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甘肃出土“酒泉汉简”首次发布!《简牍探中华》第一季正式收官

甘肃出土“酒泉汉简”首次发布!《简牍探中华》第一季正式收官
2024年06月16日 11:42

  你知道吗?军犬在汉代是戍边吏卒防御敌人、守卫粮仓的好帮手,还有专属“铲屎官”。汉代居延地区先后发掘出土3万余枚居延汉简,其中记载的内容跨越两汉200余载,记录着两汉之际西北边塞的兴衰变迁,堪称汉代边塞屯戍生活的百科全书。6月16日20:00档,《简牍探中华》将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迎来第一季收官之作,节目再次走进汉代居延地区,重现居延汉简记述的边塞往事。

  汉代戍边吏卒也有“上班搭子”

  在居延汉简中看“手绘漫画”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3万余枚居延汉简陆续出土,为研究汉代西北边塞的政治、社会和历史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期节目,主持人龙洋将继续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清华大学历史系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侯旭东、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分享解读汉代边塞的战争风云、生产交流、衣食住行,在讲述间展开一幅战争硝烟与生活烟火交织而成的边塞图景。

  甲渠候官是居延都尉下设的三大候官之一,它和河西地区一座座城障、烽燧,以及千千万万的戍边吏卒共同筑成坚固的防线,守护着西北边塞。居延汉简中的边塞屯戍相关资料,为我们描绘出汉代戍边吏卒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面貌。除了保卫国家,吏卒们也承担着照顾牲畜、管理菜园、除沙等日常劳作,其中,具有边塞特点的一项便是“除沙”。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介绍,有简文记载:“三月甲辰,卒十四人,其一人养,定作十三人。除沙三千七百七十石。”从记录来看,三月甲辰这天有14名戍卒,1人负责做饭,13人参与除沙劳作,一同除沙3770石,平均每人290石,工作量相当大。吏卒们如磐石般坚守在边塞之地,用铮铮铁骨筑起保卫家国的安宁之墙。

  尽管戍边工作繁琐枯燥,居延汉简中还是有不少有趣的记载。你知道吏卒们的“上班搭子”是谁?他们笔下的“手绘漫画”什么样?节目访谈将结合居延汉简中“狗少一,见一不入笼”“一人取狗湛”等记载,以及两幅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的木版画,为观众娓娓道来居延汉简呈现的历史与文化。清华大学历史系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侯旭东表示:“我们期待中国简牍学能够持续发展和创新,研究成果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普及,让更多人了解简牍的故事,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一批甘肃出土汉简对外公布

  首次命名为“酒泉汉简”

  3万余枚居延汉简,诉说着汉代居延地区200多年间的波澜壮阔与兴衰变迁。正是这些珍贵的简牍,让一幅幅汉代河西边塞的生动画卷和沉淀千年的故事,穿越历史尘埃,浮现在我们眼前。

  上一期节目中,观众跟随甲渠候“汉强”的视角,了解了汉代边塞的军事防御体系,感受到戍边吏卒的家国情怀。当历史的车轮转动到两汉交替之际,河西地区又会发生哪些精彩故事?本期节目实景戏剧部分将结合居延汉简的真实记载,演绎甲渠候官主官令史“夏侯谭”的忠诚与智慧,以及他和尉史“樊夏良”并肩作战、守卫边塞的故事。正是夏侯谭、樊夏良和千千万万戍边吏卒以血肉之躯,汇聚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作为连接当代与历史的纽带,简牍中的古老智慧和精神力量,彰显出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所说:“这些简牍不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文化的载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汉代边塞生活、军事防御、民族交流等方面的认识。正所谓‘简牍探中华’,我们不仅要寻根探源,更要鉴古知今,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启迪未来。”

  简牍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承载着中国古代的厚重思想、灿烂文化,我们对于简牍的研究从未止步。甘肃是中国“汉简之乡”,百余年间先后出土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等6万余枚简牍,占全国出土汉简的一半以上。本期《简牍探中华》,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甘肃简牍博物馆副馆长杨眉将在节目中首次对外公布出土于汉代酒泉郡长城烽燧遗址的一批汉简。据杨眉介绍,这批汉简虽然数量不多,但记载的内容却很丰富,涉及汉代酒泉塞防的兵器管理、文书传递等诸多方面,所以首次将这135枚汉简命名为“酒泉汉简”。

  “简”述历史,“牍”懂中华。作为总台首档聚焦简牍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融合“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等多种创新表现形式,陆续挖掘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天回医简、悬泉汉简等八大重要简牍,发现其间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生动诠释“何以中国”。节目自开播以来,讨论不断,热度持续攀升,全网共收获361个热搜热榜,话题阅读量累计超11.3亿,央视频节目专辑播放量累计超3619.8万,整季视频播放量累计近1.06亿。

  简牍,书写着历史的璀璨绵延,记录着文明的智慧结晶,传承着民族的根与魂。6月16日20:00档,《简牍探中华》邀你继续探秘居延汉简,展开汉代居延地区的历史画卷!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