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9月21日是第31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主题是“即刻行动:点亮记忆之光”。9月22日,CCTV《健康中国》栏目特别聚焦阿尔茨海默病领域,深入呈现了近年来科研领域探索的治疗手段。目前,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刘河生教授团队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pBFS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可精准定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异常脑环路,借助脑环路起搏器设备实施精准无创的治疗干预,可有效稳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未来更可能实现认知功能逆转!
阿尔茨海默病大脑机制揭秘 精准定位治疗靶点为突破关键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在老年或老年前期。疾病主要特征包括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可能占病例数的60-70%,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风险也在增加。从无损伤期到重晚期,阿尔茨海默病共有七个发展阶段:无症状、轻微认知功能减退、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该阶段是阿尔茨海默病七个阶段中黄金时间治疗窗口,如患者能接受正确治疗,会大大延缓疾病发展)、轻度阿尔茨海默病、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重度阿尔茨海默病阶段。
人类大脑包含大约860亿个神经元,100万亿个突触,还有数十种神经递质。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不仅神经元受到损伤,而且神经递质的活性和突触的功能也受到破坏。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当年Alzheimer医生发现的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这些物质可能干扰了神经元间的相互作用,并阻碍大脑中的物质运输。这些异常通常首先在额叶和颞叶中被发现,随后逐渐发展到大脑的其他区域。
随着病程的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显著缩小,大脑各方面的功能也明显下降,他们的多个大脑功能环路如记忆、注意力、语言、视觉空间或执行功能等广泛运行异常,出现相应的临床表征。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刘河生教授团队在接受CCTV采访时强调:“在跟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得知道要去治疗的部位是准确的,在哪个位置。每个人的大脑的功能网络布局非常不一样,人类大脑复杂的机构使得探寻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困难重重。”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科学家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刘教授团队从大脑功能分区角度探寻如何帮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非药物治疗领域重大飞跃 点亮记忆之光
可喜的是,刘教授团队基于原创的pBFS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已经实现治疗靶点的精准定位。据刘教授介绍:“通过功能磁共振(fMRI)捕捉到大脑的自发波动后,再通过一些数学模型可以推算出大脑里面功能网络的布局,我们已经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这些网络都是准确反映了这些功能,现在我们可以非常准确地找到大脑里面两百多个功能区。”
借助搭载pBFS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的脑环路起搏器设备,可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实施精准无创的治疗干预。“我们对一些患者进行了序贯疗法,发现经过治疗的患者在一年以后,认知功能基本上稳定住了,但是对照组没有经过这些治疗的患者,他们进展都非常快,将来我们需要更多的探索,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环路靶点,实现(认知功能)逆转。”刘教授说道。
这是阿尔茨海默病非药物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不仅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也为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大脑奥秘、攻克这一全球性疾病难题开辟了新途径。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点亮记忆之光的梦想将不再遥远,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有望重获更加清晰、美好的记忆与人生。
(来源:点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