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最佳雇主评选结果即将揭晓,新动能下企业更应挖掘个体价值

最佳雇主评选结果即将揭晓,新动能下企业更应挖掘个体价值
2023年11月17日 16:48

  11月6日,号称 "AI 春晚" 的 OpenAI 首届开发者大会在洛杉矶开幕,创始人用简短的45分钟演讲对外公布了极具含金量的多项关键技术与产品,也将AIGC再次推向大众关注的焦点。一年前,“地表最强”AI 模型 ChatGPT 初次亮相就技惊四座,各科技大厂也纷纷推出AI产品,“AI技术替代人工”话题随之引发热议。当AI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职场人的焦虑进一步升级。智联招聘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40%的白领担心岗位被AI工具所取代。那么,在全新的技术推动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职场变化,企业又该如何看待“机器”与“人”,构建更能适应环境变化的新型雇佣关系?

  今年,智联招聘在最佳雇主评选活动中就以“新动能 新职场”为主题提出倡导:职场在数字动能的驱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组织、新职场人亟需以更开放、更积极的态度拥抱技术变革,在新职场实现共赢发展。

  新技术“热闹非凡”,大众更愿意与“人”对话

  当我们讨论“技术代替人工”这一话题时,下意识把“人”与“技术”放在了对立面。但新技术的发展与人并非完全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的。当冰冷的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其背后的人文温度才显得弥足珍贵。

  刷屏全网的“天津的跳水大爷”、“夜爬泰山的男大学生”、“淄博烧烤特种兵”等印证: “景点”的爆火不再仅依托于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固有承载物,而是得益于其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现象”,及背后的动人故事;抖音上,年轻人用“海绵宝宝”的声音发布周末旅游Vlog,用“孙悟空”的声音分享近期好物,以“柠檬头”的形象在短视频中讲述自己的恋爱故事。“有个性”“敢表达”的年轻人已迅速适应了新技术对生活与工作的“入侵”,开始熟练运用新技术发表属于自己的声音。视频看似千篇一律,实际上,“AI模板”只是视频制作的技术手段,真正吸引人的内核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故事、独特而有深度的观点看法。

  可见,新技术发展,“人味”反而更被青睐。大众更愿意与“人”对话,为天津大爷的积极健康、大学生的活力满满,精彩的旅游画面以及甜蜜的恋爱故事“买单”。而这一倾向下,让产品、技术更具人文温度,反倒成为很多企业赢得用户、在市场上制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职场中,企业更应该关注并挖掘员工的“个体价值”,比如让员工的“人味”为AIGC合成的设计图增添灵性,让 “人文温度”为AI文章注入更多精彩、有深度的观点,才是能脱颖而出的关键。

  企业拥抱新技术,发挥“人”的独特优势

  当AI浪潮席卷而来,企业管理者既要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实现转型和增长,同时也要面对员工的“AI焦虑”问题,可以说是面对经营与管理的双重挑战,而应对挑战的解法恰恰是发挥“人”的独特优势。

  时代变革下,企业要以开放、积极的心态欢迎人工智能成为“工作伙伴”,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的经营、发展。但是,企业不能完全依赖于技术,需高度重视其带来的技术滥用、个人隐私侵犯、算法歧视伦理道德冲击等一系列问题。

  就目前来看,AI技术可以快速生成图片或视频,却可能被用于制造假新闻,误导公众,破坏社会信任。今年,AI生成的“特朗普被捕”的恶搞新闻就引起广泛争议;4月,我国网络上一篇报道称,甘肃省一列火车撞上公路工人,造成9人死亡。警方调查发现,平台上共有21个账号同时发布了不同版本的文章,涉及不同的事故地点,实则为广东一自媒体利用AI技术制造的假新闻。

  其次,AI系统通常需要大量的个人数据来进行训练和学习。然而,如果这些数据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Facebook就曾因数据共享事件导致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滥用;近期,一些不法分析也开始利用AI技术融合他人面孔和声音、制造逼真的合成图像来实施的新型网络诈骗,可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让人防不胜防。

  另外,AI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用户的社交媒体行为和兴趣,以推荐相关的内容。然而,如果算法存在偏见或歧视,可能会导致某些人群受到不公平对待。

  事实上,即使AI看似拥有与人类相近的行为能力,但机器的感知能力仍无法与人类比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需要人的限制、规范,无论技术如何变革,“人”始终是社会组织中的核心,甚至,技术越是发展,职场越需要“人味儿”。优秀的企业会看到这一点,积极挖掘员工作为“人”的潜力与优势,引导员工应用技术、规范技术的同时,注重鼓励他们提升和发挥创造力、沟通力、共情力等软性能力。

  技术的革新必将带来岗位的迭代,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基于工作任务的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中,影响指数最高的20个职业包括了大众最常见的财务/审计/税务、翻译、银行、销售业务等。

  而“焦虑”无法解决当前技术发展带来的职场趋势。快速调整岗位职责、制定激励、考核制度来促使员工更新技能,是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的必要举措,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员工的责任。如,当企业的生产依赖AIGC等大语言模型工具,则需要给模型大量“喂料”,因此数据前期的采集、清洗、标注、质检等工作职责诞生,企业中相关员工的岗位职责也应随之调整。若企业引入了数字平台和工具,就需要对相应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并适应数字工具使用的工作目标,这也是“提示词工程师”这一职业出现的原因,未来它也可能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因为每个岗位都要学习如何和AI“聊天”。目前,很多企业,尤其在AI技术使用成熟的文化、传媒、广告领域的公司,都已经开始对员工进行数字化技能的培训,并把数字化能力纳入考核,因岗制宜地制定考核方式和标准,进而强化学习效果,高效提高员工“数字硬实力”。

  AI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可能我们想象得更快,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只有拥抱技术,才能获得新生;企业只有重视“个体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技术变革中真正做到无可替代。12月,智联招聘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暨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即将举办。届时,优秀企业将齐聚一堂,行业大咖、名校学者、资深媒体将一同探讨数字时代的雇佣关系,为我们解析在数字化新动能的加持下,企业如何抓住“人”的优势,与员工共同打造有“人味”的新职场,找到新增长曲线。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