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制造业竞争的新潮流(大千絮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1:47 人民网-人民日报

  生气勃勃的新兴经济体以其低成本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表现出惊人的竞争力,也促使发达国家制造业者竞相把工厂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不过,这股产业转移的潮流既没有将这些发达国家带入后工业社会,也没有使其制造业陷于萎缩。这些始自“襁褓”即经受了竞争洗礼的“老兵”,较快地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重新找到自己的优势位置。英国《金融时报》12月12日的报道说,很多西方工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津津乐道于他们的企业如何在高成本国家卓有成效地运营的同时,他们在低成本国家的工厂也同样获得可观的利润。该
报道说,采取混合模式,西方制造业再次在竞争中尝到了甜头。

  所谓混合模式大致上有两种:一、在产品多样化的工业集团,他们的生产跨低成本和高成本国家进行,把开在低成本国家工厂生产的半成品运往设在发达地区的工厂,加工成高精成品。据计算,这样做成本一般可以节省30%—50%。这样的做法现在越来越普遍了。二、对单一企业而言,他们在国内工厂生产高价格的高端产品,满足高收入地区的市场需要,而在发展中国家生产价格较低廉的低端产品,主要供应当地市场。这样的企业通常由母公司在高成本国家,在技术和设计上对设在其他地区的子公司加以指导。不过,设计思想则有逆潮回流的时候,远在印度或巴西子公司的工程师的灵感,可能正是某项核心技术的源泉。

  低成本地区的制造业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全球资本的劳动力套利。将生产迁至低成本地区是一些企业已经做了,或者更多企业认真考虑过要做的事情。但市场并不总是倾向于“向下竞争”,技术优势、高水准的管理、生产和市场的布局能力、价格昂贵但品质上乘物有所值,在根本上仍是竞争中铁的逻辑。比如一家德国公司在中国上海的工厂,他们的产品销路多少受到当地低价格低成色同类产品的影响。但该公司财务主管说,这种竞争很多时候都能碰到,然而总是有买家愿意付高价格购买品质相对优良的产品。因此,总体上,他们的所得大于所失。

  老牌企业凭借已有的这些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金融时报》说,今年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4将出自西欧、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工业发展也比较显著,所占份额为9%,而10年前则是4%。世界制造业的竞争既然并不绝对围绕着价格而开展,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一块足够大的蛋糕,从而给低成本和高成本生产者双方都留下了很大的分享空间。从1990—2005年,全球制造业增长了47%,超过了同期世界GDP42%的增长水平。虽然2001年一度衰退,但全球制造业从2002年起再次恢复活力,以每年3.6%的速度增长。不仅新兴经济体工业表现了更强劲的增长,富裕国家工业的增长也开始转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均活跃起来,高成本国家工业企业发现保持甚至扩大本地投资,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想法。这一点从钢铁生产领域中低成本生产者对高端钢铁企业不惜重金的踊跃收购上,可见一斑。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位制造业专家说,更多的制造业者意识到,把一切都搬到劳动力等成本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去并不是一服万灵药。世界成功企业正学习嫁接两个市场,因为把高成本和低成本两个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赢得最大利益。

李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