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艺术家戴莹:所有过往都会消失 我却恍然于月白

艺术家戴莹:所有过往都会消失 我却恍然于月白
2024年04月10日 15:13

  近日,艺术家戴莹最新个展“恍然月白”(Suddenly Moon White)于苏州过云楼文化艺术中心揭开帷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近期17件全新系列油画作品、三组空间装置,以及创作于2017-2022年的7件重要架上绘画和1件雕塑装置等。

  这是戴莹在苏州举办的首场个展项目,以艺术家个人创作历史的视角,和承载150年历史文化的过云楼在地构建深层对话。作品在时间、地域、人生阶段的跨度上有其丰富的表达张力,从纽约时期、北京时期到以苏州为灵感的全新阶段,以多种艺术思考和体验诠释了一场极具个人突破意义的超然表达。

  苏州阊门内铁瓶巷,曾有一所大宅院,名曰过云楼。

  推开大门,穿过院中的两棵桂花树,当人们走进这个充满着历史底蕴的旧址时,便会被其充满浓郁灵性的空间所感染,也瞬时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甚至更远。

  这里享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的美誉。

  “书画之于人,子瞻氏目为烟云过眼者也。”过云二字来自苏轼,亦是苏州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对于书画鉴藏的理解。从顾文彬、顾承、顾麟士直至顾公雄、顾公硕兄弟,祖孙四代人殚精竭虑,使过云楼所藏的历代书画、碑帖、古籍名重江南。

  顾文彬的祖上,是从安徽来到苏州经商的徽商,传到顾文彬这一代,顾家已是望族。受到父亲的熏陶,顾文彬从小与书画结缘,诗词娴熟,三十岁时考中进士,从刑部郎中做起,开始了仕途生涯。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顾文彬遂起了退意,产生了修建藏书楼的愿望。

  过云楼建造之前,顾文彬向其子顾承袒露:“我素有起造小天一阁之愿”。所以过云楼以宁波天一阁为范本进行规划修建。和木结构的天一阁不同的是,过云楼则采用了大砖灌浆砌实,达到安如磐石的效果,可以防火防盗。过云楼于1873年建成,2019年这里在修缮后全新对外开放。

  2012年,过云楼藏书以2.162亿元成交,创造了古籍善本拍卖的世界纪录。媒体惊呼为“天价”。然而,正是因为如此轰动,让世人误解它只是一座藏书楼。

  它何止是一座藏书楼。

  

▲ 胡芑孙、任薰《吴郡真率会图卷》
▲ 胡芑孙、任薰《吴郡真率会图卷》

  在当时,由于过云楼地处城市中心,顾氏热情好客,这里自然逐渐成为当时苏州的文化活动中心。许多文坛名宿、书画界名人都会到过云楼来,赏玩字画;顾家也常常在家举办曲会、画会、诗会、琴会等活动。吴大澂、吴昌硕、颜文樑、任伯年、吴湖帆、胡公寿、王一亭、蒲华、金心兰、顾若波等均曾雅集于此,名贤云集,一时盛景。

  可以说,在时间的横向跨度中,过云楼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社会文化面貌的承载体;而在历史的纵向勾连中,这里不但收藏着无数历史的回响,更在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于今日重新与当代之艺术和文化彼此应和。

  近日,艺术家戴莹最新个展“恍然月白”(Suddenly Moon White)于苏州过云楼文化艺术中心揭开帷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近期17件全新系列油画作品、三组空间装置,以及创作于2017-2022年的7件重要架上绘画和1件雕塑装置等。

▲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戴莹5岁开始学习书法,家中长辈亦有着书画收藏的传统。在翻阅了过云楼上万的楹联后,她从中挑选出此次展览的主题——“恍然月白” (Suddenly Moon White)。这四字的灵感源于顾文彬后花园“怡园”中的一副对联,原文“竹边松底,只赠梅花,共结岁寒三益;薜志苔荒,摩挲峭石,恍然月白千峰”,便是表达了上文所述的古代文人曾在顾家园中雅集会友的美妙场景和超然心境。

  所谓“恍然”,亦是一种“恍惚”。这并非是戴莹第一次来到过云楼,却是她感触最深的一次。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她这样描述当时的心境:“我到过云楼后觉得好像很恍惚:我怎么来这儿做项目了?我是一个当代人,又是个今人,与这样一个厚重的藏书楼进行对话。到的当天晚上,我就在这里落泪了。整个人好像都是晕的,不是激动的晕,我非常冷静,但就好像不知今夕何夕,好像我曾经来过,好像曾经又是这里的一个人、一个物。”

  展览标题中的后两个字“月白”,则记载于 《史记·封禅书》中,古意为透着淡淡微蓝光泽的月色,是古代文人尤为钟情的一种颜色和意境。同时,也是清代皇帝在祭祀中制定所需穿着祭祀朝袍的颜色,具有既诗意、高古而又厚重的文化寓意。事实上,祭祀与传承对于戴莹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虽然她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浸泡和影响早已在这位女性艺术家的骨子里刻下基因,而这也为她在此次展览中的行为作品奠定了基础。

  一个特定地点的展览,应该有一个来自特定地点的艺术作品呈现,作品的展示也是被延展的过程。事实上,如果仅仅是将一些作品放置于这个空间之中,并不能呈现作品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但对于戴莹来说,她在许多细节之处都不断去创造两者之间的呼应关系,比如被镜面包裹的房柱,苏州本地的土壤,又或是不同院落间多变的颜色与质感。当观众在场域中感受这些作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共情,这种共情关系恰恰是戴莹在不断寻找的。

  大地 泥土

  肉身 绵延

▲ 《悠悠空尘》,3.7m*8.5m*2,白色塑料草坪, 2023▲ 《悠悠空尘》,3.7m*8.5m*2,白色塑料草坪, 2023

  在二进院前面的园子里,戴莹用足球场上特有的白色塑料草坪覆盖在原来的地砖之上。在红楼梦的结尾,作者以远处歌声之口将这部书落在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句话与此地的“过眼烟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戴莹的白草却不显苍凉,而是让每一位观者在一进门时便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共鸣:与月白稍有不同,白色的草其实并不真实存在于世间,但它同时也具有纯洁性和纯粹性,代表了美好的愿景,与终究回归空无之境地。同时,在过云楼的场域中,这片白色的草坪还在实际感官上拉开了观者与现实的距离,让人仿佛觉得面对的是梦幻、空灵一样的东西,而不是普通的具体事物。于是,我们踏进的不只是眼前的现实之楼。

  展览现场中关乎绵延的元素并不止于此,在进门的第一个展厅里,戴莹将其堆满了苏州本地的土——土代表生命的结束与开始,不仅代表了过云楼曾经的辉煌,也埋葬了过云楼的过去,同时亦展望了过云楼的未来,乃至于过云楼所有的人、物、植物与情感。但它并非是被历史湮没的废墟,而是从中生长出了新的生命。

  ▲ 《过云楼之绵延》,泥土尺寸:7.6m*4.4m,柱子尺寸:4m*0.6m,圆盘铁锈尺寸:直径180cm,泥土、 镜面饰面材料、生锈铁圆盘,2023

▲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事实上,戴莹一直对于土情有独钟。自她从老家四川离开的时候,戴莹就始终随身带着一罐家乡门口的土,陪着她前往纽约、来到北京。有时候她就会打开闻一闻,来怀念曾经的故土,或是记忆中的家。而在过云楼的这片“土地”上方,圆形装置《绵延》摆放在墙上——这件作品一方面象征着艺术家累积的情绪,但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一种希望。这件直径足有1米8的装置作品此前曾在戴莹今日美术馆的个展上展出,彼时戴莹做了一个自己1:1的人形雕塑,这个“人”跪在今日美术馆铺面白色金刚砂的地面上,而这其实是多年前跪在父亲重症监护室门口的戴莹本人。跪着的形象既是一种祈祷,但又象征着一种重生。而在此次展览中,戴莹用自己的真实肉身替换了彼时的雕塑之身——在背后“明月”的映照下,她跪在这片土地上,缓慢又沉重的前进着。同时,不断地将土从地上刨起来,又像埋葬什么东西一样洒落在自己的头顶。极慢的,不断重复。

▲ 戴莹在展览现场的行为作品
▲ 戴莹在展览现场的行为作品
▲ 戴莹在展览现场的行为作品
▲ 戴莹在展览现场的行为作品
▲ 戴莹在展览现场的行为作品▲ 戴莹在展览现场的行为作品

  个人记忆终会消失,但是当它呈现出一种公共记忆与时代记忆之时,便会经久绵延。情感亦是如此。

  在现场,戴莹的眼神是放空的。旁观的人却触景而落泪。

  绘画 月白

  汉字 抽象

  同样看似空空,却将人吸入深处的,还有戴莹此次所创作的绘画作品。

  距离戴莹2020年于今日美术馆的国内首次个展,已经过去了两年半的时间。经过岁月的流淌,艺术家在绘画上的创作无疑进入了另一领域。此前,宣纸上艳丽且反复出现的同心圆往往是她标志性的创作符号。在艺术家看来,圆是最圆满的一个图形,徒手画圆的过程就是内心对于圆满的追求,尽管在现实中处处看到疮痍和破碎,但她的心里始终希冀圆满。

  但在此次最新展出的绘画作品中,虽然我们依然可以从画面中依稀看到一些颇为圆润的图案,但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出发点已经截然不同了。

▲ 《过云楼|春》60×6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过云楼|春》60×6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 《过云楼|古香》120×12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过云楼|古香》120×12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过云楼|花》60×60cm 布面油画 2023年▲《过云楼|花》60×6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过云楼|恍然月白》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3年▲《过云楼|恍然月白》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过云楼|麟》80×120cm 布面油画 2023年▲《过云楼|麟》80×12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戴莹用毛笔和油画材料,将过云楼文献中的文字描绘在画布之上。这些作品将东方的大写意与西方的抽象化并存,从字的本身将其解构与抽象化——《流玉》《云头》《麟》《澥》等画作,突破了文字的形式,将汉字结构抽象为绘画,隐于淡蓝而富有光泽的月白色之间。毛笔和油画的结合带来充满偶发性和表现性,可以被视为戴莹自纽约时期和北京时期以后,极为充满感性的新的创作系列。

  为过云楼创作的这批绘画作品的在地性情感碰撞中,让戴莹“画嗨了”,沉浸在创作状态中一度无法自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底蕴给予了她无穷尽的滋养,过云楼的气息则唤醒了她此前作品中并不常见的女性情感。这些作品是抽象又抒情的,正如中国文字自身一般。正如《图像学》的作者W.J.T.米歇尔所说,文字是作为形象的语言。而图画是一种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重新发现,可以看作是视觉、机器、 制度、话语、身体和比喻之间的复杂互动。戴莹则将绘画(书写)文字还原为艺术与个体生命的那种激情、梦想的呈现物。原发性、情感性和体验性,是此系列作品的关键词,她执着于笔触间的偶然性与无限性,去重构汉字承介的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所生成的东方视觉魅力。

▲《过云楼|流玉》160×120cm 布面油画 2023年▲《过云楼|流玉》160×12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过云楼|云头》120×120cm 布面油画 2023年▲《过云楼|云头》120×12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镜面 无限

  时间 空间

  同治、光绪年间,顾文彬买下了明代弘治年间礼部尚书吴宽的旧宅——复园,在原址上耗银20万两,进行了修缮和扩建,该园山水景色主要由顾文彬之子顾承主持营造。建园时,顾承游遍苏州各个园林,对于其他苏州园林中一些可以取法的地方,则仿照一二。园中所有景物均先画草图,待顾文彬过目后方可按图兴建,花了9年才建成苏州怡园。怡园的水池效法网师园、假山学习环秀山庄、洞壑参考狮子林,旱船取法拙政园,可谓博采众长,成为园林中的精品。

  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亦在本次过云楼的当代艺术展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想要从一件作品前往另一件作品,常常需要经过小门或长廊,在院落空间的弯弯绕绕中穿透时间与空间的隔绝,抵达此地的真实。

  历史的厚重并不会阻碍人们前进的步伐。绕过布满泥土的展厅,便会进入一个更加当代且具有未来感的绘画空间。之所以称为绘画空间,是因为这个展厅中的正中间摆放着戴莹的“M系列”作品,在两旁镜子的反射下,四周墙上打印出的绘画与真实的绘画一起构成了一个全感的审美环境中。在这里,图案的力量被无限加强,同时也抹除了我们身体与过云楼建筑以及戴莹艺术之间的界限——我们也成为了自身周边环境的一部分。

▲ 《万相之境》,13m*3m,材料:绘画作品原作、镜面饰面材料、绒面数码打印 ,2023年▲ 《万相之境》,13m*3m,材料:绘画作品原作、镜面饰面材料、绒面数码打印 ,2023年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 《在莲花深处》,200*200cm,中国宣纸、中国颜料、日本颜料、丙烯颜料,2020年▲ 《在莲花深处》,200*200cm,中国宣纸、中国颜料、日本颜料、丙烯颜料,2020年

  不同于白盒子中的一览无余,在时间与空间中看景的因素与原理在过云楼的场域中与艺术的灵光相互契合,每件作品都需要通过时间去观察和体验——尤其在镜子的反射下,一切都不再是单一的结果,而是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从历史深处依托当下而前往的无限,也就此生成。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历史 当代

  过眼烟云

  事实上,“历史”与“当代”从来也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事情。就像阿甘本所说的:“历史上的一切时刻或片段都能成为当代,即现在与过去均统摄与当代之中。唯有能够与时代保持距离、凝视历史黑暗、感受时代痛苦的人,才能被称为‘当代人’。对于contemporary(当代人)来说,现在的时间(time of the now)在编年的意义上都具有不确定性,他们不在乎历史还是当代,这些东西在他们的眼中不是具体的事实,而是对同类的、同时代元素的某种敏锐的感觉。”

  “传统”非日诵其一的学习课程,而是接踵摩肩的生活记忆。而在过云楼中,历史、当下与未来的人和事物彼此交织,形成一个物与观念彼此杂糅的时空。这个场域中不仅呈现了当代艺术中的意象、想象及叙事,也展现了中国百年来的历史期冀与2023年当下的未来展望,更体现了一种属于中国的生生不息的历史时间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 《一眼永远》,200*200cm,中国宣纸、中国颜料、日本颜料、丙烯颜料,2017年▲ 《一眼永远》,200*200cm,中国宣纸、中国颜料、日本颜料、丙烯颜料,2017年
▲ 《万象在旁》,180*96cm,中国宣纸、中国颜料、日本颜料、丙烯颜料,2017年▲ 《万象在旁》,180*96cm,中国宣纸、中国颜料、日本颜料、丙烯颜料,2017年
▲ 《明月在天》,45*45cm,中国宣纸、中国颜料、日本颜料、丙烯颜料,2022年▲ 《明月在天》,45*45cm,中国宣纸、中国颜料、日本颜料、丙烯颜料,2022年

  过云楼的“过眼烟云”,其实与世人印象里的不尽相同。顾文彬建过云楼存放自己和家人多方收集来的珍贵字画与善本古籍,其核心观念是“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心态——宝物在手固然可喜,但聚散无常,就算落入他人之手,也不用觉得可惜,就像烟云和鸟群从眼前掠过,欣然接受的话,也就不会因计较得失而意难平。

  艺术同样如此。它该如何永远使所有生命充满生机,一种文化又该如何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并为不同的时代持续提供着滋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更新变化)是永恒不变之道”。因此,更新变化是为了使所有生命充满生机,这就是永远不变之道。而某种程度上,与艺术有关的,最重要的永远是真实的情感与想法,而不是技术或形式。

▲《横绝太空》200×200cm 中国宣纸、中国颜料、日本颜料、丙烯颜料,2019年▲《横绝太空》200×200cm 中国宣纸、中国颜料、日本颜料、丙烯颜料,2019年
▲ 《明珠满堂》,45*45cm,中国宣纸、中国颜料、日本颜料、丙烯颜料,2022年▲ 《明珠满堂》,45*45cm,中国宣纸、中国颜料、日本颜料、丙烯颜料,2022年

  古楼中的柱子上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至今,上面所包裹的镜面则照见了每位参观者的自我,照见了众生,也照见了未来。来似飞花散似烟,烟散花落似流年。

  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

  艺术家简介:

▲ 艺术家戴莹▲ 艺术家戴莹

  戴莹,艺术家,VIS ART CENTER (微斯艺术中心)创始人、VIS ART MAIMAI 品牌主理人,艺术项目发起人,艺术项目策划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纽约、洛杉矶。

  近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和艺术项目发起、策展。展览包括:个人展览今日美术馆【为了忘却的纪念】(北京,2020年),微斯艺术中心【画画】(北京,2021年),美国纽约亚洲艺术馆【魔方】(纽约,2015年)。德国柏林Kommunale Galerie berlin 美术馆【未来游戏】(柏林,2019年),筑中美术馆【天天向上】(北京,2017年), 贵阳798艺术中心《今日 未来》(贵阳,2017年), 空间站【进化论】 (北京,2017年),美国洛杉矶帕萨迪纳会展中心 【中国关注】(洛杉矶,2016年),美国纽约 【Art Expo New York】(纽约,2016年),美国巴尔的摩市世界贸易中心【愿景共享艺术展】(巴尔的摩,2015年) 等等。艺术项目发起策划:微斯艺术中心【大医院】(北京废弃医院,2021年),微斯艺术中心【缦合·北京 首个当代艺术展】(北京,2021年)。

  同时在从事艺术创作工作中获得多项个人荣誉与奖项:美国艺术杰出人才、美国世界艺术中心研究员、亚洲艺术基金会理事、联合国艺术家协会杰出成就艺术家奖、世界艺术中心杰出艺术家奖、美国亚洲艺术基金会杰出艺术家奖

  展览信息:

(来源:News快报)(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