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挑战杯”让评委深受“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9:30 东方网-劳动报

  “今年是最难评的一届,大学生参赛作品大多贴近时代脉搏,但苦于评奖比例有限。不过另一方面,评奖困难也折射出大学生作品科技创新含量越来越高。”———第九届“挑战杯”评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新贵

  本报讯(记者张贤贞)第九届“挑战杯”昨天顺利闭幕,复旦大学成功夺杯。在评价本届比赛时,评委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新贵教授表示,今年是最难评的一届。“参
赛学生拿出了许多高水平的作品,但特等奖的比例只有那么一点,‘挑战杯’也在挑战评委的眼光!”

  何院士表示,经过几天的“明察暗访”,他对参与本届“挑战杯”终审评选的作品已经心中有数。令人可喜的是,学生们并非脱离实际地搞科研,而是聚焦现实情况进行了具有独创性的攻关。在本届“挑战杯”的参赛作品中就有许多贴近时代“脉搏”的项目,比如,上海交大打击恐怖主义的反恐单兵电子设备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同学所设计的两足智能机器人也为矿难排险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方式。

  “看看有很多项目都挺不错,但奖项只有这么一点,真是让人左右为难。”何院士说,在他当评委的经历中,这届“挑战杯”的特等奖最难评。因为进入第九届“挑战杯”终审决赛角逐的科技发明制作A类作品一共有257件,B类作品一共有158件,而最终的获奖数量是按照作品总数的比例来计算,即3%的特等奖、8%的一等奖、24%的二等奖以及65%的三等奖。

  虽然奖项有点“摆不平”,不过,何院士却对能面对这道难题感到非常欣喜,“在如此困难的背后,也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创新作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且他们也意识到了科学研究更多地需要独创与团队相结合的方式。我非常希望,今后这样的难题会越来越多。”

  相关链接

  经过激烈的角逐,入围第九届“挑战杯”决赛阶段的701件作品昨天终于分出胜负。复旦大学马邁娜等人的《对禁毒教育与宣传及吸毒者感觉寻求状况的研究》等22个项目获特等奖,复旦大学赵强等人的《世界上最小的电源———纳米电池》等90个项目获一等奖,复旦大学也以总分420分捧得“挑战杯”。

  此外,淡江大学获得台湾地区优胜杯,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港澳地区优胜杯。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获特别贡献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