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共益论沙龙线下畅谈会在京举行 以“解困”为方法,构建新的连接

共益论沙龙线下畅谈会在京举行 以“解困”为方法,构建新的连接
2023年12月19日 17:28

  2023年11月26日,2023年共益论沙龙线下畅谈会在北京举办。本次畅谈会以“看见,新的连接”为主题,邀请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媒体记者、公益人、高校学者、企业从业者和青年学生一同交流。

  “共益论沙龙”是自媒体“共益资本论”打造的访谈类节目,旨在搭建一个跨界交流平台,邀请公益界、媒体界、社会创新界的代表开展线上线下讨论,探讨并传播可能的解困思路,整合各方资源助力解决社会问题。本次线下畅谈会由共益资本论主办,得到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支持。

  解困式报道的中国实践

  解困式报道是一种新的报道方式,它不仅关注问题,还关注解决方案。这种新型报道方式有助于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知名传媒学者张志安分享了解困式报道的社会意义及价值功能,并提出“困难、困惑、困境”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解困式报道的要求及对应的素养,这三个关键词也分别指向了解困式报道实践过程当中的三种专业素养要求,分别是重要性、复杂性和建设性。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方可成是国内较早的一批推广解困式报道的学者,他基于自己在中国推广解困式报道的实际经验为基础,介绍了解困式报道在中国的推动力量、中国解困式报道已覆盖的领域、中国解困式报道已有的呈现形式和解困式报道在中国的挑战与前景。

  自媒体“共益资本论”主理人黎宇琳在研究分析国内解困式报道案例时发现,解困式报道也许是一个可以去整合媒体和公益两界的方法之一。他说:“回到‘我们共同都关心一个社会问题和它的解决方案’这个语境之下,就有很多可合作的空间了。”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深度训练营发起人陈显玲,《人物》杂志主笔罗婷,《北京青年报》深度部记者梁婷则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解困理念做好新闻报道。

  南风窗产品运营中心总监高凌分享了“调研中国”项目的实践。在“调研中国”项目组的引导下,有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大学生将调研的目光投向了社会问题。今年的“调研中国”项目,解困式报道和短纪录片、创意传播是项目特别倡导的三大技术路径。

  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团队代表、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胡世鑫则分享了如何通过志愿者组织和网络,动员媒体人和新闻专业学生共同收集和整理国内解困式报道案例,为媒体记者开展解困式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媒体与公益的跨界联合

  解困式报道需要报道好的解困方案,而公益机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者,媒体界和公益界可以形成全力,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认为,来自媒体、公益界、高校和企业的不同人士,能够基于相同的目标和理想而聚在一起,大家彼此产生连接,在延续共同理想的过程中,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

  基金会救灾协调会项目总监、北师大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减灾项目部副主任佟欣然站在“灾害”的视角,提出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灾害解困式报道?”“我们做了什么?”“未来还可以做什么?”三个问题,表示媒体和工艺行业应该构建起“交互”和“支持”的关系。

  自媒体“共益资本论”联合创始人蓝广雨认为媒体界、公益界和学术界可以跨界合作,形成了一个彼此之间有呼应、有连接的网络社群,他以“解困式报道支持计划”为案例,分享了如何通过搭建桥梁,推动媒体界和公益界的交流和合作,做出做秀的解困式报道,讲好中国故事。自媒体“共益资本论”编辑庄子悦则介绍了如何通过“微光计划”整合资深媒体人和公益专家,为年轻记者和新闻专业学生写作解困式报道提供支持。

  南都公益基金会品牌传播经理赵南竹提出媒体可以更好地向公众传播社会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有效性,并希望解困式报道的支持网络能够保持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在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主任李黎看来,做公益的思路与解困式报道的思路相近,区别在于前者利用行动的方式去做出改变,而后者选择用报道的方式呈现出思考,“解困式报道通过建立起媒体和公益界的接口,可以让更多人关注现实问题并且参与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队伍当中。”

  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兼CEO沈东曙从前世今生与未来两大部分讲述了他对解困式报道项目的认识。他谈到,个人的幸福建立在健全的公共生活保障之上,而解困式报道要做的正是反映这个时代的面貌,应对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鼓励更多人创新地参与到公共生活当中,建立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关联。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沙龙自媒体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