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保险教父想当传媒大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09:48 环球人物 | |||||||||
莫里斯·格林伯格曾执掌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近40年,如今年逾八旬,雄心不减当年。 最近,《纽约时报》刊登消息说,有投资者正在悄悄地与一些投资银行家和律师接触,准备并购拥有《洛杉矶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的美国论坛报业集团,甚至还有意购买《波士顿环球邮报》和出版《华尔街日报》的道琼斯公司。
此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好奇:受网络和电视冲击,近些年来美国平面媒体销量一路下滑,有的报纸甚至亏本,在投资者对这一领域开始“收口”的时候,是谁竟有如此的手笔,愿冒此险? 此人就是美国国际集团前总裁、现任美国史带投资公司总裁的莫里斯·格林伯格。他笃定地说:“有一些报纸的品牌相当好,而其价值却被大大低估了。”事实上,在格林伯格的职业生涯里,“险中求胜”的投资举动不胜枚举,因为他是一个喜欢不按“常规”出牌的人。 耄耋之年仍做“空中飞人” 记者采访格林伯格是在下午5点。此时,纽约市中心的花园大道,正渐渐融入暮色之中。如流的下班人潮,拥挤在这个美国大银行、大公司最集中的地方。在399号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美国史带投资公司总裁格林伯格,依然精神矍铄地坐在写字台前。对他来说,一天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 格林伯格在美国金融界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曾任美国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长达38年之久,最后16年还兼任董事长。在美国保险业,人们尊称他为“教父”。他还担任过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和总统贸易政策委员会委员等要职,至于其它兼职则难计其数。 2005年,年届八旬的格林伯格辞去美国国际集团总裁职务后,并未在家安度晚年,而是回到曾经与他相伴40多年的史带公司,担任总裁。该公司是美国国际集团的前身,目前拥有200亿美元的资产。早在1960年,格林伯格就加入了这家金融管理服务企业。 格林伯格虽然其貌不扬,但属于那种第一次见面就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短小精悍,两眼炯炯有神,思维敏捷,谈吐简洁明快,完全不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只是对日常饮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健身会所进行肌肉强度练习,令他获得了一个“健身狂”的绰号。 尽管年事已高,但丝毫没有妨碍格林伯格的雄心壮志——这个耄耋老人仍在规划着史带公司的未来发展,过着“空中飞人”的生活,不断地前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地方考察洽谈。他告诉记者,史带公司今后要在投资方面做点事,也考虑到中国去投资。“我现在管理的史带公司和中国有很深的渊源。美国国际集团的创始人斯塔尔先生,1919年就在上海成立了这家公司,此后才有了美国国际集团。史带公司和上海的关系将比过去更加紧密,会在人寿保险、银行、医疗、航空等领域进行投资。” 格林伯格热心公益事业。最近,他主持的斯塔尔基金会出资300万美元,捐给设在纽约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用于中美青年之间的交流,培养下一代的“中国通”和“美国通”。此外,还资助该委员会成员深入美国内地和偏远小城镇,介绍中国情况和美中关系,使更多美国民众了解中国。 格林伯格从1975年后,多次到过中国。记者注意到,在格林伯格的办公室窗台上,摆放了好几张他与中国领导人的合影照片。他告诉记者,他与这些中国领导人的“友谊一直不断”,不久前访问中国时,还专门看望了其中已经退休的一位。 “发脾气”进入保险业 格林伯格出生于1925年,从小生活在纽约一个偏远的农场。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17岁时,他投身军营,并参加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退伍后进入纽约法学院学习,但毕业后从未当过律师。进入保险行业,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跟一次“发脾气”有关。 1952年,成家后的格林伯格急于找工作,以便养家糊口。一次,他到曼哈顿下城拜访一些法律界朋友,顺路经过一家保险公司时,就直接走进去见了一位人事经理。“那个时候,我还是火爆脾气。我不喜欢他的态度。于是,我冲进执行副总裁的办公室并告诉他,他的人事经理是个笨蛋。”就这样,格林伯格被留了下来,迈出了他在保险业的第一步。 格林伯格的人生转折点是在1960年。那一年,他被史带公司创办人斯塔尔看中并挖走,还被委以重任。格林伯格也没有让斯塔尔感到失望。他抛弃了传统的通过公司分支机构推销保险的办法,改为通过独立经纪人网络的销售方式。因为有分支机构就有固定员工,即使销售不好也要发薪水,而采用独立经纪人的办法就没有这一负担和风险。此外,他还开设了许多新的保险产品和业务,不仅扩大了公司的业务量,而且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格林伯格在史带公司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功。斯塔尔对他也更加赏识和倚重。1968年,斯塔尔去世,生前他指定格林伯格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担任史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在格林伯格接手领导后一年,史带公司以“美国国际集团”名称上市。当时的美国国际集团,资产规模并不算大,知名度也不是很高,市值只有3亿美元。但是到了2005年,美国国际集团的市值已飙升500多倍,最高时达1700亿美元左右,现有的保单总价为500亿美元,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而格林伯格也成为美国国际集团最大的个人股东之一。格林伯格创造了世界保险业历史上的一大传奇。 抢先发现危险和机遇 记者问格林伯格,他究竟用了什么“魔法”,把美国国际集团扩展得那么快、那么大。格林伯格的回答言简意赅 :“远见和创新。” 在格林伯格看来,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只要有新的东西出现,就会有新的危险存在;有的人把这些危险看成是问题和困难,但是对于保险业来说,这正是大有作为的机遇,因为有危险才需要保险。 格林伯格是一个善于并能抢先发现危险和机遇的人。比如,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正当美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时,格林伯格带领美国国际集团,在同行中首先推出了互联网黑客保险业务。当时,许多互联网公司自以为防护措施已经做得足够完备,不需要再花钱投保,对美国国际集团的这一保险品种不以为然,有的甚至嗤之以鼻。 但是,到了2003年底,随着雅虎、亚马逊等一些著名网站相继遭遇黑客攻击出现严重损失,美国国际集团的互联网黑客保险业务立刻走俏市场,成为美国许多互联网企业防范黑客的首选措施之一。这项业务给美国国际集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在日趋激烈的保险市场竞争中,格林伯格就是这样凭着敏锐的目光和远见,使美国国际集团不断推出劫机险、身份被窃险、海上油田险等全新保险品种,不断稳固行业领先者的地位。 “大喊大叫”的总裁父亲 “他前一分钟可能在谈论马来西亚的经营业务,下一分钟就会谈论公司的广告创意,再下一分钟就是与人力资源经理交流,一个问题也不落下。”谈及格林伯格,曾任美国国际集团运行总裁的马丁·沙利文说:“他的脑子每半个小时就会调整一次方向,或许更快。” 格林伯格是一个重视细节管理的企业家。对他来说,细节管理同发展战略一样重要,“必须考虑制定5年发展计划,但如果不考虑细节,5年计划就不会存在。”因为关注细节,所以对于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坏消息在内,格林伯格都非常在意,并要求下属及时上报。美国国际集团首席财务官霍华德·史密斯说:“如果是好消息,他们肯定会向他(格林伯格)报告。但是坏消息如果不报告,他们就没有第二次报告的机会了。有些事情应该告诉他而没有告诉他,他将会非常气愤、非常难受。” 格林伯格对工作十分狂热,每周工作时间都在80个小时以上。而且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格林伯格都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工作激情和状态。只要一见到员工,他总会大声地谈论员工的工作和成绩。然而,如果员工转移话题,说“我有私人问题请求你的帮助”,他就变得很耐心。很多员工都知道,“如果因为个人问题去找他,他一点都不会让人为难”。 格林伯格的4个儿子都有过在美国国际集团工作的经历,因此在他家里的饭桌上,保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在公司里,他对待儿子比对待其他员工更为苛刻。一位与格林伯格家人非常熟悉的前华尔街分析员说:“在美国国际集团,所有人都比格林伯格的儿子们更平等。”格林伯格最小的两个儿子,只在美国国际集团做了“蜻蜓点水”式的停留,就自奔前程去了;大儿子和二儿子在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后,也脱离格林伯格“掌控的轨道”,开始了自己的发展。 格林伯格曾考虑过把其中两个儿子培养成接班人。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华尔街普遍认为他的大儿子杰弗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接班人”。但是,当杰弗里对父亲的意见和观点表示附和时,常常会遭到格林伯格的严厉批评:“这是我听过的最愚蠢的话。”格林伯格总是希望能够听到有主见有创见的建议和思想,可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个要求。 1995年,杰弗里离开了美国国际集团。据称,杰弗里之所以离开,是因为无法忍受父亲“乖戾的性格和粗暴的管理作风”,无法忍受父亲“经常性的当众训斥”。然而,杰弗里的离去并没有改变任何事情。二儿子伊万升职后,同样也在外人面前经常遭到格林伯格的“咆哮”,直至离开。 美国《财富》周刊称,格林伯格是美国最令人畏惧的首席执行官之一,他“总是营造一种危机气氛,并且经常对人,尤其是对没有自信、看似软弱的人大喊大叫,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 2006年11月5日,作为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的发起人和首任主席,格林伯格又一次来到了上海。这个曾经“爱抢风头,常常勇当主角,不需要下属准备发言稿,随时随地与人探讨业务”的老人,面对媒体,有问必答。他不仅表达了他“希望能为中国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的愿望,而且宣称中国是一个让他感到“精神振奋、充满活力”的地方。身为美国“保险教父”的格林伯格,期待着中国成为他耄耋之年再展雄心的舞台。(记者 何洪泽 周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