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别了,白鲁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03:09  东方早报

  

别了,白鲁恂

  宋念申美国特约撰稿人

  白鲁恂这代亚洲专家曾应时而生,为美国这个新帝国量身打造了新一套亚洲知识谱系。他们眼中的东方虽然是新的,却依然充满‘缺陷’。

  上个月,美国著名的亚洲及中国问题学者、麻省理工大学教授白鲁恂(Lucian Pye)因肺病辞逝,享年八十有六。《纽约时报》在发表他的讣告时,将他与费正清相提并论。哀荣有加,概因白鲁恂和费正清一样,深刻塑造了美国的亚洲观。美国政府对于亚洲的政策取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费正清、白鲁恂他们那一代。

  和一般埋头故纸的汉学家不同,白鲁恂用自己的知识积极参与并影响着美国对亚洲的决策。但他又和一般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者不同,他的政治思考紧紧结合他对亚洲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特殊性”的理解。他不相信什么普遍的政治发展范式,而格外强调从传统文化在现实政治中的作用。可以说,白氏身上结合了西方看待亚洲的两套思路:具体到中国研究方面,即所谓“汉学”传统和“区域研究”传统。考察他的学术脉络,能清晰地看到西方亚洲观如何在这两个传统的转变过程中成型。

  我所说的转变,直接的起因,是战后亚洲民族自决运动的兴起,以及冷战的开始。二战前,亚洲不过是考古学、文献学或者人类学研究对象。值得认真对待的那个亚洲,只存在于历史之中。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降,传统“东方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亚非拉民族国家纷纷建立,过去被认为“落后”、“停滞”、“僵死”的殖民地,转眼间“复活”了。摆脱了历史魔咒的东方“木乃伊”,对西方控制世界的能力构成极大威胁。对它,西方需要用新的方法来理解并掌控。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以及双方对新兴国家和地区的争夺,也令美国迫切需要加强对“落后”地区的了解和研究。其最终目的,不言而喻,是为了让这些地区为美国所规范,接受西方的一整套经济、政治、文明理念,与苏联及新兴国家内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相对抗。

  上世纪50年代始,美国政府出于对冷战的需求,开始积极资助学术界进行跨学科的区域研究。毫不夸张地说,透过对地区研究协会、大学系科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推动了整个社会科学的重新分类。比较研究大兴其道,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视野向“第三世界”拓展,在几代人的时间内,积累起一大批区域研究成果,这背后都有国家利益在直接主导。

  白鲁恂的学术生涯,正和时代需求合拍。1956年,他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研究中心,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主力;此后又积极促成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协会(SSRC)成立了“比较政治委员会”。这两个机构在当时与中央情报局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受后者资助,社科研究协会的多个比较政治课题,都由他完成或参与完成。

  这些成果不但是美国政府决策的重要思想依据,也成为日后美国比较政治学科的奠基石。他是国务院、国家安全委员会、外交关系委员会等多个机构的座上宾,数次担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亚洲政策顾问。他主张美国对越南开战,同时也是美中乒乓外交和美中建交的推手之一。权力塑造知识、知识塑造权力,在他身上体现得极为充分。

  学术上,白鲁恂反对用简单的现实主义逻辑对比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而力主从文化、传统价值和心理等方面,理解亚洲的特质。他曾以心理学分析毛泽东的政治动机,晚年更从文化角度撰写《亚洲权力与政治》,概括总结了中、日、韩、越、缅等国的传统政治理念。当然他对文化因素的过分强调也招致很多批评,认为他把复杂的政治现象再度归结为一成不变的、停滞的传统。对中国,他最有名、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论断是:“中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佯装成国家的文明。”这句话既提醒世人不要以现代国家理论去框定中国,但也容易导致在中国传统国家性质的认识上倾向虚无。

  这也正体现了白鲁恂这代亚洲专家的局限。他们应运而生,为美国这个新帝国量身打造了新一套亚洲知识谱系。他们眼中的东方虽然是新的,却依然充满“缺陷”。“缺陷”根植于亚洲不变的“文化特征”,妨碍着它的“现代化”。这背后的逻辑仍是:西方的、美式的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唯一路径。

  今年,恰好是萨义德的《东方学》出版30周年;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陷入空前危机;越南困境在伊拉克重现,成了美国总统大选的辩论焦点。白鲁恂的逝世,是否也暗示着冷战时代知识霸权的命运?如果是,会不会有新的知识霸权形成?我们拭目以待。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