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法国:不能承受改革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14:22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尽管法国新劳工法所引起的争议以政府的妥协而告一段落,但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矛盾和问题,远远未得到解决

  本刊记者/刘婉媛

  4月10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一脸沉重地出现在电视上,宣布政府将颁布新的劳动措施,取代备受争议的“首次雇佣合同”,以平息民众对这项新劳工法的不满。

  今年3月以来,首次雇佣合同所引起的抗议示威活动以巴黎索邦大学为中心,不断向全国蔓延。继3月28日“黑色星期二”的抗议高潮之后,在4月3日这一天,示威活动又进入“第二个黑色星期二”——300多万的学生、工人以及各界群众进行罢课、罢工,并再次走上了街头。法国的一些报纸被迫停刊,电视台、电台只播放有限的节目;巴黎的交通一度中断;著名的艾菲尔铁塔一周内两次被迫关闭,满脸迷惑的外国游客站在铁塔的入口外束手无策……

  民众呼声埋藏新劳工法

  法国政府在3月初颁布了首次雇佣合同法案,规定法国2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在与26岁以下青年人签订雇用合同后的最初两年内,可以随意将其解雇,而无需说明原因。德维尔潘政府试图通过这种“雇佣容易,辞退也容易”的举措,鼓励雇主大胆地雇用年轻人,以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尤其是缓解法国严峻的青年人就业形势。

  然而,德维尔潘的“好意”并没有得到法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同。在公众的压力下,该法案被递交到国家最高裁决机构——法国宪法委员会进行裁决。3月30日,宪法委员会裁定首次雇佣合同合法,但仍然未能平息民众的火爆情绪。

  皮球最终被踢到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脚下。4月1日,希拉克正式签署了首次雇佣合同法,但他同时承诺,在对该法“进行两处重要的修改之前,不会让它得以实施”。

  民意调查显示,68%的法国民众希望终止这项新劳工法。工会和学生组织领导则坚称要“战斗到底”,直至政府最终废止该法。民众不依不饶的立场,最终迫使法国政府彻底妥协。

  在宣布以新劳动措施取代首次雇佣合同时,希拉克措辞谨慎,避免使用“废止”“收回”这样的字眼,试图为政府挽回一些颜面。

  德维尔潘遭遇滑铁卢

  去年5月,希拉克总统改组内阁时,将具有诗人气质和翩翩风度的外长德维尔潘提拔为政府总理。德维尔潘在法国政坛享有极高人气,一直被视为2007年法国总统选举的大热门。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德维尔潘将第一把火对准了法国社会矛盾的焦点——教育和失业问题。他在未广泛征求各界意见之前,就匆忙推出首次雇佣合同法案,结果是引火烧身。

  德维尔潘曾经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政府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无论遭遇多大的压力,这个政府都不应该退缩。在首次雇佣合同问题上,德维尔潘似乎秉承这种信念,一直不愿意向示威群众妥协,从而招来“顽固不化,骄扬跋扈”的批评。他在当前的支持率已经跌至28%,对比今年1月急剧下跌了20个百分点。

  在抗议活动中,示威群众高呼要求德维尔潘立即下台的口号,而德维尔潘则坚称不会辞职,“总统委托我领导这场战役,与失业问题作斗争,我将一直战斗到底。”

  然而,使德维尔潘更为被动的是,他的恩师——希拉克总统在民众的压力下,至少在言论上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力挺他的地位。

  3月中旬,德维尔潘在自己的官邸中摆了圆桌,召集工会和学生领导进行对话,但这场对话不欢而散。在那以后,希拉克总统把与工会和学生谈判的权力交给内政部长萨尔科齐。

  众所周知,萨氏也是法国下任总统人选之一。过去,他在德维尔潘的光芒中稍显逊色,而此次的新劳工法引发的危机,正好给足萨尔科齐表现的机会。民调显示,萨尔科齐的支持率在这场危机中得到了提高。

  新劳工法危机不仅动摇了德维尔潘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国执政中右联盟,而左翼政党则从中得利。当前,在野的法国社会党领导人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表现被法国媒体津津乐道,其中,社会党新星、美女政客罗雅尔的表现最为抢眼。

  法国到底怎么了

  对于有着革命情结和情绪化天性的法国人而言,游行示威是让政府倾听民众声音的最好方式。在法国,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决定就是民众抗议的结果,久而久之,法国人便习惯于用罢工罢课的手段,迫使政府就范。

  尽管游行示威活动在法国司空见惯,但此次新劳工法引发的抗议示威潮不同寻常,它是法国国内矛盾激化的一个表现,其根源在于法国积重难返的经济问题。

  步入70年代之后,欧洲老牌工业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经济呈现颓势,而庞大的社会保障制度给国家造成沉重负担,严重拖住了经济的后腿。在那以后,英国、西班牙等国相继进行痛苦的改革,终于走出了经济衰落的阴影。而在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由于改革遭遇巨大压力,至今经济仍然徘徊在低迷之中。

  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套福利制度让国家负担沉重-法国和德国面临着几乎是相同的问题。然而,改革在法国国内所面临的阻力,似乎要比德国大得多。

  当前,德国的执政联盟正在商议出台一项新的劳工法案,其内容类似于法国的首次雇佣合同,即雇主可以更容易地雇佣和辞退年轻人,而德国版的一些条款甚至比法国版的更为苛刻。但是,这项法案并没有像在法国一样引起没完没了的争拗。“德国人在议会里理性地讨论,而法国人则激动地上街。”德国《明镜周刊》这样写道。

  在2005年,法德两国为了振兴经济,出台政策允许雇主延长工作时间。这一政策在德国很快得以实施,而在法国,有30万人上街游行示威,反对延长一周35小时的工作时间,捍卫“法国的传统生活方式”。

  经济模式和社会福利制度急需改革,而民众习惯于过去安逸的生活,不愿意承受改革所带来的阵痛;执政阶层一旦推出大胆的改革措施,便要承受千夫所指乃至政权不保的后果—这样一来,“改革”在法国只好停留在纸上谈兵。

  长期积累的“富贵病”以及在改革路程中的迟缓步态,已经影响到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去年5月,出于发泄对政府在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不满,以及担心欧盟扩大会对法国造成冲击,法国人民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欧盟宪法,使得该宪法濒临夭折。这一事件不仅让希拉克总统面目无光,导致拉法兰总理下台,也让法国在欧盟中的领头羊地位在一夜之间一落千丈。

  而在欧盟的农业政策上,希拉克总统在面临欧盟内部越来越强烈的改革呼声之时,却要屈从于国内的压力,在法国的农业补贴问题上锱珠必较,而被批评为缺乏大国风范和欧洲的妥协精神。

  近两年来,法国政治和经济几乎没有传出什么利好消息。而“衣衫褴褛的法国”“破产的法国”“担惊受怕的法国”等带着令人沮丧的标题的出版物却成为了畅销书。法国的精英阶层已经深刻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然而,广大的法国民众仍然害怕改革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太多改变,害怕不能在结束一周35小时的工作后悠闲地喝咖啡。因此,在改革的路途上,法国依然踟蹰不前。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