应性验证轻,关节匹配,关节运动轨迹实现仿生,因此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好、恢复快。

个性化定制股骨和胫骨托假体均是钴铬钼粉末3D打印的人工膝关节个性化定制股骨和胫骨托假体均是钴铬钼粉末3D打印的人工膝关节

     自十九大以来,国家加大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越发明显,医学创新转化趋势逐渐从国家的呼吁转变为地方和医疗机构的行动自觉。

     在这种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如果把余家阔的创新转化之路分为两个阶段,那么前期他的创新多为因国家需要和“巧合”所做,后期他则开始有规划性地朝着学科发展和前沿技术相结合的方向走,持续引领国际。

     随着人工智能(AI)、数字化、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余家阔开始琢磨如何将这些技术和膝关节外科相结合。

     2019年10月7日,余家阔及其团队开始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AI辅助诊断新算法模型的研发。

     2020年3月,余家阔与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北京医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约,由医准智能注资进行医企协同研发。2021年至2022年,该项目不仅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支持,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关键支持。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在冬奥前88天介入医院系统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在冬奥前88天介入医院系统

     经过短短三年多的努力,余家阔及其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大膝关节多中心标准标注的MRI数据库,该AI辅助诊断软件诊断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准确率达到国际最高(96%)。

     2021年11月8日,在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始前88天,该AI辅助诊断系统的服务器接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PACKs系统,为冬奥保障作出了贡献。2023年,余家阔以500万元签约转让AI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成果。2023年6月12日,《膝关节MR影像处理软件(型号规格:Yizhun MR)》产品获医疗器械注册证,是全球首款上市的ACL断裂和半月板损伤的AI辅助诊断的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我们是国际上首个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上市产品运用到运动损伤临床的团队。”余家阔自豪地说,并欣喜地告诉我们,两个月后其在研的交叉韧带全能重建手术机器人也要进入临床测试,“接下来会针对更多伤病进行研发,任何与骨和关节相关的手术,我们希望全部实现创新。”

     医生做创新要会“坐冷板凳”

      从初走创新路的坎坷摸索到形成诸多产品标准,余家阔从来不是“小打小闹”,认定要做的事情,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做出来,且做好。自毕业后工作30多年,余家阔授权专利75项(发明专利25项),转化专利30多项,专利转化率达到48.5%,成为真正用临床和科研创新“两条腿”走路的科学家。

  访谈的最后,他用“持续研发投入,夯实成果转化,迭代诊疗技术,攻克临床痛点,解决患者痛苦”形容这一路历程。

     他一直坚信,没有科研投入,没有创新就无法第一时间用到最好的产品,意味着创造新的、更好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技术的机会就渺茫。“即使能购买到最好的产品、引进了和产品配套的手术,你也落后竞争对手好几年,你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因此,持续研发投入和创新才能保证领域的领先,且只有颠覆性的创新产品和技术才能引领专科领域的发展,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从医生个人层面而言,余家阔对于做科研创新也深有体会。他认为,处于如今的医学创新转化黄金时代,医生做创新转化应该在思想和心理上至少有以下五点准备:

     第一,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不可能同时兼顾各种名利和科研成果转化,“我以前做产品‘心如死灰’,那时候做出来漂亮数据,写好文章的同时做不了产品,做好产品可能写不了高质量文章,甚至因为商业原因核心数据还不能发表,但我根本不后悔走了这条路。”余家阔表示,等后续研发进入状态了,团队也搭建形成后,完全可以做到“两条腿走路”。

      第二,一定要能“坐冷板凳”,要做到不图出名,如果做什么都想要出名,根本不可能做出好产品。同时要有目标,内心要强大,一旦选择,只能坚信自己不比别人差。

      第三,要在发文章和做好产品之间做合理的安排,既不要为了发文章不做产品,也不要为了做产品,文章也不发。成果转化要想获得一个合理的价格,成果能不能解决临床问题是关键。

      第四,要充分做医工交叉和医企融合。做创新转化一定要有医工交叉经验以及医企合作经验,否则你只能做医生做的事情。

      第五,从易到难。“我认为一个医生一开始就做医工交叉,产品跨度太大,没有资源,没有影响力很难做,从最简单的做起,慢慢地自己有信心了,再做难度大的,你才能掌控得住。”

  在创新的路上,余家阔一直没有停止脚步,相反,他其实一直在奔跑,没有停歇,甚至都不为自己设置任何终点,犹如有一股“既然选择了创新,便只顾风雨兼程”,“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因为只有这样,到最后才能抵达“一览众山小”的高度,才能拥有“我独有”的底气。

  关于余家阔

  余家阔,师从中国运动医学奠基人曲绵域教授,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膝关节外科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运动医学分会创始主委,老年运动医学香山科学会议创办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无源植入物组长(2023年连任),备战夏季和冬季奥运会国家队医疗专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关节镜与运动医学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年荣获首届北京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为运动员下队服务40年,从事医工交叉研究36年,医企协作开展转化产品研发20年。在从医30年和从教30年的过程中,培养硕士生15名、博士研究生36名、博士后5名,多名毕业学生成为国自然优青、中组部青年拔尖、地方优青杰青和科主任。主编副主编教材11本。

     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和区域联合重点项目牵头人。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1篇,其中SCI论文102余篇,授权专利75项(发明专利25项)。

     所研发的系列膝关节个性化微创结构和功能重建产品已获3张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2张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已在临床推广应用。研发的个性化设计3D打印定制人工膝关节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与之配套的个性化手术导板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资质并已获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两者一起,加上为两者3D打印专门由国自然仪器专项研发的金属3D打印设备,被纳入国家工信部首批增材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名单。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孙青扬

医学北医三院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