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工业大模型为中国工业带来20年AI红利

工业大模型为中国工业带来20年AI红利
2024年09月23日 14:37

  受2024CMIF大会邀约,我参加了大会“微对话”《当传统制造遇到AI》,有幸与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刘健、金佰利(中国)有限公司制造总监张建晓就中国制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了学和讨论。在对话中,我提到“中国工业大模型可以让中国制造再享受20年AI红利”。

图:中工互联科技集团董事长智振图:中工互联科技集团董事长智振

  中国工业大模型的使命,是让中国制造在享受过人口红利和工程师红利后,再度迎来二十年的AI红利。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下一个阶段优势的关键。

  工业大模型红利的到来

  在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迎来了人口红利期。我们通过庞大的、价格相对较低和训练有素的劳动力资源,支撑了快速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图:微对话现场图:微对话现场

  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量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工程师涌入劳动力市场。广大工程师为制造业、科技和工业创新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支撑。中国工程师红利的兴起,使得国家在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能力,推动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在世界的名片。这两大红利为中国的制造业腾飞奠定了基础。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工业大模型推动制造业升级,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核心。

图:大会现场图:大会现场

  我们相信,工业大模型的使命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推动整个中国制造业走向一个更具竞争力、更具创新力的未来。这一使命,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更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支撑。

  工业大模型带来三大红利

  中工互联科技集团作为工业大模型、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工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商,深刻理解工业大模型对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意义。

  要充分释放这一红利,我们必须重视“人、机、智”三个关键要素。这将形成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正如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改造一样,人工智能技术将全面智能化我们的生产设备和制造过程。我们认为,工业大模型将为中国制造带来三大红利。

图:2024CMIF大会图:2024CMIF大会

  红利一:提升生产效率。

  工业大模型是生产力工具。工业大模型通过对海量工业数据的深度学和分析,能够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设备故障的预测性维护、能源消耗的精准控制等,大幅提升制造效率。以中工互联的智工AI-SCADA为例,该系统已在多个行业实现成功应用,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交付周期。

  红利二:凝聚创新动能。

  工业大模型为制造业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通过对工业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跨领域关联,工业大模型能够为产品设计、工艺优化、材料研发等环节提供智能化支持,激发创新灵感,加速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作为工厂里的“问界”和强大的创新“智驾”助手,智工AI-SCADA系统和智工知语具备“零幻觉”高精确和私有化安全部署的优势,能够理解复杂的工业语境,为工程师提供精准的知识支持和创意建议。

  红利三:释放人才潜力。

  中国工厂正在遭遇人才发展问题。一方面,招工难,劳动力资源短缺,并且越来越贵;另一方面,知识更新迭代迅速,有经验员工的知识财富沉淀和传承存在障碍。

图:大会现场图:大会现场

  工业大模型可以有效缓解制造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它能够将专家经验数字化、模型化,实现知识的高效传承;另一方面,它能够辅助新人快速成长,提高决策和操作水平。这不仅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也为制造业吸引更多年轻人才创造了条件。

  大模型时代的中国制造

  智工·工业大模型,已经在多个行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石油石化领域,智工·工业大模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分析,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能源消耗,提升产能利用率;在轨道交通领域,智工·工业大模型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实现了精准的故障预测和预防性维护。而在军工和装备制造领域,智工·工业大模型通过智能化的流程优化,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曾依赖于人口红利和工程师红利,但未来的竞争,将更多依赖于技术红利,尤其是人工智能红利。作为这一技术红利的核心载体,工业大模型必将在未来的二十年里,帮助中国制造重新定义全球竞争格局,助力中国制造实现新一轮的腾飞。

图:2024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图:2024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

  关于2024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CMIF)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中企研企业管理研究分会和天津爱波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CMIF)在天津成功举办。大会以“推进精益数字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来自央企国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行业协会、教学科研机构以及新闻媒体的1000多名嘉宾参加会议。(作者:智振)

责任编辑:何奎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