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初步构建了“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扶持体系,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规划了路线和措施。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我国科技金融生态体系还存在着四种现象:一是“毛面玻璃”现象,科技金融扶持体系如同“水中月、雾中花”;二是“最后一公里”现象,政策操作难,许多企业对于优惠政策几乎不了解;三是冷热不均,戴了“帽子”的企业频受照顾,草根创业生存困窘。四是名义上是支持科技型企业,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偏向于现金流稳定的传统行业。
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金融治理的共同目标。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更多科技型企业不仅贷到款,而且贷到更好的款,同时规避科技型企业的欺诈问题”。
提高获得率:让更多科技型企业贷到款
微众信科认为,从本质上科技金融属于企业金融、小微金融的范畴。因此,金融科技手段对科技金融的发展大有裨益,包括企业征信、替代数据、新型模型算法等。从思路解法上,为了解决传统科技金融中存在的痛点,做好科技金融专属画像和风险评估需要重点依托科技型企业专属数据、企业经营数据、场景数据的采集和应用,以及基于数据驱动、模型驱动的智能风险决策体系。即还原科技型企业的经营:
微众信科重点分析科技型企业三方面数据,即“三支柱”。“三支柱”足以精准地描绘一家科技型企业的专属画像,支撑起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解决方案的信效度。支柱一“资质”,评估企业的科技认可度。支柱二“经营状况”,描绘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支柱三“硬实力”,反映企业的科技实力。
以“穿透经营和价值发现”为核心建立科技金融风控体系。通过穿透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挖掘科技研发投入、企业科技人才信息、企业资质信息等价值数据;同时引入知识产权全量数据进行科技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评估,构建科技企业风险画像。采用传统评价和大数据量化驱动相结合,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策略。
科技型企业税收减免优惠还原。还原科技型企业实际经营情况。
由此,为了“让更多科技型企业贷到款”,这是微众信科数字金融赋能科技金融再升级的实践。
提高满足率:让科技型企业贷到更好的款
微众信科自2020年9月研发推出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智能风控解决方案(“科企贷”)之后,已合作落地了数十家金融机构。不断迭代的同时,观察到研发类贷款属于科创类贷款的一部分,是由科创类企业贷款的细化和延伸,对推动科创类企业技术研究和转化的靶向性更准、专业性更强,目前市面上的科创类贷款基本是一年期为主的短期产品,不足以支持中长期研发类贷款需求,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同时,额度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如要实现科创类贷款期限匹配,额度更高的目标,在风控解决方案中既要涵盖固定资产投入,又要考虑研发费用投入。于是,微众信科以“科企贷”为基础迭代升级,研发推出“数科贷”——该解决方案针对科技型企业,覆盖两个信贷场景:经营贷+研发贷,以主体信用评价为主,可追加设备和专利作为补充抵质押物。“数科贷”的创新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贷款类型和期限的覆盖,支持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经营贷)和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研发贷)。二是通过对“企业所得税数据”的解读和挖掘,评估企业固定资产投入情况和研发费用构成情况。三是通过对发票数据的挖掘,运用税票数据交叉核验进行反欺诈的识别以及研发投入科技属性的验证。
规避鱼龙混杂的“科技型企业”欺诈
我们看到,在科技金融落实中,也会出现一些乱象。一是通过包装用科技型企业骗取贷款。此举为了双向牟利:一方面骗取科技型企业贷款;另一方面骗取政府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补贴资金。二是滥挂“科技企业”名头。如某市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里面的企业,与高科技不沾边,竟然入驻了拍卖公司、车辆评估鉴定公司和电商贸易公司等,实际上几乎没有研发投入。因此,科技金融“反欺诈”解决方案成为亟需关注的热点。
微众信科科技型企业反欺诈方案,围绕“穿透企业的真实经营,挖掘企业收入与费用情况”,具体关注五点:一是工商反欺诈,围绕企业工商变更风险及工商关联风险。二是税务反欺诈,围绕企业纳税数据,提炼异常风险。三是发票反欺诈,围绕企业开票行为、关联交易行为、科技属性采购行为等。四是知识产权反欺诈,识别投入与产出互相矛盾的项目。五是线下反欺诈,围绕企业的非真实身份、多头借贷风险等。
数字金融正赋能科技金融再升级,构建一个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当然,科技金融的内涵远远不止“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那么简单,更不能局限在“银行金融服务创新”这一点上的突破,而是要覆盖到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融资渠道、合作的金融机构将更加多元。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