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考古教授成“吃播博主”?抖音知识大V来南传啦!

考古教授成“吃播博主”?抖音知识大V来南传啦!
2024年04月12日 13:30

  四月,正值一派大好阳春,抖音知识大V进校园系列活动来啦!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有幸到邀请抖音知识创作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张良仁教授,走进校园,与我们分享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陈正荣教授,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殷乐希副教授出席本次活动。

  借助抖音,张良仁教授从考古学专家变身“美食博主”,带领网友边吃美食边学历史,在食物中学历史,读中国。

  总有许多人对考古学抱着刻板印象,觉得考古又冷门又艰深。张良仁教授的讲座为大家揭开了考古学的神秘面纱: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美食处处有,考古处处在!

  讲座伊始,张教授和同学们分享了许多关于中国食材的故事。例如史料记载表示,中国食用花椒的历史数千年,在古代,花椒不仅是调味料,还被当做驱虫剂使用;而面条,最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文字记录。在一次考古发掘中,有学者发现了一碗“穿越时空”的面条——当下面条在碗中尚未煮熟,被突如其来的洪水侵袭,碗被打翻倒扣在了地上,瞬间将空气隔离,成了“面条标本”,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地底,直到考古人员的到来。

  为了做一个合格的美食博主,张教授除了探寻美食故事,更是通过美食了解城市背后的历史底蕴。网上总有人打趣地说道:“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南京”,提到关于鸭的美食,北京烤鸭人尽皆知,谁曾想“南京烤鸭”可是它的“老祖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炙鸭”的记载;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烤鸭的忠实粉丝,他督促御厨研制出各种烤鸭吃法;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将南京烤鸭的技艺一并带去,逐渐演变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北京烤鸭。

  “美食成为了溯源城市历史的一个载体,品味美食的同时,城市的历史年轮在逐渐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关于食材与城市的历史故事。比如南京著名的小吃,鸭油烧饼。南京自明代以来就有大量回民聚居,回民不食猪肉制品,所以用鸭油做烧饼,这便是南京鸭油烧饼的历史起源。

  除了南京,张良仁教授还分享了中国其他城市的美食:西安的肉夹馍、水盆羊肉、甑糕,还有吐鲁番的葡萄、羊排等等。吐鲁番的葡萄声名远扬,2004年考古出土过一条115cm葡萄藤,据研究发现,这根葡萄藤是战国时期的,距今2300多年,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一百多年,打破了大家对于“葡萄是张骞带回来的”这一错误认知。

  中华美食是中国递给全球的文化名片,张良仁教授十分关心中国美食的“出海”。追溯历史,华人移民海外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世纪前,中国人就已开始漂洋过海,进行对外贸易、僧侣传教、移民迁徙等活动。

  每个国家的唐人街,都是当地人最早接触中华美食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华人移居国外,在国外站稳脚跟并开枝散叶。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人民来到我国居住生活,认识了我国美食的魅力,接受了我国的美食。”张教授在分析中华美食走向全世界的原因时说道。他回想起自己在美国时,被一家开了二十余年的河南烩面店深深打动。面点老板起初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家乡味道的思念,后来发现自己做的烩面同样吸引着附近的华人,甚至美国食客也越来越多。于是他根据当地口味做了些许调整,收获了许多忠实的食客。

  如今,海外中餐馆已成为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出口,华人们用美食架起了交流沟通的桥梁,跨越万里海洋,让中华文化融于美食,传遍全世界。

  张良仁教授的分享精彩不断,同学们津津有味,到了提问环节,情绪高涨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在考古工作中,美食文化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面对这个问题,张教授这么回答:首先,考古工作者的工作范围广,出差频繁,品尝各地的特色美食,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其次,在进行挖掘工作时,考古人员经常发现食材的痕迹。非同一般的发掘不仅让他们在专业领域取得更深的研究成果,还能引起他们对美食的关注与重视。

  张教授还对有志于将考古知识与美食文化相结合的同学提供了一些建议:在做研究时,同学们需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沉下心来,去阅读大量文献、去旅行、去参观遗址和博物馆,最终找到独特的灵感。张教授鼓励同学们要在生活中积累自己的阅历,培养开阔的思维,脚踏实地,勤奋刻苦。

  美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吃美食是热爱生活的表现。用短视频来分享美食和发现美好,带领人们关注美食背后的人、历史和文化,这就是张良仁教授想要努力做好的事情。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