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推进,中央和地方不断出台政策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传统招投标模式已无法满足科研急需的小额零散设备采购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与伟时信息携手共建,采用最新的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了网上竞价采购平台。该平台自2020年启动以来,研究所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机制及所级规范性文件,高效、廉洁地完成了上千台设备采购,全程透明可追溯,接受多方监督,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满意度,有效支持了科研活动。
以往,该所科研仪器需求急、采购量大,但原有资产采购规定将科研仪器当作普通资产管理,主要采用公开招标和三方比价方式。部门自行零散采购限额为10万元,以下每单需询价,耗时长;研究所位置偏远,供应商少且价格偏高,选择依赖个别上门推销者。管理部门的审批过程中存在缺乏依据和盲目决策的问题。为规避风险,10万元以上项目通过公开招标,从申请到收货需3-6个月,周期长、成本高。
为提高效率与透明度,研究所借鉴网上竞价机制并结合科研设备特殊性,梳理风险点并完善制度。与伟时信息合作共享在高校和其他兄弟单位的供应商资源,搭建公开平台,规范流程,实现更有效监管。
(一)优化设备采购审批,加强规范管理。研究所制定《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实施细则》,将采购审批流程由4个部门6个环节简化为2个部门3个环节,全流程时间从一周缩短至1个工作日,纸质材料提交最多1次。同时,在审批阶段严格把控需求规范性,剔除不合理限制条件,确保供应商公平竞争。
(二)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搭建线上采购平台,推动采购透明、便利和高效。研究所位于深圳市最东部,距市内高校、科研机构至少60公里,仪器设备及试剂耗材供应商有限且价格偏高。科研人员在竞价网上发布采购单,信息全网公开。供应商无需注册即可浏览,简单注册验证后可参与报价竞争。
(三)让采购用户参与采购自主操作和选择,职能管理部门规范管理要点,采用放管结合的采购模式。研究所授权课题组自行采购30万元以下的科研仪器设备,职能管理部门仅在采购流程的关键节点进行必要的审核。此外,竞价平台中还建立了政府采购品目管理,可以自动汇总分析用户的采购历史记录,管理员可以按照限额标准,对应同一个品目累计是否超额进行自动汇总分析,判断是否有拆单和规避招标的问题。在报价截止时间后,供应商不能再出价或修改报价,课题组可以根据研究所竞价管理办法要求自主选择供应商。如果选择最低价成交,无需职能部门审核;如果非最低价成交,需要说明原因并通过研究所管理部门和分管所领导审核。此外,采购用户还可以直接浏览最近一个月内完成采购的项目结果,如发现同样符合自身需求的已结束项目,可发起参照自选,竞价系统自动向供应商追加一张新的订单,快速完成采购。这种采购管理模式解决了以往“采购管理部门不清楚科研工作者的使用的需求”的痛点,实现了90%的科研仪器设备均可由课题组自主决策、自行采购,极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采购自主权和采购速度,减少了因寻找供货商、询问技术参数、线下比价、评判等行为导致的采购工作时间过长和容易引发廉政风险的问题。
(四)创新“不指定品牌竞价”采购模式,打破供应商区域垄断和报备保护。在现有市场环境中,生产厂家对不同地域和级别的渠道商给予不同优惠和限制,导致供货价差异大。为避免对市场指导价产生冲击,生产厂家普遍使用客户报备制度,限制同品牌其他供应商参与当次竞价。伟时信息结合此类报备设备的特点,应研究所采购需求,引入“不指定品牌”网上竞价模式,供应商可自行报出同一规格但不同品牌的报价,多个品牌供应商参与公平竞争,有效打破厂商垄断。
(五)加强增加保证产品质量和正品的措施管理。对于进口设备,要求供应商需提供以下资料至少一种:出厂证明、购货合同、购货发票、原厂售后服务质保函或清关资料,以参与竞价平台的报价。此措施既保证产品来源,保护采购用户权益,又打破代理垄断,提高供应商积极性。
通过以上做法,不仅有效缩短了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周期,保证新引进科研人员立即投入科研工作和保证基因组所科技创新工作持续不断地开展,更使科研人员不再像以前一样感觉到被质疑,不信任等感受,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较宽松的管理环境,同时保证了采购工作地有效内控管理。
随着基因组研究所与伟时信息的合作不断深化,这一创新性的采购模式已经展现出了显著的成效和潜力。通过引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该合作不仅优化了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流程,提高了效率和透明度,还为科研机构树立了一个值得效仿的典范。
(来源:点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