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王毅出使日本 拟破中日“僵局”(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21:23 汉网
9月10日,中国新任驻日大使王毅抵达东京成田机场。
7月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毅和夫人在大兴安岭考察

  动态

  王毅抵日赴任

  10日,中国新任驻日本大使王毅在离京赴任前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采访。王毅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日关系已有很好的政治、经济和民间交往的基础。当然,两国间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次赴任将与使馆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在外交部的领导下,遵照中央制定的对日方针政策,积极地、广泛地与日本各界接触。

  据悉,王毅的这次出使,恢复了由副部级官员任驻日大使的先例。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这一举动是中国政府为打破僵局而迈出的重要步伐。

  “王毅足以担当重任”

  熟知内情的人士告诉记者,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刻,外交部作出这一决定,是很慎重的选择。

  由外交部领导层确定的人选名单中,王毅一直是首选。但当时王毅正在担任朝核六方会谈中国代表团团长这一重任,无法抽身。今年5月,王毅因病住进了医院,他在医院休息一个月后,于6月重新主持第三次六方会谈。他在六方会谈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海内外的如潮好评,也进一步加强了外交部领导层“王毅足以担当重任”的信心。

  据悉,王毅在工作手法上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些特点在主持朝核六方会谈中表现得很充分。熟悉王毅的人说,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他还喜欢打网球,而且技术相当不错。

  日本舆论表示欢迎

  中国派王毅出任日本大使,更是受到了日本国内的欢迎。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共同社早在6月就发布了王毅将出任驻日大使的消息,并且连续发布了多篇报道。

  在这些报道中,诸如“王毅是中国外交部内堪称招牌人物的日本通”、“选拔这样的重量级副部长出任驻日大使,反映了中国政府重视对日政策”之类的话语比比皆是。

  《朝日新闻》中国总局局长五十川更是对王毅赞不绝口。他说,王毅副部长日语非常好,是个地道的“知日派”,“王毅出任大使,一定能够起到促进中日沟通的桥梁作用,我们对他有100%的信心”。

  有望打破中日僵局

  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林晓光认为,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并呈现出对日本经济的拉动效应,使更多日本人认识到了中国的作用,一直在日本高唱的“中国威胁论”有所降温。

  他说,“最需要也最有突破可能的是结束两国领导人的互不接触状态,实现互访。”

  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研究部主任张沱生认为,这个僵局恐怕还要维持一段时间,“因为我们一直在考虑突破僵局,但日本政府一直没有善意的回应。”

  在中日“牌局”中,中方出了王毅这张“牌”,该日本“出牌”了。

  (综合新华社、《暸望东方周刊》报道)

  分析

  王毅“任重道远”

  8月25日至8月29日,中国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指出,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推动我国同主要大国关系稳定发展;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

  从电视新闻中可以看到,51岁的王毅坐在台下。此前的8月19日,他被正式免去外交部副部长之职,原驻日本大使武大伟回国担任外交部副部长。随即外交部新闻司向多家媒体证实:王毅将出任中国驻日大使。

  外界对王毅的关注,原因有二:其一、他已是外交界的明星———去年8月以来,作为“朝核六方会谈”中国代表团团长,他所表现出来的大将风度令世界瞩目;其二、他是“日本通”,而中日关系正处谷底。近年来,中日官方与民间摩擦不断,高层互访中断,中日关系已被称为步入“僵局”。

  胡锦涛讲话,虽是针对外交全局,而于中日关系,也可见深意。此时出使日本,王毅可谓“临危受命”。

  原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曾对中日两国关系的破冰乃至好转起过至为关键、难以替代的作用。廖公过世21年后,王毅肩负重任。

  王毅出使大有深意

  外交界资深人士指出,实际上,原中国驻日大使武大伟去年年底就任期已满,但直到今年8月中旬才卸任,说明中央在继任人选问题上颇费思量。

  早在今年6月的“朝核六方会谈”第三轮举行之际,很多与会的外方代表和媒体已获悉,王毅即将卸任外交部副部长和“朝核六方会谈”中方代表团团长的职务。不过,王毅最初的去向并非日本,而是加拿大。另一位外交界人士则对记者说,他缺乏欧美工作背景,这是出使加拿大的理由之一。

  然而今年以来,中日关系非但没有好转迹象,反而因种种事端致摩擦加剧。全面权衡后,中央确定王毅出使日本。

  按外交惯例,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使为副部级,驻日朝德等重要国家的大使亦然。而以副部长身份改任大使,在中国外交史上也曾出现多次。例如,现任外交部长李肇星就曾以副部长身份转任驻美大使。

  曾有媒体认为,这是中方发给日方的一个友善信号。

  中日不必睚眦必报

  日本《朝日新闻》中国总局局长五十川伦义指出,中日两国关系存在许多问题,而缺乏相互了解是症结所在。

  从日本来说,很多人对中国人如此看重历史不解,也就是说,日本并不完全了解中国的民族情绪。

  对中国而言,一些媒体强调的只是小泉固执地参拜靖国神社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而少有人去注意小泉在卢沟桥的反省表态,SARS期间对中国的援助,关于“中国不是威胁”的讲话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慎重。

  在一些国际学者看来,中日僵局,固然与大事上的僵持有关,但双方间摩擦“小事”不断,而致民间相疑情绪日深,也是不可忽视的背景。在大问题上排除障碍,在媒体间和国民间增强互信,是解开“中日死结”的双管齐下之策。

  这当然使人怀念当年的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在消除双方误会、促进双方了解、增进双方友谊方面付出的努力。廖本人也赢得了日方上上下下一致的尊重。中国围棋协会主席陈祖德在他的自传《超越自我》中这样写道:廖在日本受到的是最高级的国宾待遇,他所到之处,从市民至国会议员都发自内心地欢迎他。之所以这样,并非因为他的官职,而是因为———他是廖承志。

  新一代外交官展示魅力

  20年后,中国新一代外交官已经走上国际舞台,王毅被认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既坚持原则,又保持适当的灵活性;在代表国家利益和形象的同时,也要发挥个人的智慧和魅力,这是王毅被寄望的。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冯昭奎研究员认为,王毅的使命,绝不仅是执行公务。中央选中王毅的原因之一,也是王在日本颇受欢迎。因此,王毅东渡,既面临着解开“中日死结”的难题,也面临着很大的发挥空间。《信息时报》

  背景

  王毅履历

  王毅,男,1953年10月出生,北京市人,大学毕业。朝鲜问题专家,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49岁时开始担任主管政策研究工作与亚洲事务的副部长,成为中国外交部5名副部长中最年轻的一位。

  主要任职如下:

  1982~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亚洲司科员、随员、副处长、处长;

  1989~1994年驻日本国大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

  1994~1995年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

  1995~1998年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1998~2001年外交部部长助理;

  2001~2004年外交部副部长,主管政策研究工作与亚洲事务;已婚,育有一女。

  背景

  外交新星 引人注目

  声名鹊起

  去年8月起,作为三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方代表团团长,王毅被突然推到了全世界所有媒体的聚光灯下。

  在六方会谈中,王毅作为东道主国家代表团团长,其中的一举一动,格外引人注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笔头尤好

  王毅是著名外交家钱嘉东的女婿。钱嘉东曾任周恩来的外事秘书,后来担任过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大使,现退休在家。

  1977年秋,王毅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日语专业。在入二外学习前,王毅已在东北建设兵团呆了8年,入学时已有25岁,在同学中是年龄较大的。当时王毅已经非常“成熟”,相貌端庄,举止稳重,与众不同。

  王毅的师友介绍,在二外期间,王毅善于思考,兴趣广泛,对国内国际大事都很关心。他擅长写作,“笔头尤好”。

  1982年,王毅毕业后入外交部亚洲司做了一名科员。19年后,王毅成为外交部副部长。

  接近王毅的工作人员说:在外交部,王毅一直很有名,比较引人注目,这是因为他在外交部里是年轻干部,形象好,分担的工作也不少。

  大器早成

  “一些出色的外交官,既可以认真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又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风采,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王嵎生说。

  在他看来,王毅在外交中,特别是在几轮的六方会谈中,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外交风格。王嵎生说:“王毅是很精明能干的外交部高级领导,处理朝核问题,从原则到分寸,从政治到策略,都掌握得非常好,在国内外受到很好的评价。”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金熙德研究员告诉记者,王毅在外交部日本处工作时,看问题就非常敏锐,在外交部属于那种早期就崭露头角的人,而非大器晚成。(来源:《信息时报》)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新浪搜索不一样的联盟 点点通个性天气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