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遗愿:来生还要说相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0日08:06  南方日报

  

遗愿:来生还要说相声
遗愿:来生还要说相声

  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却让无数人惦念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舞台上有了他和姜昆,多少由衷的欢笑声久久盘桓在人们耳际。姜、李搭档的表演,段段活儿都充满着年轻人的激情澎湃,而李文华那张起皱的脸上,带着孩子般天真烂漫的笑。人们把“蔫包袱”这个名词专门送给他,这是他莫大的荣誉。这个貌不惊人的小老头,在“蔫”里藏着机灵,他慢慢悠悠、无精打采的谈吐、那副再普通不过的嗓子,总是出其不意地迸发出幽默火花。李文华是为相声而生就的“蔫”,也只有在奇异的相声艺术中,蔫蔫的李文华才能光芒四射。

  昨日凌晨1时09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文华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京病逝,享年82岁。消息传来,京津曲艺节一片惋惜哀痛之声,李文华的老搭档姜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以及“德云社”后辈,纷纷赶赴其家中吊唁。李文华的家属将在家守灵3日,而李文华生前所属的中国广播艺术团方面将成立治丧委员会,预计在5月15日举行追悼会。

  对于李文华的去世,曲艺界深感震惊。从今天开始,北京文艺台将推出李文华相声专题节目,以怀念和纪念这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将与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等媒体配合陆续推出纪念李文华的特别节目。

  见到老友后安详去世

  李文华1983年被确诊患喉癌,1985年实施了全喉切除手术,这段时间不仅是改革开放后“广播相声”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正是李文华和姜昆这对“老少对”,在中国相声界大红大紫的时期。摘去声带、“不能说话”对于一名正处于事业高峰期的相声演员的打击可说是致命的,李文华被迫离开了相声舞台。当姜昆得知这个消息时,难过得哭出了声。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退休曲艺编辑陈连升回忆,生性乐观的李文华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在北京无喉康复研究会医生的指导下,学会了用运气振动食管发声。仅过一年,李文华尽管声音低沉凝重,吐字缓慢艰难,但已经可以用食管发音与周围的人正常交流,还可以打电话。“那个时候,他又开始创作,不断地把一些适合广播的段子寄给我。我明白,这是坚强的他,丧失了重登舞台的希望以后,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继续用智慧和心血编织笑料,为听众献上欢笑。”

  另据姜昆透露,老人的健康状况从去年年底开始走下坡路,从北京医院转到了朝阳医院。去世之前一个月,李文华突然对姜昆说,想见唐杰忠、蔡兴林、常祥霖、陈连生4个老友。“我觉得叫他们晚点来,他会活得再久点,所以就一直拖到5天前。那天老人见到他们后终于了却了心愿,于是走得很安详。”

  81岁高龄带着氧气瓶拜师

  虽然无法再登台表演,但中国曲艺界和许多老听众始终没有忘记李文华。2008年7月,李文华还荣获了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老人艰难发声、逐句表达的情形感动了在场所有人。他激动地说:“人民喜欢相声,我爱说相声,但我最大的遗憾是还没说够,如果有来生我还要说相声。”

  另外一件让人难忘的事是,去年11月11日,一直渴望拜马三立为师的李文华,实现了自己的最大愿望。马三立之子、马派的重要传人马志明,在京举行了代父收徒仪式,正式承认李文华为马派艺术弟子。根据《京华时报》报道,当天81岁高龄的李文华,特意从医院请假,带着氧气瓶出席拜师仪式。拜师发布会由李金斗主持,拜师仪式也意味着李文华在中国相声界的宗谱上正式成为第六代相声表演艺术家。

  马志明说,李文华和马三立的交情超过25年,李文华尊师敬业的品行和旷达谦和的处世态度,在圈内有口皆碑,“能收他作徒弟,对我们马家是个荣耀的事”,1981年马三立先生住院的时候,就默认李文华为弟子,李文华曾给马三立写了4封长信“汇报情况”,1982年马三立先生回信给李文华,正式表达了收徒的愿望。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耽误,拜师仪式一直拖延到去年才得以完成。

  拜师仪式上,李文华一字一顿的发言,令所有在场人士潸然泪下:“我要努力地学习马老师,学习他为人、做艺术的精神,我要努力地学下去。艺术上我做得还不够好,我需要不断学习,把相声艺术传承下去,发展下去。”

  病中感谢观众“我知足了”

  李文华的家人透露,老人这两年精神不大好,平时除了吸氧就是睡觉,很少离开病房,主要靠吊针输入营养液,但老人的思维一直很清醒。最开心的时候就是一放寒暑假,他和孩子们一块“堆儿疯”,尽享天伦之乐。李文华和老伴苑福云相濡以沫几十年。一次采访中他说:“自打我得病后,老伴可真没少跟我着急,整天担惊受怕的,又操心又受累。手术后,我颈部留下了一个洞,常年累月老得戴颈罩,把这个洞盖上。说来还是老伴给我缝的颈罩好。”言语间又是感谢,又是愧疚。

  住院期间,李文华不断收到观众和老朋友“早日康复”的祝福。就在去世前的5月5日,李文华还吃力地用纸笔表达感谢:“我知足了,我赚了,谢谢大家,感谢医生护士对我的关心、爱护。”“等我好一些的时候,再和大家一起听(看)相声”。即使是在病榻上,他也不忘关心姜昆组织的全国相声精品创作会议、天津等地的相声征文等活动。他直到去世前还坚持创作,笔耕不辍。

  姜昆:

  李文华是最出色的搭档

  昨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相声界许多朋友都赶到李文华家中吊唁并送去挽联,他也写了一幅挽联“永葆工人本色,堪称楷模;忠诚相声艺术,一代宗师。”姜昆说:“本色表演一直是李文华老师最大的表演特色,这一方面源于他本身是工人出身,观众总是觉得他跟自己家里人似的,很亲切,都叫他‘李大爷’;另一方面也由于李老师谦逊热忱,他明白百姓真正想看的是什么,想百姓所想,演百姓所需。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切切实实地来源于生活。”

  姜昆曾经对自己的拍档有过这么一个评价:“李文华是最出色的,唐杰忠是最努力的,戴志诚是最有希望的……”为什么说李文华是最出色的?姜昆解释说,因为两人合作时间最短,从1978年到1984年,只有5年多时间,但节目的影响却最大。这是因为李文华总能把“捧哏”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相声行内对“捧、逗”的关系有一句话,叫:“逗哏”的是划船的,“捧哏”的是掌舵的。还有一句话叫做“三分逗、七分捧”。李文华专事“捧哏”,虽然表面上看是“绿叶”,可对于一部相声作品来说,重要性可不亚于“抖包袱”的“红花”。姜昆说,李文华慢慢悠悠、冷眉冷眼的神情,“蔫”里藏着机灵的谈吐,深受观众喜爱,于是人们专门送给他一个名词———“蔫包袱”。

  本栏撰文:本报记者郭珊实习生安佳

  ■生平

  李文华1927年7月生于北京,早年曾向郭启儒老先生学艺。解放前,他在北京的一家兵工厂当工人,业余说相声,也写相声。1952年,在北京的报纸上发表相声处女作《回头是岸》。1962年调进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在和侯宝林、马季、郝爱民等合作演出的实践中,形成了俗称“蔫包袱”的艺术风格。从1978年开始,李文华与姜昆搭档,相继推出了《如此照相》、《祖爷爷的烦恼》、《诗歌与爱情》、《打针》、《我的挫折》、《想入非非》、《看球赛》、《小儿郎》、《男女有别》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名段。1985年,入选全国相声演员十大笑星。1983年-1984年,李文华与姜昆合作的《对口词》、《战士之歌》、《错走了这一步》、《夸家乡》等4部作品均登上央视春晚。

  ■代表作

  《如此照相》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讽刺相声的代表作。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以犀利的矛头,直指“文革”期间“左”的形式主义的做法。作品当中,顾客到“革命照相馆”里照相,不仅要先高呼“造反有理”等“革命口号”,默诵“老三篇”,还要练习“标准姿势”,照结婚相不许“嬉皮笑脸”,下班跳“忠字舞”,各种规定千奇百怪。

  《打针》以一位病人在一男一女两位医生处获得截然不同的待遇,讽刺了某些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粗暴,甚至上班煮元宵,打毛衣、不务正业的做法。作品中的“女医生”不仅让病人趴了2个小时,打完才发现用的是空针管,在今天看来仍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除了相声说得好,李文华还曾在《西游记》过了一把“戏瘾”。他和已故表演艺术家赵丽蓉一起出演车迟国的国王和王后,把耳软心活、不辨是非的糊涂国王刻画得入木三分。

  ■众人回忆

  巧妙“改词”帮姜昆解围

  相声表演艺术家李文华,名声大噪、享誉全国以后,接人待物还是原来的样子,谦虚、诚恳、热情,丝毫没有因为声望的提高和地位的改变而改变什么。生活中的李文华非常节俭,每次约他外地演出,他不仅总是按时到达,而且到了住地,不挑宾馆,不挑房间,也不挑伙食,不给组织者增加任何一点麻烦。演出前,他认真排练,把段子都“吃”透了,上台后全神贯注,内紧外松,该响的地方都响,从来没有失误过。1982年春节前夕,李文华和姜昆表演《鼻子的故事》,由于是新段子,还不太熟,姜昆有些紧张,无意中把后边的包袱,提前抖了出来。紧急关头,李文华给姜昆使了个观众不易察觉的眼色,聪明的姜昆立刻醒悟,李文华又很自然地铺垫了一句。多亏了李文华娴熟老到的舞台经验,听众根本没听出破绽来,依然是笑声满堂、掌声雷动。

  记得还有一次演出,请的都是相声界和音乐界的“腕”和“星”。开演前,安排演出顺序的时候,出了问题,大家都不愿开场。这局面实在尴尬,有丰富演出经验的舞台监督王决老师当即决定,让姜昆、李文华开场,李文华二话没说拉着姜昆就去准备。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这一对演员,顾大局识大体,关键时候敢于担当,不计较个人得失。

  陈连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编导

  淡泊名利笑对病魔

  有一次,当我向李文华老先生请教名人与百姓的关系时,李老笑了:“名人也不过是俩肩膀扛一个脑袋,跟大家伙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李老说,名人本身就是百姓,只不过在公众面前露面多一些。作为名人,更要自尊、自爱、自珍、自重,对自己的要求更要严格一些才是。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李老一开口,说的还是相声:“我这辈子跟相声干上了,真舍不得走下舞台,也真舍不得离开观众。可老天爷偏偏不让我说了。(他指了指自己的喉咙)我这‘表演工具’坏了。我是个没心没肺的人,甭管大事小事,全不往心里去。得喉癌、动手术、受痛苦,换别人早就受不了了,可我没事儿。”“我不能说相声了,恋恋不舍地走下了舞台,可以称之为‘下岗’。但我还可以用心、用笔写相声,等于我又一次‘上岗’了。老天爷想割断我的相声情缘,作为一个老演员,我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嗓子眼儿使不上劲了,心和手还能使劲儿。我就是要和老天爷斗一斗,和病魔斗一斗。我陆陆续续写了一些相声段子,这也算添砖加瓦吧!”

  张骥良《人民日报海外版》《从说到写———相声演员李文华谈晚年生活》作者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