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举行了一场跨部门记者会,宣布多个文化盛事将在中国香港举行,助推“盛事经济”。这些项目包括亚洲首次举办的“Chubby Hearts Hong Kong”装置艺术展、以及纪念金庸百年诞辰的“侠之大者”盛事,还有国际流行文化盛事“ComplexCon”也将第一次在香港举行。
文化艺术盛世委员会主席郑志刚出席并发言,介绍了盛事委员会一年来的成就以及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郑志刚将带领委员会多向政府就吸引经济文化艺术活动在香港举办的策略提出建议,并且就文化艺术盛事基金的运作提供意见,以及协助政府审议盛事基金下的申请。
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定位香港为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华文化输出的桥头堡,但如何持续推动和发展这一领域始终是个挑战。随着香港重量级企业家郑志刚被委任为文化委员会主席一职,过去他所曾做过的文化保育项目也逐渐被世人所注目。
作为少有的经济实干家,郑志刚以实际行动和坚毅的决心,不断保育以及弘扬中华文化,更以创新和年轻人所喜爱的形式推广传统文化,让文化保育变得更具活力和影响力,从而“火出圈”。
讲到文化保育,郑志刚本人用「创新、贴地、可持续」三个词形容他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的三大方向。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他期待通过推动新兴的文艺形式和展览方式,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无论是透过数位平台还是实体场地,他都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艺术带来的乐趣和启发。
“贴地”是一个粤语词,意思是“接地气”。 这也是郑志刚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他深知当代社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变迁,因此要使文化更贴近人民生活,需要关注当代社会议题,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他将支持本地艺术家和文化团体,提供更多培训和资源,让他们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才华,让中国当代青年文化艺术家可以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的建设。
可持续是郑志刚推动文化发展的长期目标。他意识到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一时之间,而需要长远规划和策略。他将积极与政府、商界和社区合作,开展文化项目和活动,并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确保文化事业能够长期发展并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他也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弘扬。
坐落在“小上海”的皇都戏院
火出圈的繁花电视剧引起了人们对于上海都市复古旧景的回忆,有人感叹一些当年的建筑已经无迹可寻。但是在香港,郑志刚正在带领团队修复重建这样一栋历史建筑,唤起人们对城市记忆的珍重。
上世纪四十年代,许多上海人来到香港,在北角的东区安家落户。这些移民不乏名人雅士,包括知名作家张爱玲和京剧名角孟小冬等。随着他们带来的生活方式,北角逐渐成为香港最时尚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小上海”。
在1952年,香港娱乐业巨头、万国影片公司创办人欧德礼在北角建立了璇宫戏院,后于1959年更名为皇都戏院。这个戏院很快成为香港备受欢迎的演艺殿堂,邀请国际顶级大师、艺术团体以及本地著名艺术家和粤剧名流前来表演,星光熠熠,威名赫赫。
1956年6月,中国民间艺术团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访问香港的内地艺术团体,并在皇都戏院举行了演出,引起了轰动。当天的《大公报》以半版篇幅报道了中国民间艺术团的盛况,许多外交使节和洋行大班也纷纷前来观赏,使皇都戏院成为一个文化外交的场所。
然而,由于多年未经修缮,皇都戏院面临着失修和废弃的命运。为了恢复皇都戏院的辉煌,郑志刚和他的团队重新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和调查工作,并制定了一套全面的保护方案。在修复过程中,他们注重保持原有的建筑特色和历史风貌,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现代化改造,保留了戏院最著名的拱顶结构和浮雕。同时建筑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确保修复工作的质量和耐久性。
除了戏院本身的修复,郑志刚还提出要在修复后的戏院原址举办一系列的创意活动,旨在将皇都戏院重新打造成一个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他计划在戏院内举办各种演出、音乐会、展览等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真正做到“文化活用”。
整个修复重建工作将在2026年完成,到时候这里将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地标,也会开放供广大市民游客来亲身体验当年戏院盛景,体会那种穿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生活里的中国盛事经济文化
郑志刚曾经表示:“文化艺术就是‘生活’,并不是什么虚无飘渺、高高在上的东西。我希望搭建一个平台,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建筑、设计、音乐、环境等元素,融入商业活动和经济生活,不仅繁荣文化更推动经济,令大众得到薰陶,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质素均有所提升。”
郑志刚于2010年创立了非牟利机构K11 Art Foundation (KAF)及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旨在支持中国当代艺术家和振兴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工艺,打造一个工艺文化生态圈,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近年来,郑志刚的基金会成功保护并复兴了百宝嵌、广彩、灰塑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工艺,将其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和建筑中,使这些经典文化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此外,在北京曹雪芹故居纪念场馆复建项目中,郑志刚遵循中国传统古建技法,使用原材料和工艺进行施工,致力于还原清代三进传统民居院落的美学理念,保留其重要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价值,让传统文化继续闪耀光芒。
被问到为何要持续保育传统文化时,郑志刚这样说道:“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每个人也可以激励下一代年轻人。我希望能够培养和激发新一代年轻人,让他们能够讲述中国的故事,带领中国经济文化走向更繁荣的未来。”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