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属于自己”——访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弗雷德·埃克哈德(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16:30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在联合国工作了两年多,记者经常要跟秘书长安南的发言人弗雷德·埃克哈德打交道。埃克哈德平易近人,深受记者们的欢迎。不久前,他以身体劳累为由提出辞职。辞呈已得到批准,但应安南的要求,他将坚持到6月底再离任。 记者最近先后两次采访埃克哈德。在采访中,记者意外地成为埃克哈德的“传话人”,因为这位安南器重的发言人有意到中国的浙江大学执教。 喜欢激励和挑战 埃克哈德称自己是一个喜欢激励和挑战的人,而发言人的工作挑战性很强,因此当安南请他担任发言人时,他感到非常荣幸和兴奋。这也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达到了顶峰。 埃克哈德1942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1965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获哲学和英语学士学位。随后,他赴刚果大学从事了两年非洲研究工作。埃克哈德还先后在《非洲报道》、《世界新闻评论》和美国联合国协会工作。1985年,他成为联合国的一名职员。 1992年,埃克哈德开始在联合国崭露头角,出任联合国与欧盟方面的联合新闻发言人。1993年起,他开始担任加利秘书长的助理发言人,负责有关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新闻发布工作。从那时起,埃克哈德与主管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安南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1995年,埃克哈德调往维和部任首席联络官,直接在安南的手下工作。 埃克哈德说,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维和行动遭遇了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对于负责维和新闻发布的他来说也是考验。他在担任加利的助理新闻发言人时表现出色,引起了安南的注意。 谈到与各国记者保持良好关系的诀窍,埃克哈德说,那就是对记者的尊重和耐心。 埃克哈德与驻联合国的各国记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作深受记者们的好评。当记者们听说他要离任后,都表示惋惜。在联合国工作多年的合众国际社驻联合国首席记者比尔·莱利说,埃克哈德非常专业,回答问题不偏不倚,但又容易让人接近,是他见过的最棒的发言人之一。 不管面对多么难缠的记者、多么尖锐的提问,埃克哈德总能保持冷静、沉着应对,既不与记者争执,也从不让记者难堪。为此,记者们给他起了个“镇定自若先生”的雅号。 更难得的是,埃克哈德还注意倾听记者们的批评。在他担任安南发言人一年后,埃克哈德在记者中搞过一次民意测验,让他们给发言人办公室的工作打分并提出改进建议。据记者们说,这样的民意调查在联合国前所未有。 此外,埃克哈德与记者们的联系始终保持畅通,记者们有疑问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找到他。一次,记者因为急事在深夜打电话给他,他非常耐心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发言人“如同模特儿” 对于发言人所扮演的角色,埃克哈德说,安南曾用模特儿对发言人的工作做过形象的比喻。 一次,安南问埃克哈德:“你知道模特儿为什么都很瘦吗?”埃克哈德答不上来。安南当时解释说,模特儿的主要作用“如同衣架”,要突出的是他们穿的衣服。埃克哈德由此联想到发言人的作用。他说,发言人的个性犹如模特儿的身体,个性太突出容易模糊他所要传递的信息。因此,发言人需要压制个性,以便向受众传递清楚的信息。 埃克哈德认为,发言人一项最基本的纪律就是克制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为他代表的组织和个人说话。 “当面对记者说话的时候,我代表的是安南,”埃克哈德说,“我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话必须反映安南的想法。这是发言人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最难做到。” 他还强调说,发言人的语言必须准确,要经得起媒体追根究底的推敲。遇到拿不准的问题,一定要如实回答“不知道”,并在对问题核实后再给记者答复。否则,很可能对发言人本人和联合国的声誉产生严重影响。 工作中的兴奋与尴尬 埃克哈德经常陪同安南到世界各地访问,迄今为止已到过85个国家。 这些访问中,有些是肩负特殊使命的斡旋。1998年2月,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陷入僵局。当时,安南大胆决定前往巴格达斡旋。经过数天的艰难谈判,伊政府终于同意向核查人员开放萨达姆总统府。埃克哈德说,当时他向守候多时的记者宣布:“Wehaveadeal(我们达成了协议)。”这句话立刻传遍全世界,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当他随安南返回纽约经停约旦时,到机场迎接他们的约旦王储阿卜杜拉见到他第一句话就是:“哦,这就是中东地区最著名的那张脸!” 发言人的工作令人兴奋,但有时也让人陷入尴尬。一年前,有报道说,1994年卢旺达和布隆迪两国总统乘坐的飞机失事后,飞机的黑匣子被辗转交给了联合国。报道还指责联合国管理不善,对黑匣子迟迟不进行解读。埃克哈德在看到这一报道后,立即给联合国维和部等部门打电话询问,但没有人知道联合国有这样一个黑匣子。稍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及黑匣子一事,他当时以开玩笑的口气反问道:“黑匣子在哪呀?在这屋子里吗?”可是没过两天,他就接到联合国维和部的一个电话,告知在维和部文件柜内发现一个黑匣子。埃克哈德不得不在第二天的吹风会上向记者道歉,声明不是有意误导媒体。 埃克哈德说,尽管最后专家证明那个黑匣子不是1994年空难留下的,但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联合国声誉“一直悬在空中”。“黑匣子事件”是他发言人生涯中最尴尬的遭遇。 生活“不属于自己” 谈到他的个人爱好,埃克哈德笑了:“你可能想象不出发言人的工作有多忙。” 在安南1997年请他当发言人时,埃克哈德就预料到,今后数年的生活将“不再属于自己”。作为安南的发言人,埃克哈德每天需要对发生在世界不同时区的大事作出反应。他的手机不分昼夜,随时都会响起。 “除了工作,我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连看电影都没有空,更别提打高尔夫球或网球了。”他这样感叹。 工作之余,埃克哈德最大的享受是和妻子一起找家酒吧,安静地喝上一杯啤酒,让紧张劳累的身体得到放松。偶尔碰上清闲的周末,他和妻子也会驱车前往纽约附近的长岛,找一处海滩散散步。 埃克哈德去年12月再婚,妻子是《联合国年鉴》的编辑。埃克哈德说,他一年半前就在法国北部一个渔村买了房子,在中国教完书之后,他和妻子将到那里定居,那是他们的“小天堂”。 ·杨志望·(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注:本文作者系新华社联合国分社记者) : 记者手记:为埃克哈德当“信使” 对埃克哈德的第一次采访是在他的辞呈刚被安南接受后进行,采访的焦点是他辞职一事。谈话间,埃克哈德提及他计划离任后去中国南方的一所大学教书。记者最初有些不相信,开玩笑地问他是哪所大学。埃克哈德立即叫他的助手找出安南2002年10月去中国访问的档案,并在那份档案中找到了安南曾访问过的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埃克哈德到过的唯一一所中国高等学府。他说,浙江大学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所大学”。当时,陪同访问的中国外交部官员陈伟雄建议他退休后到那里教书。两年来,埃克哈德一直将这个建议牢记在心。 记者后来把他的这个愿望写进新闻稿件,引起了中国国内媒体的兴趣,也传到了浙江大学,浙大向埃克哈德发出了欢迎信。 几天前,记者再次采访埃克哈德,聊了近一个小时。他告诉记者,他可能于明年初前往浙江大学,并对中国之行充满了憧憬。他说,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变化最快、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之一,在杭州这样的城市居住,将可亲身感受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如何保持和谐。 埃克哈德还希望在杭州期间能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些研究,他大学时曾接触过中国历史和文化,对孔子的哲学思想颇感兴趣。 埃克哈德的辞呈已得到批准,但应安南的要求,他将坚持到今年6月底再离任。他对记者说,辞职主要是因为发言人工作太紧张劳累,想退休享受一下个人生活了。 (紫/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