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弘扬华侨桑梓情怀,传播华侨华人爱国爱乡事迹,延续时代文化,《侨记·潮启月明》侨乡文化调研项目于2024年7月在广东省珠海市至潮汕地区及其沿路开展,本项目作为《侨记·侨乡纳闻》项目的延申与开拓,在其基调下,打开文化调研创作的新高度,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美国际学院启林社会实践团开展的第二个文化调研项目。
珠海潮涌,学子归巢——致敬容闳与留学荣光
珠海,这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海滨城市,再次成为了青年学子探索与学习的热土。启林社会实践团以珠海为起点,深入探访了珠海留学文化馆,并特别邀请了《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图传》一书的作者徐慧萍女士进行专访,共同回顾并致敬了以容闳为代表的珠海籍留学生群体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及国家发展的卓越贡献。
“一滴水,跃向地面,穿透石层,折射彩虹光色;一颗星,点亮星空,冲破黑暗,引领晨曦黎明。”活动现场,这句寓意深远的引言不仅描绘了容闳等先驱者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珠海籍留学生群体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从“先行者容闳”到“第二次留学潮”,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推动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兴起,为中国教育体制的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铺就了辉煌篇章。
随后,队员们观看了文化馆制作的纪录片,一批批海外学子怀揣着满腔赤诚与报国热情,如新燕归巢般回到这片南海之滨,将所学知识与技术播撒在这片热土上,收获了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城市的灯火辉煌。团队成员们纷纷感叹,这便是“走出去,走回来”的华侨精神。
大寮嵌瓷韵,侨心续华章
大寮村,以其精湛的嵌瓷技艺闻名遐迩,这项集绘画、雕塑、建筑于一体的传统工艺,是潮汕地区乃至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启林实践团一行首先参观了村内多处嵌瓷装饰的古建筑,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色彩斑斓,令人叹为观止。从飞檐翘角的屋脊到精致细腻的门窗装饰,嵌瓷艺术不仅展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华侨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此次访问的重头戏是对嵌瓷大师许少雄的专访。许少雄老师作为大寮嵌瓷艺术的第四代传人,向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述了自己如何将嵌瓷技艺带到东南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又如何汲取国外艺术精华,反哺国内,实现嵌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华侨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许少雄先生感慨道,“他们带着技艺走向世界,又带着新的视野和理念回到家乡,这种‘走出去,走回来’的模式,为嵌瓷乃至整个非遗保护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是简单的复制和保留,更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此行不仅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嵌瓷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深刻理解了华侨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将积极传播大寮嵌瓷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来。
随着实践的深入,大寮嵌瓷这一非遗瑰宝正逐步走出深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纽带。而华侨“走出去,走回来”的生动实践,则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侨魂织锦续辉煌,情牵故里永流芳
阳光洒落在汕头小公园,这座承载着无数华侨记忆的地标性建筑群迎来了启林实践团的探访。成员们穿梭在清末民初风格的骑楼之间,仿佛穿越回那个华侨们漂洋过海、历尽艰辛又满怀希望的时代。他们驻足于每一座老宅前,细细品味那些斑驳的墙面、精致的木雕与石雕,这些无声的语言讲述着华侨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无私奉献。
在小公园的中央,一场即兴的文化沙龙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实践团成员们结合实地考察,分享了他们对华侨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随后,实践团一行驱车前往陈慈黉故居。这座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宏伟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实践团此次探访的又一重点。在导游的带领下,成员们穿梭于故居的各个厅堂之间,从精致的木雕窗棂到繁复的屋顶装饰,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主人的匠心独运与深厚文化底蕴。
在故居的后花园中,实践团成员们就华侨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们纷纷表示,陈慈黉先生作为商界巨擘,不仅以其卓越的商业才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更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此次活动,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深刻体会到了华侨精神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更坚定了他们作为新时代留学生的责任与使命。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国留学、回国服务,大批归国人员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极为动人和精彩的篇章。启林实践团队探寻先辈道路,在历史长河中进行求索,在先行者的脚步中,成为后进者。
眼前,是世界,是未来。身后,是国家,是根脉。阅尽万千风景,仍念故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