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西北第一剪”伏兆娥:我在抖音电商教剪纸

“西北第一剪”伏兆娥:我在抖音电商教剪纸
2024年06月06日 14:38

  右手持剪刀,左手捏着对折的彩纸,只见随着剪刀的游走,彩纸逐渐显现出抽象的轮廓,而当把彩纸摊开,一张生动传神的人脸肖像就呈现在眼前。

  “实在太厉害了,双下巴都剪出来了”“甄嬛的小像是不是伏老师剪的?看到如此精湛的剪纸技艺,不少人忍不住在抖音评论区惊叹。

  而网友口中的伏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回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伏兆娥。今年64岁的她,半辈子都在剪纸,也一直把传承弘扬剪纸艺术视为自己的使命。现在,伏兆娥不光在线下授课,在抖音电商平台,她也是和蔼的伏奶奶,手把手教粉丝学剪纸,为粉丝剪作品。

正在剪纸的伏兆娥

  我能闻到剪子的味儿

  就在几天前,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办,作为宁夏代表团的一员,伏兆娥也带着自己的剪纸作品去了深圳。

  不只是带着作品参展,不打草稿、不画图案,现场瞬间人物肖像,才是伏兆娥最拿手的绝活。文博会上人家都是高科技了,我还是用一把剪刀,亲自动手剪纸,大家都觉得很稀奇。伏兆娥说,这次深圳之行,她又用脱稿瞬剪征服了不少观展游客。

  仅凭眼睛观察,就能剪出人物面部特征,伏兆娥靠的是经验和技巧,当然还有悟性。我这人胆子比较大,敢于下剪,但心比较细,观察人物、掌握点线面都很快。伏兆娥说,自己总结过,瞬剪肖像靠的就是眼要准,心要稳,手要狠,缺一不可。

伏兆娥剪纸

  从五六岁起跟着姥姥和母亲学剪纸,到今天,伏兆娥已经剪了近60年。手里的剪刀已经不知道换了多少把,但唯一不变的,是她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她说,自己这辈子就是喜欢剪纸,热爱剪纸。

  1960年,伏兆娥出生在宁夏海原县兴仁镇郝家集村。从小,伏兆娥就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源自她的姥姥和母亲,伏兆娥的母亲和姥姥都是当地剪纸、刺绣、裁缝的高手。

  “我小时候就爱玩剪子,我妈怕我伤到手把剪子藏起来,我好像能闻到剪子的味儿,藏到哪都能找出来。伏兆娥回忆说,慢慢的,自己就学会了剪纸。即使后来成了村里唯一上学的女娃,伏兆娥依旧没放下剪刀。

  当年的大西北,是真正的西海固,黄土塬上的农民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伏兆娥的剪刀又成了糊口的营生,她用平时剪的蝴蝶换了不少文具和土豆。

  伏兆娥记忆最深的是1972年冬天,临近过年,家里却没有包饺子的细面,父亲满面愁容,蹲在院子里抽旱烟。伏兆娥让父亲别发愁,她有办法。说罢,她用家里的几个鸡蛋换来彩纸,带着两个妹妹剪年画,剪完后又拿到临近的中卫县城走街串巷,用剪纸换白面。

  “走了几家,我们的口袋就满了。伏兆娥还记得,那天是腊月二十八,父母用她换回的白面包了饺子,炸了油饼子,才过了个像样的年。

  从那时起,伏兆娥开始意识到,剪纸不只是简单的兴趣,只要自己能坚持肯钻研,一把剪子也能换来粮食,让全家人吃饱饭。

  一路剪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伏兆娥就养成了剪子不离手的习惯,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她说,艺术创作就是凭想象,就是要瞎想,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脑中蹦出一个想法,就要立刻用剪刀和纸把想法剪出来。

  正是这种善于观察思考和勤学苦练,让伏兆娥的剪纸技艺日渐纯熟,也为她日后成为西北第一剪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伏兆娥在老家开了个小饭馆,为了装饰,她把自己的剪纸作品贴得到处都是。到饭馆吃饭的人见了,没有不称赞的,这给了伏兆娥很大鼓舞。

  后来,她以自己的小饭馆为蓝本,剪出了《饭馆春风》,被宁夏当地一家报纸相中并刊发。受到鼓励的伏兆娥,随即又创作了几个不同主题的剪纸作品,也都被报纸刊发。不仅如此,伏兆娥的作品还在全国首届农民画展和剪纸展览中获得二、三等奖。

  从那以后,用当下的话说,伏兆娥仿佛开挂一样,她和她的剪纸作品一起迅速出圈。举几个例子,1993年,伏兆娥作为宁夏民间艺术团成员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第二年,伏兆娥的剪纸艺术被央视拍进电视系列片;1997年,宁夏剪纸协会在银川为伏兆娥举办伏兆娥剪纸展”……

  那时,伏兆娥还不到40岁,但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剪纸艺术家。就连剪纸圈外的人,也注意到了这位山区农村妇女。

  1994年起,伏兆娥先后受邀为电影《这女人这辈子》《黄河绝恋》、电视剧《大漠豪情》《边城落日》《生死腾格里》、电视片《妈妈的绿窗花》等提供所有的剪纸艺术。她的作品《虎年和平》曾获2000年首届全国剪纸世纪金奖;《老鼠偷油》获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山花奖”……

伏兆娥的剪纸作品《丹凤朝阳》

  与此同时,各项荣誉也纷至沓来。现在,伏兆娥不仅是中华剪纸促进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是东西方杰出民间艺术家,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不过,伏兆娥最看重的,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个称号。

  20171228日,伏兆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评审意见认为,伏兆娥技艺娴熟、作品丰富,地域特色浓郁,技艺特点鲜明,她不仅培养自己的女儿,还为社会妇女办培训班,为剪纸艺术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9年,伏兆娥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经历至暗时刻坚持传承非遗

  在数十年的剪纸艺术生涯中,伏兆娥始终感激一个人,他是中国当代作家,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张贤亮。

  早在1997年,张贤亮就注意到了这个剪纸高手,并邀请伏兆娥入驻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成立了伏兆娥剪纸工作室,伏兆娥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入驻影视城的手艺人。

  依托影视城,二十多年来,伏兆娥有了更大的展示平台,也接触了无数中外游客,给他们剪肖像的同时,也将这门传统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伏兆娥的抖音账号中,不少瞬剪作品的主角是外国人,这种神奇的东方艺术让老外折服。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伏兆娥逐渐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不能只满足于自己创作,也不能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形式,这不利于剪纸艺术的传承。

  正当伏兆娥苦于自己只会剪纸,不懂运营时,2009年,二女儿李剑大学毕业了。伏兆娥把二女儿拉回了大西北。

  李剑在大学学的是美术设计相关专业,她回家后,带着新思维和理念,创立了艺盟文创公司,将母亲的剪纸艺术融入贺卡、挂历、丝绸剪纸和精装文化礼品等文创产品中,不断以非遗+旅游+文创+教育+动漫+创意设计+国际传播的跨界融合产业化发展方式寻求剪纸艺术普及的发展之道。

  而伏兆娥也不排斥创新。我接受新事物很快,对那些有艺术造诣的东西,看一眼就记到脑子里了。她说。天安门、故宫、长城、三星堆……都是伏兆娥的简直素材,不久前,伏兆娥还用了三天时间,剪出一件5米长的传统唐装。

  伏兆娥告诉记者,公司还开展了伏奶奶教你学剪纸非遗创意项目,面向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群体,教学生娃娃学剪纸。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次开课,超过400个学生同时学习。学剪纸从娃娃抓起比较好,有了童子功就容易学了。

  别看现在红火,伏兆娥说,前几年自己一度面临破产,差点垮了。最终,伏兆娥把家里的房子抵押贷款,才撑过了最艰难的阶段。

  “就是最困难时,我们的热情也没有减。伏兆娥说。

  在抖音电商变身教剪纸的伏奶奶

  2021年,就是在公司运营探索新局面的时候,伏兆娥在抖音电商打开了另一扇窗口。

  “我就是觉得,剪纸应该宣传出去,让大家了解剪纸。剪纸不仅仅是剪窗花,还能剪人像,做舞台设计,各方面都可以做。伏兆娥说,面对当时的困境,自己仿佛憋了一口气,一定得挺过去。

  本着多也好,少也好,自己天天坚持就行的想法,伏兆娥坚持拍视频发布在自己的抖音号@剪纸大师伏兆娥 上,还开通抖音店铺上架剪纸相关产品。慢慢的,她的剪纸艺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伏兆娥的抖音号和抖音店铺

  除了展示、介绍剪纸技艺,伏兆娥还把伏奶奶教你学剪纸课堂搬到了抖音上。从最基础的五角星剪纸法开始讲起,几年下来,光是简单剪纸教学合集就拍了70多集。

  起初,主要是公司的年轻人负责拍短视频,伏兆娥只管剪纸。时间长了,伏兆娥也学会了自己拍、自己发,谁让自己接受新事物很快呢!

  平常,除了拍短视频,伏兆娥还经常被公司的年轻人拉着做直播。尽管伏兆娥说自己嘴笨,上了年纪眼睛也看不清粉丝留言,但直播时,她还是乐于和粉丝交流互动。

  在直播间和评论区,有不少人表达想跟自己学剪纸的想法,对此,伏兆娥来者不拒。实际上,经常有北京、上海、南京的粉丝,慕名到大西北,向伏兆娥学艺。

  “你们要对剪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再给你点拨一下就行了。伏兆娥说,多年来,靠着自己的点拨,她的不少学生都成了非遗传承人。

  “我的学生很多都成了非遗传承人,包括市级、区级或县级的非遗传承人,数量已经有上千位了。伏兆娥说,前几天还有学生给我打电话报喜呢,说要申报国家级传承人。

  在伏兆娥看来,跟线下课堂相比,抖音平台面向的是更广大的群体,也给自己提供了更大的展示舞台。在伏兆娥的账号中,一段瞬剪肖像视频,点赞量超16万。

  而助力传统手工艺被更多人看见,也是抖音电商看见手艺计划发起的初衷。这一计划启动4年来,一直致力于依托全域兴趣电商模式,发挥平台内容、流量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源支持、官方培训、平台活动等多项举措,助力手艺人、品牌和商家获得新发展。此外,抖音商城618好物节活动期间,伏兆娥也将通过直播介绍剪纸技艺,并在抖音店铺上架全新产品。

  如今,剪纸之于伏兆娥,早已不只是糊口的营生,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事业。伏兆娥也希望借助平台力量,把剪纸事业推上新的高度,让更多人看见这门手艺。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剪纸宁夏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