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蜂鸟】高端化道阻且长,小牛CEO李彦的抉择与坚守

【蜂鸟】高端化道阻且长,小牛CEO李彦的抉择与坚守
2022年12月20日 10:30 新浪网

  

  当城市拥堵成为常态,两轮电动车逐渐成为了人们通勤的最优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4人中就有1人拥有一辆两轮电动车,超高的保有量,让小电驴驼起了千亿大市场。

  在“南雅迪、北爱玛”的市场格局下,造富神话仍在继续。然而,以智能化光环逆势突围的小牛电动,未能停留在高光时刻。今年3月,小牛宣布全系涨价,引来一众网友热议。三季度财报也显示,小牛电动业绩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下滑。

  有人感叹:小牛昔日光环逐渐黯淡,已经不再“牛”;有人质疑:质量问题频发,小牛何来涨价勇气。刚满8岁的小牛,第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逆风口。从一路狂奔,创造“两轮特斯拉”增长神话,到如今业绩进入瓶颈期。作为掌舵人,CEO李彦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成本上涨、供应链紧张、对手紧追等重重压力,他将如何抉择?小牛的战略会发生变化吗?他能否带领小牛重回快车道?在与《蜂鸟》的独家对话中,李彦逐一给予了回应。

  以下内容根据对话进行整理:

  2000块的车,我们不做”

  《蜂鸟》:外界有声音认为,小牛的性价比不高,你是如何来看的?

  李彦:因为我们担心一味的追求价格,那么做事情的时候,肯定就要拼命的去降低成本,而拼命降低成本,就一定会牺牲质量。很多人说,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因为你只要去严格的压成本,不停的降,一定会牺牲质量。我们宁愿创造高价值的车给用户,也不愿意牺牲品质。

  我举个例子,今年小牛推了两款产品,全新UQi+和跨骑电自SQi,这两款产品我们因为一些原因上市的时间有些延迟,但是依然收获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其中,SQi这一款跨骑对车重量要求很高,新国标要求不超过55公斤,车架我们采用了航空级镁合金材料一体压铸成型,而不是通过焊接技术。

  这样的工艺本身成本就很高,所以我们车的价格一下就上来了,定价9000多。但是这款车在预定阶段,就订出去上万辆。另一款全新UQi+,这款车价格也在5000元以上,在双11期间,我们卖到天猫电动车品类第一名。按照正常情况,电商平台便宜的车才能排名第一,但我们打破了这种逻辑,这说明消费者觉得品牌有价值,所以,相对于性价比,我们更追求品质。

  《蜂鸟》;此前有评论提到,小牛售后有问题,你是如何来看的?

  李彦:我不否认过去几年,门店的扩张对我们销售体系和服务体系来讲有压力。尤其是去年,我们门店从1600家扩张到3200家,一年之内数量翻倍。所以我们今年把扩张速度降下来,今年门店增长才100多家。因为如果大幅度迅速扩张,门店服务标准拉不齐,看似带来了规模的增长,长期来讲是对品牌极大的伤害。

  我们打算花两年时间,把整个门店的服务质量标准化、统一化,这是关键。

  《蜂鸟》:市场上出现了复制小牛的其他品牌,你如何来看这一现象?

  李彦:现在各家品牌一旦做到高端车就对标我们,因为我们已经在行业里面有口碑了,大家都觉得,一定要比我们小牛做得还要好,也确实有些品牌某款产品会比我们好。但是我们从产品整体来看、从全系列来看,从智能化、设计、品牌理念来看,我们还是排在第一的。

  《蜂鸟》:你认为两轮电动车市场格局发生变化了吗?

  李彦: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低端市场或者说低价位市场进行了一次整合,高端市场还在蓬勃发展。这对我们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大家都做高端市场的话,对我们来说,生存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大,但同时也会有竞争过来。所以真正落在我们手里的生存空间是大还是小都是未知的,但总比一开始,自己建一个小鱼塘,只有自己在那玩耍好。高端车迅速发展,对于我们而言机会更大,不然我永远在小鱼塘。

  另一方面,从低价位市场来看,我们现在最便宜的车都接近3000块钱了,因为我们也意识到2000块钱以下的车,我们在生产规模、成本上没有优势,我们不能往下做。

  “今年我们后退了一点,锂电池价格上涨了70%”

  《蜂鸟》:小牛的高端化是否会束缚住小牛?无法下沉到二、三线市场。

  李彦:不能说有一定限制,而是发展起来需要循序渐进的往下走。这里面有几个原因,最重要的还是跟成本构成有关。今年我们实际上是有一点点后退,因为锂电池价格上涨了70%,所以锂电池车的价格至少涨了20%,对比传统的铅酸电池,以往锂电池的价格优势没有了。所以,会有一定的壁垒,也就是大家看到的现象。另外,要下沉到二线、三线城市,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很难说一年就开1万家店,这个组织力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所以目前我们没有做的那么好,也做不到。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观察到在两轮电动车领域,智能化、锂电化这两个的技术革命的渗透率提升,并没有像智能手机发展那么快。打比方来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也没有那么快,这些年主要覆盖的也是以一线、二线城市为主。

  小牛目前遇到的也是这个问题,它不像智能手机,用了6年时间,就把以前的功能机全部淘汰,一下全部用到智能机这个层面上。小牛起步阶段,中国市场4000万辆电动车里面,锂电只有10万辆左右,去年锂电的比例提升15%,就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了,但智能化的电动车占比5%-6%左右,就相当于里面有两三百万辆是智能化的,其他还是非智能化的,这是技术革命还没充分下移到二线、三线城市。

  《蜂鸟》:今年9月新品全新UQi+上市,销量有达到你的预期吗?你在销量上是什么样的心态?

  李彦:如果说我对销量或者对收入没有预期肯定不行,因为我们毕竟是个上市公司,从某种角度上,我们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买我们股票的大众负责。既然是买了我们股票的,就是对我们信任,我们得给他们创造价值,这也表现在财务上,必须要有一定的要求,不像以前,我们是创业公司的时候,我可以决定,这两年赔钱,我狠做这个事情,然后再来看后面怎么发展。

  销量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刚过去的双十一大促期间,全新2022款UQi+位列天猫电动自行车预售单品第一。

  《蜂鸟》:如何来看小牛业绩上的下滑、销量下滑?

  李彦:今年我们中国市场确实有点往后退,主要几个原因。

  一个是,刚才说过的成本问题,锂电池今年的成本上涨比较高,导致我们为了保证一定利润,必须涨价。而且整个新能源行业都是这样。但是,不同的是,传统厂商只有5%的锂电池车,而我们90%多都是锂电的,所以,对我们影响巨大。

  第二,我们主要聚焦一线城市,像北上广深,但今年一线城市消费疲软,加上配合疫情防控一段时间,对我们压力也是很大。我们的三分之一市场都在一线城市,但对于传统厂商来讲,一线城市的门店只占了他们10%,甚至5%,所以对他们的影响会小一点。

  这些都是短期因素,长期来看,第一小牛做的是品牌,谈的是10年、20年甚至更长远的事情,短期一两年的setback,我觉得都还好。

  那么我们担心什么?我们其实更担心,消费者不认可我们这个品牌了,或者高端品牌市场没有了,甚至说

  小牛已经不再代表他的品牌精神了,那样子我才觉得是最大的问题。但目前看不是这样,包括今年新车上市,有几位媒体老师说,“这哪里是打破了两轮电动车的天花板,这是在天花板上盖了层楼”,对此我很感谢。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蜂鸟》:你觉得两轮电动车的天花板是什么?

  李彦:当然希望是没有天花板。

  《蜂鸟》: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万元电动车已经是一个高门槛了。但比如宝马的电摩一台接近10万,那这其实是又上了一个非常高的门槛了。

  李彦:这很难去做假定。比如说,在小牛出现之前,大家买的电动车可能就是3000块钱,谁也不认为一个电动车可以卖到六七千块钱,而我们就卖到六七千块钱。为什么?因为我们打破了这个行业的价格天花板,我们告诉大家说,只要你车做得好,6000块钱也有人买,我们SQi系列出来,我们说只要你车做得好,1万块钱还有人买。

  《蜂鸟》:从出行方式来看,两轮电动车和其他工具都不同,自行车会有骑行文化、摩托车有机车文化,大家会热爱这种骑行方式,但很难听到谁说喜欢骑两轮电动车。

  李彦:过去电动车之所以没有骑行文化,是因为大家把电动车出行和通勤直接划上了等号。通勤不是一个特别让人开心的事情,通勤是一个生活必须品。所以我们当时想怎么带动这个事情,首先不管是不是智能、科技的,对于一个出行工具,车首先要好看,我有点颜值论,但我讲的很直接,如果车丑,它怎么形成一个文化呢?

  所以,我们在设计上面花了很大的功夫,MQi和UQi是过去二十年中仅有的两款获得全球7项最主要设计奖项大满贯的出行产品,我们就是希望消费者骑小牛的车,他是路上最亮的风景。并且,希望车能给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带来改变。如果单靠一个品牌,凭借一己之力把市场做高端化很难。我们往前冲了,冲了之后大家看了觉得有意思,也都缓缓往前冲。
当然,后来也有人问我,这样竞争压力大不大,我觉得,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这些年一直磕磕碰碰,我倒觉得困难不是很大。”

  《蜂鸟》:你认为现在是小牛最艰难的时刻吗?

  李彦:每年我们都有艰难的点,我们都在挑战,如果你要了解小牛这家企业,你会发现这么多年一直都是磕磕碰碰,所以我觉得困难倒不是特别大。

  我们一直坚持认为,我们是倡导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品牌。所以我们无论是业绩涨跌,今年赚钱或者赔钱,我们的目标一直没变。这样的好处是,反正你一直往北走,无非是,偶尔碰到个石头,走的慢了点,但是你每年都往北走一点,迟早能走到北方。

  《蜂鸟》:爱玛、雅迪电动车都有邀请明星代言人,小牛有没有考虑过请明星代言人?

  李彦:我们内部讨论过好多次,广告投放我们做的很少,不是说不重要,我觉得也很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10年、20年后,消费者最终能记忆的还是品牌。

  另外,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是个小学生,企业规模也不大,讲直白的一点,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弹药去做代言。

  《蜂鸟》:两年前你曾说,小牛想做两轮电动车里面的特斯拉,现在你觉得离这个目标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李彦:我觉很难说更近或更远,我们只能说是保持一个小学生的心态,去看那些技术大拿都在做什么,然后不固步自封,学习如何把这些技术应用到两轮电动车里面。

  目前,我们很难去说,我们是一个技术的领导者,我们做不到。我们定义自己是个innovator,不是leader。我们当然努力希望,有一天,我们至少在两轮电动车行业能做到领导者,但是目前来看我们离着还是挺远的。

  中国市场是最内卷的市场 所有对手都是高手

  《蜂鸟》:回到你个人来说,作为斯坦福名校毕业生,当初为什么选择做两轮电动车?

  李彦:我从本科到博士都一直在硅谷,在那边待了十几年。我更看好一个行业所带来的技术革新,它会打破消费者对品牌的固有认知,消费者会愿意接纳新品牌的诞生。

  以特斯拉举例,为什么到今天为止,特斯拉以及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有机会,也正是因为技术革新,如果我们还停留在燃油车时代,那么还是老牌汽车这几个品牌引领行业。

  我是2015年底加入的小牛,2015年6月份,小牛发布了新车,开创了智能锂电两轮电动车的先河,也是第一家将锂电技术大规模的应用到两轮车上的企业。

  我们判断新品牌能否在行业里面打出来,甚至有机会做成汽车行业里的特斯拉,标准就是技术革新。在当时,两轮电动车没有其他品牌在做技术革新,所以这给了小牛很大的机会。

  《蜂鸟》:两轮电动车行业里,其他品牌CEO的学历有的并不高,在圈子里沟通的过程中,你会不会有落差感?

  李彦:我觉得中国市场是最内卷的市场,因为我们碰到的所有企业,所有对手都是高手,无论什么学历,核心其实还是在行业中的学习能力,他们学习能力都很快,都能很好的带动企业的发展。

  本质上来讲,不管学历高低,最终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问题,不读博士,也可以有这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我回国后,这十多年中,看到中国好多企业家都是这样子的,感触很深。中国企业家在学习能力和速度令人敬佩,比方说,以前我们出海的品类都是低价品,现在我们出海的品类众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就拿小牛来说,目前小牛的海外收入占比在20%左右。小牛为什么能够成功出海?一个是产品力,针对当地的用车需求和出行场景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个是中国智造的品牌力。

  我觉得放在十几年前,我们出海是有压力的,但是前人已经帮我们趟了路,带着高端科技品出海,让全球知道中国的品牌不一定非是廉价的,中国品牌可以高端。比如华为、海尔等品牌,所以等小牛出海的时候,大家不会看到我们的产品,一上来就说,你应该比别人便宜。

  《蜂鸟》:对已经走过的这些年,你复盘过吗?

  李彦:我会习惯性的复盘,无论是战略的、产品的、还是我自己的。我们在过去的经营过程中,还是有在反思,有些战略的决策上会出现一些失误。

  具体比如,我们有些品类出现了一些失误。有时候在强调用户体验、强调品牌精神这些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我们也会因为短期业绩压力或者其他原因走偏,但不会偏到拉不回来的情况,偶尔会走偏一下子。这是我们碰到的一些问题。

  《蜂鸟》: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这条赛道吗?

  李彦:我觉得我会选择这条赛道。

点击进入专题:
蜂鸟

责任编辑:刘雪玉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