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日本外务省要求外交官警惕女间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0:52 环球时报

  日本外务省10日公开了一份《谍报工作对应强化对策》(下简称“对策”),意在从意识、制度、硬件上强化对外交官的反间谍教育。日本外务省如此系统地发布反间谍对策还属首次,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而“一定要警惕那些向你表示友好的异性”这条规定立刻让日本媒体想到了被大肆炒作的“外交官上海自杀事件”。

  全方位教育反间谍

  《对策》强化了对外交官的反间谍培训,受训人数从去年的420人增加到了今年的1200人。以前,这样的培训都是为那些马上到海外赴任的外交官准备的,从今年起,外务省决定在内部定期举行相应的教育培训以提高人员的反间谍意识。

  《对策》指出,首相和外相出访下榻的宾馆的服务员都可能是间谍人员,因此要提高警惕,“即使房间锁上了,也不能将资料文件长时间放在房内”,“房间内的保险箱也不一定安全”。外务省还将加大反窃听工作的力度,对有泄密风险的行为也将严格管理,如将手机带入外交人员办公室等。从本财年开始,外务省每年将对外相办公室、外务省高级官员办公室及海外使领馆馆舍进行数次检查,以确保不被窃听。

  在制度方面,《对策》明确规定,当外务省的官员遇到间谍后,为了不让个人陷入困境和避免事态恶化,必须通过多个途径向上司报告,做到信息共有,以组织和集团的方式开展反间谍。为了避免发生由于怕受处分而隐瞒事实的情况,外务省规定在人事制度上,对于那些能够及时真实报告的官员予以照顾。外务省对此作了两点具体说明:第一是没有泄密的不予追究,第二是即使泄了密,及时、准确地报告而防止秘密进一步泄漏的将予以照顾。

  在反间谍硬件方面,为了便于外务省官员在反间谍活动中报告,专门在外务省设立了专线电话。同时考虑到驻外使领馆在所驻国招聘的职员有可能是间谍人员,规定不能让这些人靠近涉及机密情报的部门,要彻底贯彻“单设机要室”的原则。

  “上海事件”是导火索

  日本媒体认为,这是去年发生的所谓的“上海总领事馆职员自杀事件”后日本外务省反间谍措施的一个系统总结。教材中新加入了“一定要警惕那些向你表示友好的异性”,因为“温柔陷阱”是女间谍经常用的一种手段, 这一条很明显是针对所谓的“上海事件”的。

  所谓的“上海事件”最早是在2005年12月底《周刊文春》上报道的,日本国内的舆论开始都集中对中国进行了攻击,但是随着事态不断被披露,外务省成了日本媒体的众矢之的。自杀事件发生在2004年5月,为什么到了2005年底才被披露?而且小泉首相也公开表明自己没有接到相关的报告,甚至连当时的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外相川口顺子都不知情,舆论普遍批评外务省故意隐瞒了实情。

  百姓对外务省不满意

  日本外务省在日本政府中可以说是名声最不好的一个,在一项对于外务省的评价的民意调查中,只有6.3%的人认为日本外务省做得不错。而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外务省丑闻更是雪上加霜。今年4月,曾驻立陶宛的日本外交官被指通过非法手段、以5万日元向未成年少女 “买春”的消息曝光,震惊日本。如果走进日本各大书店,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很多关于日本外务省的书籍,而这些书籍大部分都是以揭露和批评外务省为主题的。比如去年出版的前日本驻俄罗斯大使馆三秘、国际情报课主任分析官佐藤优的《国家的圈套》,将外务省权力斗争的过程公之于众。2003年出版的《再见了,外务省》认为日本外务省是一个完全腐化的、空心化的官僚机构,必须彻底改造才能使其重获新生。2000年出版的前外交官小池政行的《舞动的日本大使馆》一书揭露了日本外务省官员挪用外交机密费用与政治家进行交易等丑闻,引起了日本国民的强烈不满。

  虽然进入日本外务省的大部分都是日本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但是日本的民意调查显示,48.3%的日本人认为外务省是一个“无能的集体”。一些在日本外务省工作的年轻朋友告诉记者,现在年轻外交官辞职的事情不断发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些都说明了日本外务省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张 云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