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称《意见》),为我国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指明发展目标和方向。
《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基本全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中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5个以上,中试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一批自主研发的中试软硬件产品投入使用,中试对制造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到2027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先进中试能力加快形成,优质高效的中试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试发展生态更加健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意见》指出,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验证实验室技术工艺创新成果,修正技术参数,降低成果转化的技术风险、生产风险等;二是提供适于工业化生产的设备选型,提高工艺和设备匹配度和生产效率;三是通过中试,进一步论证该成果的技术、安全、环保等可行性,及其商业合理性。
科研成果能否产业化主要取决于中试的成败。有研究表明,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仅为30%。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制造业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式,核心是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中试持续推进,促进了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但中试服务体系不健全、自主可控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软硬件产品和服务的中试产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意见>解读》显示,当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37.3%开展了研究与试验活动,仍有大量中小企业不够重视中试验证,尚未建设中试能力。已建立的制造业平台也不同程度存在职能定位散、服务水平低、发挥作用弱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鼓励龙头企业中试创新发展
如何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对此,《意见》从“布局现代化中试能力、构建中试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发展中试产业、优化中试发展生态、保障措施”等几大方面给出了24条指导性意见。
其中,《意见》强调了龙头企业在我国中试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支持龙头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搭建自主产品中试平台,带动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中试技术规则和标准,着力解决中试共性问题。
“龙头企业具备丰富的资源和应用场景经验,能够把握产品整体功能性能和质量指标要求,具备调动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实施改进的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作为制造业主体,国内早有部分龙头企业意识到“中试”环节的重要性,并率先进行“中试”布局及创新试水。如合成生物全产业链平台公司华熙生物,其称已经在天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该平台规划64条中试生产线,目前30条中试生产线已投入使用,聚焦合成生物科研成果的中试转化。
而在《意见》提及的“中试能力体系全覆盖,中试的工程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打造自主中试线,拓展全链条服务”等多个方面,华熙生物的中试转化平台也进行了相关实践探索。
如该中试转化平台采用“柔性化+平台化”的模式,不仅通过对中试环节流程的模块化和抽屉式拆解,实现中试流程的快速组装,以满足不同物质对中试各个环节的不同需要。同时还将中试平台开放给中小型企业和科研院校,并基于华熙生物从“菌种到终端”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成果转化等全链条支持,致力于打造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平台基地”。
《意见》指出,到2025年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5个以上,中试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在《意见》等政策指导和落地下,依托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核心优势,我国有望快速诞生中试龙头标杆,引领我国中试创新发展,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