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环球时报:一个词怎能看透中美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10:27 环球时报

  傅梦孜

  我们为何总是对美国人的新词一拥而上

  “Stakeholder(共同经营者、利害共担者)”在英文中只是一个用于经济领域的单词,指“享有股份或利润的人”。近两个月来,这个词出现在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题为《中国向
何处去———从成员到责任?》演说中后,似乎突然有了国际政治含义,中国学者也在很多场合开始讨论这个词了。

  现在的感觉和当年克林顿政府出台“接触”一词时是一样,都觉得很新奇。当年,北京的思想库多次开会讨论“接触”,并认定该词是克林顿时代对华战略的代名词。但不久,美国国内认定“接触”并不能确保中国按美国期望的方向前进。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对中国的定位和对华政策的表述便五花八门了。先是兰德公司提出“接触+遏制”,小布什上台前曾把中国定位成“战略竞争对手”,哈斯后来提出“融合”战略。最近的新词更是纷至沓来,如“两面下注、对冲、风险管理”、“带保险的接触”、“利益相关者、利害共承者”等。概括的词语越来越多,意义也越来越玄乎。而这些新词一旦出笼,不少人总要一拥而上,在研讨会中争论的有之,撰文解词释义的同样不少。

  中国之于美国与美国之于中国正变得同等重要

  鲍威尔曾说过:中美关系过于复杂,难以用一个词来表述。但是,中国学者仍在意美国如何看中国,即准确定位与评估中国;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也对涉及中国的专有用词格外执着,近乎痴迷。在这个怪圈里,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一种了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中,似乎没有一个怪怪的字词就无法把准中美关系的脉搏。

  在世界上大约200个国家可以组合成数以万计的双边关系中,这种现象实属罕见。其实,对于新出的“stakeholder”,连美国学者自己都承认,在国际体系中,这个词可用于日、俄、欧盟还有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并无专门针对中国的特殊意义。而有关国家的学者也没有对一个特定的词显示出如此特殊的兴趣。这实际上表明,在思维趋向上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美国的影响,而中国影响着美国,这方面也可能成为一个重要但却被忽略的侧面。

  对于当前涉及中美关系的诸多问题,答案是相对清晰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我们知道,美国人也是知道的。中国对于美国意味着什么?灰色性定位的答案不少,如中国对于美国是“非敌非友”、“介于敌友之间”、“当成敌人就是敌人或当成朋友就是朋友”等角色。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美国人是清楚的,我们也应该多少清楚,就是“两手策略”,即“合作与防范”或者是“融合与牵制”,或是两手同步加强,或者侧重点不同,最终如何决定取决于现实需要。

  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其所及领域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种态势加强了中美的相互依赖,也促使两国相互影响的同步扩大。仅仅几年前,“中国需要美国大于美国需要中国”还不时充斥于耳,但时代已变,这种“一头沉”的状况也在变,中国持续发展积聚的能量与影响日益清晰地表现出来。美国同样也需要中国,在外交和安全领域的许多问题,美国都需要中国发挥协调者作用。在经济领域,中美更可谓是一对“连体婴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换句话说,当前,中国之于美国与美国之于中国正变得同等重要。而过去二十多年,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快于美国,但中美经济规模几乎同步扩大的态势(中国扩大了8倍,美国扩大了近6倍),也表明中国的发展没有导致美国的衰落,不是一种此起彼伏的态势,更说明中美共赢局面在实质性地形成。

  美国作为强势国家,相对拥有话语权的优势。但中国在发展,塑造中美关系的能量也在加强。中国学者或许应该需要进行深度的思维调适了。对于中国、对于中美关系的定义,我们何须执着于美国人单方面创造的一个词呢?我想,只有当中国的学者享有一定的定义而非复制或解释双边关系的话语权之后,中美关系的成熟至少在心理上才可能真正说得过去。

  独家声明:《环球时报》独家供新浪网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美国总统布什访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