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旁征博引鉴往知今 胡锦涛精彩演讲倾倒耶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06:54 荆楚网-楚天金报

  荆楚网(楚天金报) 据新华社电 美东时间21日,正在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发表了演讲,从中华文明历史流变和现实发展的角度,谈论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前进方向,以帮助美国人民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在耶鲁发表演讲后,胡锦涛结束此次访美之旅。

  四个“历来注重”精述中华文明

  胡锦涛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他以四个“历来注重”精确概括了中华文明:

  第一,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中国早在千百年前就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如今中国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第二,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他说,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发愤图强、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三,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今天中国构建

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特别强调:“中国人民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使命。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会得到中国人民真诚的欢迎和拥护。一切有损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举动,都会遭到中国人民强烈的反对和抗争。”

  第四,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胡锦涛说,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现在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所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文明多样性推动社会进步

  胡锦涛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演讲结束时,会场内全体人员起立,对胡锦涛的精彩演讲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真情告白:如时光倒流,愿做耶鲁学子

  演讲开场白中,胡锦涛热情赞美了耶鲁这所历史悠久、美丽而充满书香气息的世界一流大学。他说,看到校园里莘莘学子青春洋溢的面庞,让他回想起40年前自己在北京清华大学度过的美好时光。他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几十年,我真希望成为你们中的一员。”胡主席还特别提到,美国民族英雄、耶鲁校友内森·黑尔的一句名言: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深深感染了我和许多中国人”。旁征博引:

  引古训名言,说上下五千年

  此次演讲中,胡锦涛在畅谈五千年中华文明时旁征博引,大量引述了中国古训和传世名言。他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古训,强调今天中国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描写中国人民在过去和现在展现出的进取精神。胡主席还提到,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他说,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真诚愿意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最后,他又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一语,衷心希望中美两国青年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妙语连珠:

  老朋友提问,可别手下留情

  胡锦涛主席30分钟的精彩演讲结束后,

墨西哥前总统、耶鲁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塞迪略代表提交问题的学生向胡主席发问。塞迪略说,书面形式收到的提问多达78条,如果一一提问时间显然来不及。胡主席风趣地说:“如果问题多的话我就不走了。”全场顿时笑声一片。

  塞迪略在提出第二个问题时说,尽管胡主席把他当作朋友,他感到非常荣幸,但他还是要提出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胡主席在答问前说,他也希望塞迪略先生在提问时不要手下留情,此话又引来全场的掌声和笑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