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阮怀俊中国美院公共艺术研究院共同探索艺术乡建

阮怀俊中国美院公共艺术研究院共同探索艺术乡建
2024年04月11日 17:09

  人类工业化进程中以牺牲乡村经济、生态、人口、文化为代价的城市化运动导致了“城市亮起来了,乡村暗下去了”世界性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乡村振兴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是灵魂,文化进入乡村后提升了人们生命活力与生活体验,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也为乡村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目前,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研究院阮怀俊等众多艺术家开展了艺术乡建的多模式探索,试图通过文化的“嵌入、介入、融合”以实现“文明传统的再追索及当下社会的再修复”。

  常见的艺术乡建举措包括艺术家改造乡村面貌、帮助村民艺术创作,修复和保护老建筑,建造创作基地,举办国际艺术节,兴办特色民宿等。

  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乡村运动乡村不动”“艺术体系遮蔽乡村文化”“艺术乡建可持续性差”“艺术目标与乡民存在认识差距”等问题,艺术乡建的路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浙江是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杭州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杭州市委党校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以提炼城市精神文化标识、建构城市品牌传播新格局为目标,积极开展城市软实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历史发展研究、国际传播研究。

  近期,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阮怀俊、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研究院主任刘卿就加强城市公共空间、城镇形态、城市话语的研究水平进行讨论,期望杭州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与实践中融入“中国美学”与“美院视角”。

  阮怀俊院长、刘卿主任,与中心沈小勇教授、袁本罡博士、何亚虎博士、宋淑敏博士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等10余人在山下美术馆展开一场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艺术赋能美丽乡村的主题沙龙分享。

  阮怀俊院长作为国内知名山下美术馆的联合创始人,重点分享了他对艺术乡建的内涵、路径、意义的思考。

  山下美术馆是一座在矿山下的原生态美术馆,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新塘村。美术馆以“微改造、精提升”为手段,体现了阮怀俊院长对乡村振兴中解决外来文化“嵌入、介入”乡土文化的思考。

  面对当前国内对艺术乡建的诸多探索与问题,阮怀俊院长认为要构建“生长型”艺术乡建模式。

  一方面,艺术乡建要源于乡村本土实践,艺术家要进入乡村历史脉络与时空结构,完成对乡村文化的提炼与改造。

  另外一方面,阮怀俊院长认为,要实现“生长型”乡村文化发展,首先要从观念上革新采用新的“方法论”,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问题除了外来性艺术表达与本土文化传承的矛盾,还有乡村中不同主体参与的方式、程度、分配问题,以及整合乡村资源完善长效机制等现实问题。

  过去八年间,阮怀俊院长完成了多个艺术乡建项目,除了山下美术馆,还有舟山群岛的海岛艺术乡建系列等作品。

  阮怀俊院长强调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的“方法论”与“研究方式”创新,形成了艺术乡建实践与理论的螺旋式上升认识道路。这种“共生长,同发展”的艺术乡建模式是对当下批量式打造人造景观、粗暴式“植入式”欧美田园风格、运动式政府与商业投资艺术乡建模式的反思,也是以艺术表达切入社会治理,探索艺术发展规律之上乡村发展规律的实践。

  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探索乡村振兴的解法,梁潄溟先生指出“求中国国家之生命必与其农村求之,必农村有新生命之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焉。”“故所谓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正在走一条现代化的路,不是学外国,要自己找出来”。本次聚焦“艺术乡建”的主题沙龙,架起了党校文化学者与美院乡村实践派之间的对话桥梁,无论是理论层面的“生长型”艺术乡建思考,还是实践层面的外桐坞艺术乡建的案例经验观察,都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杭州探索!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