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重力走路,护膝护腿更健康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张辅文(下里)
引言:起因于一次次上下楼层梯步,偶然突发奇想,借人体重力,在下丹田穴位处,与丹田肌肉鼓劲,进行二力合一发力,在走路中试用。果然感觉轻松了许多,尤其是上楼层梯步,那种轻松与累的差别,真是太大了。一次好奇心,收获了丰厚的客观事实回报。迅即着手,进行“实践—认识——实践”的一次次循环。现撰写成文,以享读者。
一、基本方法: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肚脐下三横指的下丹田穴位),轻微前倾身体,借助重力,后蹬前踩,四肢只起传递力的作用。
首先走好第一步:上坡(或上楼房梯步)时,想着丹田穴位位置肌肉群的任意一个点,作为目标,用目标点肌肉鼓劲(心里别在意鼓劲得怎样)。
连同借助重力,在目标点位置,一并向后脚蹬方向,指向着地点发力。使力传递至后蹬脚触地(或梯)位置,即整个身体的着地(或梯)支撑点,也是丹田位置发力,传递到的动力受力终点,还是地(或梯)对身躯的反作用力点。
与此同时,前脚受后蹬脚,后蹬作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上弹,而自然协同向上抬起。
随着走路姿势的前倾惯性,向前下踩,后脚被反作用力,向上前方推而跟进,完成第一个步子。
接着交换用脚,做同样运动,走完第二步、三步,直至目标终点。
平走和下坡,动作要领都同走上坡路,只是力度比上坡时小许多。
二、发力特点:妙借重力。用以搭上一些人修炼与运用丹田功夫的核心位置——下丹田穴位,在走路行径中的“班车”。
三、练习技巧:每一次在丹田位置发力,尽量在感觉到身体重心,丹田穴位,脚下着地(梯)点,当三点合一线之时,是沿着这条线指向着地(梯)点发力的最佳时机,这是一个理想状态。
实用中,坚持练习,假以时日,会因形成条件反射,动作会逐渐协调自如。这是笔者已经体验到了的客观事实。因此,由衷向人们推荐。
四、操作要领
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和运用,借助重力,在丹田位置发力,而走路的具体方法,形成连续完整的走路体系,现将相关操作要领提示如下:
明白了以上操作要领,并勤加练习,相信人们很快就能适应借助重力,在丹田位置处发力走路!
五、应用心得
据笔者体验,围绕如上“操作要领”,应用中,可结合以下一些因素思考,在练习中运用。
1、妙借重力的“妙”用,就是把身体重心轻轻“搁”置在丹田穴位。“搁”这一时刻——
包含着六重含义:(1)、身体重心,丹田穴位,脚 下着梯(地)点,三点合一线了。(2)、“搁”上了。(3)、丹田肌肉应同时轻轻鼓劲,并进行二力合一发力了;与此有节奏性的承重脚(即后蹬脚 )下,脚掌着梯(地)点,悄然发生“蹬”的作用了。
(4)、脚下着梯(地)点,同时产生反作用力,把身体向上弹了。(5)另一只脚协同向上抬了。(6)、形成承重脚金鸡独立式(或步形)了。
2、将金鸡独立式,连续走,就形成完全的用重力走路了。
关于金鸡独立式(或步形),就是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受反作用力,稍上抬而悬空的一种(半)站立姿势。
从平常生活中找个比喻,如童年时代,玩的一只脚游戏,谁没玩过?就是这里的金鸡独立式。按左、右脚,分别为承重脚,而形成左、右金鸡独立式。
3、上述:“1、”谈及的“搁”,是特别使人觉得这样走路省力,轻松愉快的关键环节。可借用生活中的另一比方,如曾见一些人用的手杖,或称拐杖。
用手杖或拐杖走路的人,之所以觉得轻松些,是因为“杖”,为之分担去了一些重力,通过“杖”传递到梯(地)上。
一方面,减轻了身体整体重量的负担。另一方面,会使身体更容易达到走路中的平衡,而不致摔倒。在用重力走路时,从丹田穴位,分别到两只脚掌,就是对应的两根手杖或拐杖。
在此,就把其比喻为,置于两只脚体内的两根名符其实的脚杖。这样,把身体重心,轻轻搁置于三点一线的丹田穴位处。
如此一来,每时每刻,都拄着说是有形,实无形的,两根如意脚杖走路,尤其是走上坡路,岂能不十分省力?
4、用重力走路的基本口决:后蹬、前踩。
前踩,是每一个金鸡独立式时刻的,下一次前踩行为,一并带动着重心位移,当下一轮的三点合一线时刻,来临即“搁”。到此,前踩结束,立即转换为承重脚(后蹬脚)发生着后“蹬”作用。
这里的后蹬,是从旧模式象形而来。当丹田位置处发力了,反作用力把身体向上弹起,此体态表现出来的形像,与旧模式中,用脚“蹬”产生出来的状态是一样的。
此刻沿用“蹬”,便于人们学习时,更容易从旧模式中,转变到新模式来的,一种特殊表达用语,好过渡,好记忆。
真可谓“似蹬非蹬”,如果真“蹬”了,那就不省力了,由此,有如下感言,与读者共勉。
位移重心到丹田,
金鸡独立可成功;
后蹬前踩是节奏,
似蹬非蹬多轻松。
5、走上梯步与走平步,不同的有两点:(1)、身体微前倾的较多,幅度需稍大一点,因有了坡度;(2)金鸡独立式(或步)时,非承重脚顺势上抬的悬空高度,宜稍高一点(比梯步本身的高度略高一点),才便于接着进行“下踩”步。
6、待比较熟练后,借重力走路,将平常的双脚的两条平行线路,更换成重心保持正中一条线的形式。
这样,前进过程中,重心始终保持正前方,位移趋势,避免了前后两个相邻金鸡独立式(步),须左右位移,形成人体对应左倾一下,右倾一下,似乎觉得别扭的不自在。
即使在旧的走路模式中,除了舞台上模特表演时走直线步,而不左、右倾外,一直都是在按左、右倾而走的,只是人们没加以有意注意而已。
其方法,是双脚走外八字形。走路过程中,一是行进线路是一条直线,避开脚掌步形,与模特走路对比,外形没有区别。
二是每一步双脚的,同时着地的状态,都呈“丁”字步,符合数学几何学中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即是说,比模特的脚掌着地(基本在一条直线上的状态)更稳定。
这也符合生活的需要。因为模特的表演是暂时,短时间的,完全走直线是可以坚持的。当然,模特整体外形是更美观,也勿容质疑。
普通人的生活走路,主要应从舒适,易操作考虑。倡导用外八字形走路,或许更适宜。
相互比较,因人、因时,因环境需要而异。各取所需,恰到好处。
7、建议初学者:(1)、按两大步骤进行。先暂不考虑用丹田肌肉鼓劲,待逐渐熟练后,则易如意加练。
(2)待熟练后,在原来三点合一线的基础上,多加上承重脚 (就是后蹬形式脚)的,大腿内侧的某一个点,形成四点合一线。
新增加的点,有两个意义。一是使力传递,尽量不经过膝关节内部,有助于更好保护膝关节。
二是使重心的左右位移幅度,最大程度缩小,有益于更好地把控走路平衡,以便走出适合自己的更加美姿!
如上所述,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六、从用重力走路,探索人类走路的又一次进化
1、从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探索
从原始社会,距今已约170万年。这样的过程中,人体基因变异的多样性,在人类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带来的自然选择,基因漂变等。
影响基因,可能有所变化的相关因素,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很微妙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是现代生物进化研究中,所涉及的微进化。
漫长的微进化历程,遵循量变质变规律,从微观到宏观的飞跃性变化,总会有到达的时日。
因此,自人类直立行走以来,只用到一种走路模式,一方面,物理学家们对走路主动力的来源,都是靠绷紧腿部肌肉鼓劲产生的。这种唯一解释,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
另一方面,继续微进化170万年后,现代人类,有幸赶上了,走路发生飞跃性质变时期,全新开始,用重力走路,也就水到渠成。
总之,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至今,与人类走路相关的基因、意识、行为,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变化中,随之经历了不断地微进化。
最终完成了宏观性的,从用腿部肌肉鼓劲用力的基本走路模式,到更高层次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用重力走路模式的又一次进化。
2、从人类进化的特征探索
我们都知道,从猿到人的转变,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人与猿相区别的根本特征。
例如,在猿完全转变成人之际,若在一群猿类中,一只猿用前脚,先后多次,击打了三只猿的身体部位。
假设其中有两只猿的反应,是被击打了之后,或总是忍了,或是用前脚、后脚等,进行还击。这都是猿的本能。
可有一只猿,就称第三只。是用前脚,操起旁边的一根长条硬性树枝,用自己两支前脚,折断其尖端较软的一小段扔了。
抡起剩余的大段更加硬性树枝,进行猛烈还击,从而打败了“侵略者”。于是,我们就说,这剩余的大段更加硬性树枝,就是第三只猿制造和使用的“劳动工具”。当然,此时的第三只猿,已经就是人了。
换言之,第三只猿已是人了。是在第一、二只仍然是猿的基础上,因制造和使用了劳动工具,完成了从猿到人具有根本意义的,最后一次进化,使猿瞬间巨变成人。
在影响人类进化诸多因素中,错综复杂的环境变化,是极其重要因素。而且,环境愈恶劣,愈是能促成进化的形成及加速。
科学技术发达以来,给人们带来巨大造福的同时,各种内外环境污染等副作用,愈发严重。
已有的走路模式,以腿部肌肉鼓劲用力走路,对人体腿脚发育、发达及成长,而且,又毕竟伴随人们行走,并渡过不平凡的很漫长时间,为人类的存在与生活,立下了不朽功劳等等。
确实起到了很多积极作用,与人们具有太深厚、太丰富的感情,这是无疑的。
但是,由此也带来,越来越多的人,膝关节因过度劳损而提前退行性病变,腿部肌肉易觉疲劳,易感显累等等,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却是不可小觑!
从“物竟天择,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观出发,一直以来的传统走路模式,因在实用中逐渐表现出诸多弊端,危害人们健康。环境变化的某些极端化,催化着进化加速,甚至飞跃。
所以,趋利避害,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走路进化,宜尽快产生走路新模式,以满足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当是必然!
现在,用重力走路,使脚不发力。与原来,靠频繁绷紧腿部肌肉发力的,“劳动工具”走路相比较。
咱们现在,相当于制造出了,自己身体重量就具备的重力,为主动力来源。其中的两只脚,只起传递力,并不发力的新式“劳动工具”走路。
前后两种劳动工具,走路的外表形式相同,但其中的,内涵——走路主动力的产生,却发生了质的根本性变化。
旧模式中,面对重力,虽然表象上看,对维持人体平衡起了积极作用。可是,一则,就因为腿部肌肉鼓劲用力向上传,重力本身是向下的,两个反方向的力相遇,本会引来更大的不平衡,这当是不可忽略的。
另则,日常生活中,重力常被人们觉得是一种负担,这对用手杖或拐杖帮助走路的人,更有体会。而且,体型越偏胖的人,人体重力的负担越大。
那么,走路时,就须依靠腿部肌肉更大的鼓劲,才能使出更强大的力气,用以克服重力带来的相应阻力,方能得心行走。
而新模式中,重力是一种走路主动力的源泉。相对于旧模式,在极大程度上,可谓变废为宝。突出的走路省力,和由此彰显的护膝护腿作用,是旧模式望尘莫及的。
并且,还因为没有了,与从下而上的腿部肌肉,鼓劲力的相撞,更容易获得平衡感。
至此,理当认为,用重力走路形式,是在原走路形式基处上,包括与走路相关的思维、动作行为等的深度进化,而形成的更高层次或级别的,新质“劳动工具”——走路工具。特别省力的同时,护膝护腿更健康。
归结起来,从例举故事中的第三只猿,历经170万年后,人们突发奇想,制造和使用了新质走路“劳动工具”,实现了走路模式的,瞬间巨变——用重力走路!从而完成了,人类走路的又一次进化。
现代人,赶上了用重力走路时代。从此,人类有了两种走路模式。二者各具特点,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生活中,人们可以从实际出发,择优弃劣,酌情取舍。适合自己,就是最好!
【备注】:参考资料:
(1)、人类基因的演化与变异研究(合集) 百度文库 2023—05—19
(2)、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人类一直在进化吗?进化的变化有哪些?
百度搜索 诉说科学 2018—09—26
(3)、人类未来会进化成什么样?科学家在现代人身上发现了三个变化(首发) 百度搜索 李论科学 2020—10—14
二0二四年三月六日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