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桑施奈德:德国人探求真相反省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5:07 中国青年报

  前不久,记者如约到桑施奈德教授的办公室。作为研究中国问题的德国学者,桑施奈德说,他理解中国人感情上的愤怒,但有些事情仅仅靠谴责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坐到谈判桌前。他想对中国年轻人说,民族自豪感很重要,但不要过分使用,更不要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关注中国问题多年,有什么特殊机遇让您对中国产生兴趣吗

  桑施奈德(以下简称桑):我从1980年开始学习、研究中国,到现在已经25年。在大学读书时我选了中国政治专业。当时,学校有一位教授非常优秀,是当时德国政治学领域研究中国的为数不多的学者之一。1982年我获得奖学金,去台湾拿了我的博士学位。我研究的方向是中国军队的政治角色和“文化大革命”。

  记:您对目前的中日关系怎么看?

  桑:我没专门研究过日本,我不懂日语,我全部精力都放在中国问题的研究上。不过,我的第一印象是,大多数日本人对中国很感兴趣。日本公司和欧洲公司一样,对中国市场兴趣非常大。但从日本人的角度看,中国的崛起也是有争议的。这也可以理解,大多数欧洲国家也有所担忧。

  记:今年是二战胜利60周年,今年4月份中国发生针对日本的游行。您有所耳闻吧?

  桑:我当然听说过。中国的游行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话题。从表面看,这是因为日本历史教科书等问题惹怒了中国人。但深入看就会发现,这是中日两国战略竞争的表现。日本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需要中国点头,中国当然不会这样做,这个问题又与如何对待历史,尤其是二战历史纠缠在一起。

  记:日本对待历史问题和德国不同,为什么?

  桑:就历史问题,德国有过很多辩论,但日本不愿谈论历史问题,或许和亚洲人对辩论的态度有关。我个人的解释是,德国就历史问题进行了30年左右颇具争议性的辩论,这是因为二战后纳粹政府倒台,政府由新班子组成。当然,也有少数纳粹政府成员在1949年成立的新政府任职,但他们当中有的人因为过去的行为曝光后被开除,剩下的人则转变为民主派。而在日本情况就不同了,美国保留了天皇,把他作为连接日本的过去和未来的人,结果是想批评日本二战期间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异常困难,因为这会直接和天皇联系起来,显然日本人不会这么做。

  靖国神社很特殊,我知道它是日本价值体系的象征,里面供奉着二战时期战犯的牌位,这对中国来说当然是个挑战,但它仅仅是一种象征。然而,这种象征性不可忽视。

  记:日本应该怎么做?

  桑:日本应该、也有必要像德国一样就历史问题展开公开的辩论。需要说明的是,德国的辩论不是为了外交,而是二战后出生的一代质问他们的父母,二战时究竟发生了什么?1933年到1945年你们干了些什么?你们当时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迫使父母就历史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对许多人来说,那是非常痛苦的。那些辩论颇具象征性,不是为外交服务,也不是为经济服务。

  记:德国新一代从哪里学到二战历史?

  桑:他们从学校、书刊学到二战的历史,知道了集中营,知道了大屠杀,于是他们组织起来进行讨论,探求真相。这不是政治运动,而是自发形成的。他们就过去的事情辩论,提问题,寻求答案,然后提更多的问题,同时有许多相关书籍出版,这个过程很复杂。现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外交部长菲舍尔就是那一代人。

  记:盟国的压力是不是迫使德国反省历史的原因之一?

  桑: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联邦德国把重点放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上,还要忙于和民主德国竞争,要不然,关于历史问题的辩论还会更早。我们首先是官方反省历史,然后才有了更为激烈的社会运动和公开辩论。二战后联邦德国虽然属于西方阵营,但政府也执行东方政策,和苏联、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交往,如果不是这样,两德也不会顺利统一。

  日本就完全不同了,冷战结束,它和美国关系一直非常紧密。现在,东亚的最大问题是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这对日本、韩国、美国都是挑战。各国都在就此辩论,美国人把中国当成年轻的美国,当时的英国全力防止美国的崛起。所以,未来20年国际社会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对待中国的和平崛起。

  记:如果请您就对日本的态度向中国年轻人做一次演讲,您会说什么?

  桑:民族自豪感是重要的,但不要过分,不要非黑即白地看问题。不要谴责,而是要对话。当然,两三年的对话不可能解决问题,或者需要10年,但重要的是开始谈判,一切问题都要在谈判桌上解决。德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有句口号,叫“一边做生意,一边交换意见”。现在中国和日本经济关系密切,也应该多交流。我想中日会坐到谈判桌前的,这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欧洲的经验。

  作者:本报记者 王冲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