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至,又一波流感来袭,各大医院候诊区几乎每天都会看到愁容满面的大人和戴着小口罩迷迷糊糊的孩子。看着家长焦急的神情和眼眶中的泪水,医护人员也跟着共情起来。
实际上,孩子的每次生病都是身体的“学习机会”,免疫系统会学习适应所处的外界环境。因此,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让身体的免疫系统更加强大。中医认为,在面对疾病时一方面要帮助孩子们的机体扶助正气,另一方面需要采用适当的疗法驱除邪气,且在心理上,家长要有信心,给孩子安全感。那么具体如何应对,本篇文章中医大夫带给您实用的“干货”。
怎么能准确判断出孩子生病了呢?
精神状态
当小朋友精力充足,即代表有基本的免疫力,因此家长不用过度担心。即使生病也容易迅速康复。如果孩子突然蔫了,变得精神萎靡,或面露痛苦状,交流出现障碍,甚至无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哭闹不止,则需要注意疾病的发生。
体温
当孩子的腋温超过37.5˚c,肛温超过38˚c,视为发热。
呼吸频率
如果孩子的感冒咳嗽症状持续加重,出现犬吠样咳嗽、鸡鸣样回声、呼吸频率加快,甚至口唇发紫有缺氧表现,家长应该及时送孩子急诊就医。
中医如何应对孩子感冒发烧?
急性期
当孩子感受到外界寒邪,进入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可能会出现发热与怕冷并存,咳嗽伴着咽喉疼痛的不适症状。此时,中医的治疗策略侧重于直接驱散这些不速之客,依据孩子是否出汗、身体疼痛、咳嗽情况或便秘等具体体征,灵活运用诸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银翘散或防风通圣散等经典方剂。在这些方剂中,桂枝、麻黄、柴胡负责发汗解表,金银花、连翘、防风则擅长疏散风热,它们共同构成了驱邪外出的重要力量。
慢性期
在孩子的发热咳嗽由急性期转为慢性期之后,孩子们往往体内正气亏虚,邪气留恋不去,导致慢性咳嗽缠绵。痰液要么难以咳出,要么干脆无痰而干咳,还可能伴随腹痛、腹泻的症状,活动耐力也大不如前。此阶段,中医的智慧在于驱邪与扶正并重,使用如止嗽散结合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既润肺化痰止咳,又调养脾胃,增强内在抵抗力。
孩子不想吃药怎么办?
孩子往往觉得中药太难喝了,吃药变成了一个让家长头疼的问题,这时可考虑采用中医的外治疗法,孩子既容易接受,又能够达成治疗目的。
外治疗法包括中药外用与非药物疗法,中药外用是指使用中药洗澡、泡脚。
由于儿童皮肤黏膜可以吸收药物,当感冒初期需要发汗解表,可选用中药外用的疗法。非药物疗法是通过刺激儿童身体的特定部位,来调整气血运行,易于接受。比如拔罐、穴位贴敷、推拿、针灸、刮痧等都是常用的非药物疗法。
拔罐疗法
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
穴位贴敷疗法
扶正祛邪、调补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
小儿推拿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和睡眠质量,促进生长发育、加速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等。
针灸
行气活血,调和阴阳,帮助激发、调动和增强机体稳态。
刮痧
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排毒祛邪、清热下火。
如何照顾正在感冒咳嗽的孩子呢?
饮:家长可以给孩子小口慢饮温热水,但温度的把控因个体差异不同,以孩子觉得舒适为原则调整。
食:吃东西方面则需根据小朋友的消化能力和营养需求,适当饮食,合理搭配。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注意清淡饮食。
二便:感冒期间,如果发现孩子小便量减少,颜色加深;大便干燥,排便次数减少,要注意额外补充水分。
睡眠:晚上少吃难消化的食物,可以的话增加餐后活动,促进脾胃运化,睡前也可以热水泡脚,遵医嘱服药,以免夜间不适影响休息。
平时要如何帮孩子预防疾病?
一到换季的节骨眼,不管孩子有没有生病,家长普遍比较焦虑,生怕孩子染上流感,因此也要给孩子预防起来。
谈及季节性的预防,中医尤为强调 “脾胃为后天之本”。为避免食物积滞转化为内热,生成痰液。家长可尝试用焦三仙(即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泡水给孩子饮用,食疗方法可以用白菜、豆芽、香菜、生姜、大葱煮汤。家中常备保和丸、这类成药,于大餐之后适量服用,以预防消化不良。
此外,家长还应帮助孩子保暖,确保下肢、小腹、手脚及后背温暖,同时前胸保持适度散热,以促进气血流通。要注意,出汗后应及时更衣,避免风寒侵袭;合理调节室温,保持舒适宜人。
通过细心观察、合理调养,让我们携手孩子们,共同守护这份成长的健康与活力。
专家介绍
(来源:资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