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一般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发期[1]。当正式迈入秋冬之际,新冠病毒仿佛在筹备新一轮的攻势,再度触动了众人的敏感神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一期新冠病毒流行报告, 8 月 19 日至 9 月 15 日,全球范围内新冠新增病例数和死亡人数与前一个 28 天期间(2024 年 7 月 22 日至 8 月 18 日)相比,分别增加了 10% 和 11%,89 个国家共报告了 27万例新增病例,31 个国家报告了约 5700 例新增死亡病例。
感染新冠后的症状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产生严重影响[2, 3],因此需要格外提高警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10月份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常昭瑞指出,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患者和部分无症状感染者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病毒则主要包括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等。
新冠变异株正朝 “免疫逃逸增强”方向进化
中疾控发布的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情况(2024年9月1日- 9月30日)中,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情况中的6例死亡病例,包括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的2例和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4例。
目前我国新冠病毒的主要流行株是XDV和JN.1的亚分支,各占一半,多数省份都是XDV和JN.1的亚分支共同流行。XDV主要以XDV.1为主,而JN.1则以亚分支KP.2、LB.1、JN.1.18、KP.3为主且占比还在上升[7]。
新冠病毒正在朝着 “免疫逃逸增强”的方向进化,KP.2和KP.3相较于前代变异株,展现出更为强劲的传播潜力,这无疑加剧了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尽管我国KP.3流行水平尚低,但占比正在逐渐上升,未来可能与占比逐渐上升的KP.2和LB.1等同时或竞争性地在不同地区流行[7]。
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出现症状应尽快检测
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重症新冠、新冠后遗症、多脏器功能损害等[4,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明确,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包括: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肥胖(体质指数≥30);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以及重度吸烟者。[6]
新冠的预防与普通呼吸道传染疾病一样,社交距离是减少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8],尽量避免前往拥挤和封闭的空间,这些地方更容易发生病毒传播[9] ,佩戴口罩则可以显著降低传播风险[10];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手部卫生可以有效减少通过接触传播的风险[11];最后就是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和营养,均衡饮食,提高免疫力。
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发冷、喉咙痛[12]的症状,一定要尽快进行新冠检测,目前主要有两种主要渠道:最便捷的是网购试剂盒,以及通过当地卫健委官网或者医疗服务平台等渠道获取提供新冠检测服务的医院信息。
及早降低病毒载量,是新冠治疗的关键
对于高风险人群,新冠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早期高复制是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的重要特征,新冠病毒高复制会带来多方面危害,因而及早降低病毒载量是新冠治疗的关键,可以减少疾病进展,降低住院风险,降低死亡率,缓解症状,加速转阴。对于重症高风险人群,应在症状显现后的5至7天内应尽早服用国内外指南推荐的[6,10]、能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的[11]、并在全球应用广泛的3CL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类小分子抗病毒药物。
JN.1主要突变点位于棘突蛋白,新冠病毒棘突蛋白参与病毒进入人体和变异逃逸的关键环节,很多新变异株的改变主要归因于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变异[12]。而新冠抗病毒药物是通过针对病毒复制过程中不同的靶点起效[13],3CL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针对的是新冠病毒靶点3CL蛋白酶,该靶点为新冠病毒复制的关键,因此感染后使用该类药物可有效保护患者,多项真实世界研究也显示:3CL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类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可减少高风险人群住院和死亡风险[14]。 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便捷找药功能,患者可以在电商平台和实体医院/药店找到小分子抗病毒药物。
尽管新冠病毒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已趋向常态化,但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它依旧是潜在的健康威胁。在目前秋冬交替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尤其需要保持警惕、遵循科学指导、及时应对症状。
(来源:点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