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以往来说,随着天气变冷,一年一度囤食物的季节也要到来了。
但这几年的市场有点反常,无论是北方钟爱的“秋菜”,还是南方用来腌制的猪肉,都没有以前那种热火朝天一售而空的盛况,现阶段价格一直保持稳定,甚至部分地区还因为滞销出现了下跌。
好在有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如发放消费补贴、增设售卖摊位、机关单位带头采购等,再加上各助农单位的统一采收、科学保存、多渠道售卖,让广大农民们暖到了心窝里,没有辛辛苦苦白忙活一年。
从万人空巷到风光不再,大家对囤秋菜这么多年的热情,怎么一下子就不高了?
1、萝卜白菜,不该是冬天的全部
春种秋收,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尤其是以前北方的很多地区,过了秋天就没有什么新菜上市了,所以大家都会提前储备好食材,用来过冬。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种植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加上温室大棚等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让北方告别了冬季只能吃萝卜白菜的时代,打开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篇章。
同时,现在的交通运输也变得更加发达,来自于南方的平价蔬菜,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北方居民冬天的餐桌上。有了充足的供应和更多选择,自然让囤菜的需求变少了。此外,楼房越来越高,不像以前一样有大面积的空地放置蔬菜,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囤菜的意愿。
不过,适量储存其实是个好习惯,为避免突发情况,还是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保存一些易于储存的食材。很多年轻人也热衷于此,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秋菜挑选相关小技巧,如白菜要买青帮的、大葱要买葱白长的、土豆要选光滑的等,都有着较高的热度。
2、一口新鲜,谁人不爱?
事实上,除了供需关系的改善,食物保存技术的提升,也让囤菜的现象大大减少。因为很多“囤”的初衷,就是以前没有足够的保鲜能力。
比如,过年杀猪的时候,猪肉吃不完,为了慢慢食用,南方就做成了腌肉、腊肉等制品;北方则是把过剩的蔬果类做成了酸菜、冻豆腐、冻梨等形态。其实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储存,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美食与文化习惯,很多人会在入冬前大批量采购进行制作。
而随着保鲜技术的提升,居民家庭食谱慢慢开始以新鲜肉类、蔬菜为主。像康佳集团推出的“双15天生态原鲜冰箱”,就能通过内置的温、湿高精度智能传感器,实现长达15天的肉类不冻易切、蔬菜口感如初。这让居民在冬天有了更多选择,不用一次性购买太多单一食材,而是可以按周采购,天天都吃上新鲜的肉和菜。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存过程中,这些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人性化,比如康佳这款冰箱内置的第五代全空间ION+除菌净味技术,能够有效杀灭多种常见细菌,还能快速去除部分食材携带的异味,避免互相串味,满足了当下消费者对饮食健康、食物口感等多方面的要求。
3、正确看待科技发展的影响
在一档美食类节目中,知名脱口秀演员李雪琴说,邻里街坊一起在院子里囤白菜和土豆的热闹氛围,构成了她成长年月中的冬天。
如今,这种动辄几百斤的囤秋菜场景已经越来越难见到了,对于售卖的农民来说,没了那种一售而空的感觉,或许会有一些失落。
但也无需过于悲观,科技在改变生活的同时,也打开了更多扇发展的大门。
比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民们可以通过各大电商平台,或是直播带货等多元化方式,持续销售特色农产品。此外,很多地方也在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并借助科技力量提升制作环节工艺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大大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
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定是积极的,未来也必将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抛弃守旧的思维,主动拥抱科技带来的变化,从中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让我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能因科技而更加美好。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